2003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良好开局的第一年。我市紧紧抓住扩权机遇和宁波规划调整机遇,把握发展大势,超前谋划未来,以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迎接大桥经济的到来。全市人民在中共慈溪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坚持“五个统筹”,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成功地抵御了非典疫情和高温干旱、缺水少电等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冲击,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的特点。据初步测算,我市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2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为近八年来最高。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72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三次产业之比为7.2:59.1:33.7,与上年的8.1:58.3:33.6相比,结构更趋合理。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44美元,已接近3000美元大关,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扩张、协调多赢的发展时期。
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03年,我市以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效益农业为主线,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深加工步伐,加强农产品市场拓展,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虽然2003年我市遇上了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天气,但我市农林牧渔业生产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03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新口径)达到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达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9%;牧业为3.2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渔业为6.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1%。
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成绩斐然。至2003年底,全市农产品商标数已达171只。2003年,“卡依之”菜心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怡康”蜂产品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全市拥有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7只。“平平顶”芽茶被评为上海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烛湖”牌荸荠种杨梅被评为“九峰杯”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金奖,并获得省森林食品标志,“润昌”牌蜜梨获浙江省十大名梨称号。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我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以“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战略,打造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加工制造业基地”为奋斗目标,努力克服缺水少电、宏观政策趋紧等诸多不利因素,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使我市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1.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增长速度创近年最高水平。
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市各企业在加快以技术进步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的同时,继续加大力度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极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新产品。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6.6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拉动产值增长近15个百分点。在新产品增多的同时,我市的家用电器、轻纺化纤、轴承、火机、冶炼、水暖件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的规模进一步增大增强。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1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1.3%,继续名列我市工业行业首位。在特色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一批相关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其中宁波惠康集团、宁波兴业集团、浙江振邦化纤等重点骨干企业都出现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实现利税2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利润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提高,2003年十一项工业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90.78分,比上年提高5.65分。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2.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5%,其中新开工面积476.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7%。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动工建设以及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政策导向,我市各界的投资热情更加高涨,表现出旺盛的投资增长势头,各种投资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慈溪三北大地,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热潮。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22.7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48.1%。
民间投资占据主角。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控股情况来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2.5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6.5%;非国有投资90.2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73.5%,其中民间投资84.4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68.8%,在我市投资主体中,民间资本已占据主角。
工业投资增长强劲。2003年,全市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企业投资完成53.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7%,直接拉动投资总体增速21个百分点。如慈溪宗申摩托车工业园区的形成、宁波卓成化纤有限公司等这些超亿元大项目的投资给慈溪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房地产投资继续高歌猛进。2003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3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增幅大大高于同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商品房销售面积56.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2.5%;商品房销售额15.61亿元,比上年增长81.7%。
国内贸易与旅游
消费市场活跃。2003年,我市大力实施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打造“信用慈溪”,健全商贸信用体系,加强特色商贸区域规划,推进商贸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努力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一年来,消费结构继续调整,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达到10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居全省各县市首位。
消费热点频频出现,汽车市场异军突起。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加快,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住房、汽车、通讯器材成为我市居民消费追捧的热点。特别是随着我国国产家用轿车降价潮的强劲驱动,我市汽车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尤其是国产新款汽车高密度上市,强力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汽车销售畅旺。私人购车已成为主导,比重在90%左右。汽车商家也一改前几年由一得工贸有限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小汽车商家竞相开市,现已成为“诸侯割据”市场的局面。凭借多年来积聚的销售规模,积累的先进销售理念,一得工贸有限公司仍以其遥遥领先的销售额成为各汽车商家的龙头。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汽车销售商家32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6家,限额以上汽车销售公司实现销售7.97亿元,累计销售汽车4836辆。
旅游业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的冲击。“千名外商大桥行”等旅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千名外商大桥行”活动是我市参加浙洽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借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浙洽会召开的机遇,组织外商参观大桥工地、看新区,向海内外客商推介杭州湾新区和我市整体投资环境。此次活动共有来自四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名外商参加。2003年全市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共接待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接待海外旅客9758人次,比上年增长5.3%。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高位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自营出口1637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5%;完成自营进口319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2%。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957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突飞猛进,全年完成自营出口619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倍。
2003年全市出口供货企业达908家,其中上500万企业504家,上千万企业332家,上5千万企业76家,上亿企业35家。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达502家,比上年增加167家。商品输出到五大洲161个国家(地区),其中出口百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有80个,比上年增加4个,出口前三位国家为美国、日本、德国,其出口额分别为26467万美元、14661万美元10901万美元。家电出口5.4亿美元,出口前三位的商品是轴承、电熨斗、服装,出口额分别为13358万美元、8239万美元、8165万美元。机电产品出口11.57亿美元。
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同步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8家,比上年多34家;合同利用外资370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21160万美元,比上年翻番。
杭州湾新区正在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动工建设,给我市引进外资带来新的机遇,外资项目明显增多,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出来,逐步成为全市招商引资主战场。杭州湾新区12.7平方公里区块基本建成,已立项的外资项目有23个,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6200多万美元。
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软环境建设,大力扶持经济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招商引资,使国民经济增长较快。财政税务部门进一步落实“抓小管大”的各项治税措施,运作有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各项税款如期入库。加大税收宣传力度,进一步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完善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全面优化纳税服务,增强新型的税收法制观念,提高全社会的依法纳税意识。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0058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完成1818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5%;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68195万元,比上年增长43.1%。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投向重点突出。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6946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保障教育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4184万元,教育事业支出2963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9%和24.8%;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377万元,比上年增长92.3%。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22.05亿元,比年初增加78.68亿元,增长3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74.31亿元,比年初增加27.25亿元。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50.11亿元,比年初增加86.35亿元,增长52.7%。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重点工程项目、企业技术改造为主的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59.07亿元,比年初增长77.6%。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发展,年末贷款余额为26.61亿元,比年初增长68.4%。
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不断深化。市域交通网络、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工程、旧城改造、河道整治和拆迁安置房等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中横线一期、人民广场、CBD项目和浒溪线景观工程进展较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观海卫、周巷镇相继实施了土地储备制度;创新改革财政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市公建中心开始运作。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颁布了城市容貌标准,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有所好转,夜间市容管理全面展开,拆违力度继续加大。至2003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98平方公里。
交通、邮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我市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这一机遇,重点突破,全力推进中横线、高速连接线延伸段、大桥连接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四横十纵”路网体系,建成市域快速交通网,实现市域交通公交化,加快中长途快客的车辆更新换型。拓宽改造了房王路、工人路,拆除了三北大街东段的绿化隔离带,拓宽行车道,大幅提高了上述路段的车辆通行能力;对南二环线新城大道叉口进行了渠化改造,使路口通行更加快捷。新增201路公交线路,对原有公交营运线路、站点设置等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了公交线网,调整了城区交通结构;在国道城区段、新城大道、北二环线、三北大街等主要干道设置了港湾式公交站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城市道路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3年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1240万吨,比上年增长4.1%;货运周转量54535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7.9%;完成客运量2740万人,比上年增长5.0%;客运周转量9312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0%。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钢材、煤炭、木材等物资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铁路管理处推出全天候服务,并在付款、开票、进仓出货等环节给货运主提供方便。2003年,累计完成到发车皮14548辆,计货运量82.7万吨,首次突破80万吨,比上年增长8.9%。
邮电业务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41.48万户,比上年增长23.6%。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1.1线/百人,比上年提高7.8线/百人。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明显。严格环保审批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重污染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2003年,共审批同意建设项目1465件,拒绝审批工艺落后、资源浪费大、选址不当项目200件,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区域性、行业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印染、电镀、造纸、锻打、熔炼等重污染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及化工企业专项检查;开展了化纤行业、磷化行业、进口废塑料加工企业的专项整治。加强环境行政执法,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小电镀”等十五小企业的非法生产。2003年,共作出行政处罚283件,对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88件递交法院强制执行。周巷镇通过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2003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其中空气质量为优的日子达到了130余天。
科技、教育
全市科技工作全面推进。2003年新批准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7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销售达到163.13亿元、158.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8%、50.9%。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952件,比上年增长81.0%。全年新增全国电子信息推广应用项目2项,近百家企业不同程度的实施了ERP项目。中国慈溪数码桥网8月份正式开通运行,被列为宁波市第一批区域信息化试点单位。由中国慈溪数码桥网与新浪网合作建设的“新浪慈溪”网站于12月25日正式开通。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附海、新浦、横河三镇被命名为省第六批教育强镇,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镇镇(街道)是教育强镇的县(市)。全市又有32所学校(园)通过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验收,达纲学校(园)比例40%,居宁波市首位。全市有8所高中段学校先后通过省等级重点中学以上学校认定性评估(预验),重点中学数居全省第一。新增8所省示范性中小学(幼儿园),总数居全省前列。以“镇办民营”为主体的民工子女学校管理模式在全省开了先河。有18000余名外口子女在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公办学校借读,基本解除了来慈民工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初升高度峰平稳推进,面对初中毕业生比上年增长近50%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初升高比例超过了86%。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继续保持宁波市领先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1%,比上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
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着手启动“325人才引进工程”。通过各种渠道,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名,其中中高层次人才1600多名(本科或中级职称1500多名,研究生或高级职称近百名)。
人才培养工作进展顺利。我市首次组织选送了20名优秀中青年管理人才,赴国外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扎实推进“115人才工程”建设,加大培养工作力度,开展集中培训和学术技术成果交流,对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7名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实施科研、培训经费资助。选送30多名中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学位。
文化、体育
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强化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图书馆、书城开工建设,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宣传,慈溪民族乐团发掘整理失传千年的古老“瓯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赴法国参加波黑沃国际乐队艺术节,获得圆满成功,被评为艺术节最佳表演乐队。市第六届艺术节成功举办,以“打造慈溪艺术品牌,迎接大桥经济时代”为主题的市第六届艺术节,全面繁荣艺术创作,推出民间艺术力作,注重地方性、时代性和群众性的最佳结合,追求多层次艺术活动,艺术节成了百花争艳、佳作纷呈、精彩圆满、催人奋进的艺术盛会。
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改造积极推进。对浒山城区抓紧实施了地下管线工程。加大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力度,实施更新改造项目46个,新增光点140个,新增光缆240杆公里,完成网络改造用户15800户,大大提高了电视信号的质量。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展开。走出家门锻炼身体,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选择。以”人人运动、增进健康、抗击非典”为主题的第八个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掀起了健身热。主办和承办了中日少年足球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浙沪女排精英对抗赛、宁波国际城市围棋赛、中国南北拳王争霸赛、市第十届老年人运动会、市第四十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重要体育赛事。学校竞技体育创佳绩,我市中小学生代表队在宁波市级以上相关体育比赛中获得11项团体冠军,为历年之最。
卫生事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2003年底,全市开展住院统筹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已占全市总行政村的100%;参加人数为70.68万人,占全市总农业人口数的83.1%;参加户数为26.53万户,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户数的83.5%;其中,龙山、范市、掌起、观海卫、桥头、匡堰、浒山、宗汉、坎墩、横河、天元、长河、庵东、周巷等14个镇(街道)参加人数的百分比在80%以上。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著,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应对非典,开通“绿色通道”。我市及时开通了防非典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绿色通道”。打破常规,主动帮助有关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办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用口罩、保护服、电子体温仪等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上市供应。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对42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抓好饮用水桶的整治,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卫生预防保健、医疗质量管理、无偿献血等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1007079人,比上年末增加1277人。全年出生8497人,出生率为8.44‰;全年死亡7079人,死亡率为7.03‰;自然增长1418人,自然增长率为1.41‰。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跃过15000元大关,达15096元,比上年增长8.4%;人均家庭总支出达到12930元、人均消费支出达1000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5.4%。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上升。每百户拥有彩电182台、拥有家用电脑48台、拥有空调器120台、拥有淋浴热水器82台、拥有移动电话152台。
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77元,比上年增长7.1%。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64期,净增就业岗位36080个,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2万余份,发放用工补助45万元、社保补贴85万元,提供贴息贷款63万元,有3713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87.5%,城镇登记失业率2.39%,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积极开展帮困扶贫工作,全年累计帮助1811名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3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企业5788家,新增参保职工27647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基本单位603家,城镇参保人数达6.86万人。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本解决了失地农民养老难问题。
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全新建立。我市从完善低保制度、构筑帮扶平台、深化临时救济三个层面,狠抓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970户8831人,与上年底相比,新增低保对象4893户5056人,脱保1326户1359人,净增低保对象3567户3697人,基本实现了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全市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构筑起了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基本建成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失业有保障、伤残有赔偿”的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
注: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