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8-06-26 00:00 信息来源:综合科

  2006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不利因素,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全面实施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国民经济在协调中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三大需求持续旺盛,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价格涨幅总体平稳,全市经济实现速度、结构、效益同步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450.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6%。从分行业看,第一产业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7.3%;第二产业27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业26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第三产业14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8%,人均生产总值达4421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达到5663美元。

  二、农业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全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5万亩,累计达到29.5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建立200亩以上绿色产业基地项目32个,面积超过1.5万亩。两个宁波市首批农业产业基地――桥头创汇蔬菜基地、新浦无公害肉猪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同时宗汉、坎墩、龙山、掌起四个大型农业产业基地列入了宁波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和“水产养殖规划示范县”项目,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加速推进。

  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培育的棉花新品种“慈抗1号”被推荐参加国家区试,菜豆新品种“慈蚕一号”顺利通过了省农业厅组织的现场考评和全国区试项目的验收。启动沃土工程,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性信息素无害化防治两大技术。省级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140多个。新立农业科技项目22个,其中4个项目列入省农技推广基金资助项目。

  深化和完善农产品安全通报制度,监测范围覆盖全市10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启动果蔬上市报检制度和农产品安全源代码系统。新增宁波市名牌农产品9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2万亩,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21个。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场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扎实推进生态体系建设,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三、工业

  工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集聚发展格局不断夯实。2006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国有经济3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集体经济10.49亿元,比上年减少0.8%;外商及港澳台经济1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私营经济5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轻工业46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重工业31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52亿元和75.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和18.3%。

  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利税总额4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利润总额2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得分192.6分,比2005年提高2.96分。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创品牌、争品牌,促进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了“慈溪制造”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到2006年底,我市已有三A、方太、沁园、恒康、先锋、浪木、奇迪、卡依之、公牛、神马10个中国驰名商标,方太、先锋、沁园、浪木、奇迪5只中国名牌产品,还有29件浙江著名商标,43只浙江省名牌产品。

  节能降耗稳步推进。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13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9%。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地下水、地表水等其他水资源在逐渐替代自来水,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取水总量8047万吨,其中利用地下水、地表水等其他水资源5765万吨,已占7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投资结构趋于优化。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2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工业投资85.03亿元,比上年减少1.6%。

  2006年,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39亿元,比上年减少34.1%;第二产业投资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第三产业投资66.2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717个,比上年增加9.1%,其中新开工项目407个,比上年减少1.5%。

  2006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商品房销售面积40.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8%,商品房销售金额19.59亿元,比上年减少3.5%。

  建筑业生产增幅平稳。2006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我市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家电、旅游、休闲娱乐成为我市居民消费追捧的热点。中央商务区(CBD)基本建成,解放路步行街等主要商业街区建成营业,为我市打造宁波大都市北部商业中心夯实了基础。随着南苑柏隆、苏宁电器、国美电器、颐高集团、宏图三胞等一批知名商业集团企业的竞相抢滩登陆,推动了我市商贸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资源整合。“两店一场”工程持续推进,到2006年底,全市已开设“两店一场”305家,其中:连锁放心便利店213家;农资连锁店79家;规范化镇级农贸市场12个;规范化村级农贸市场1个。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节庆会展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物价涨幅总水平温和上扬,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8%。

  旅游业方兴未艾。我市加大对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以五磊山风景区、达蓬山风景区和杨梅观光园为主的南山旅游带景区,以大桥游和杭州湾滨海湿地游为载体的北部旅游休闲区。2006年,全市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全市现有星级饭店47家。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全市自营进口7.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市自营出口达到40.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自营出口实绩企业900家,商品输出到193个国家(地区),出口前三位的是美国5.82亿美元、日本2.81亿美元、德国2.25亿美元,出口前三位的商品是插座3.24亿美元、电暖器2.66亿美元、轴承2.48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29.89亿美元,占73.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1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2%。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2006年我市新批外资企业178家,比上年增加56家,合同利用外资7.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实际利用外资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外资引进工作中,杭州湾新区成为我市吸引外商投资的一大热点,2006年新区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占到全市的一半。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3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地方级财政收入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各项重点支出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城市维护费分别比上年增长124%、57.7%、37.6%、29.4%。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29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存贷比为79.1%,比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

  八、交通和邮电

  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16.01亿元,主要实施了中横线二期工程、浒崇公路改建工程、杭州湾大桥南岸进场道路改道工程、329国道干线畅通工程、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工程和农村公路联网工程等一批重点实事工程。到2006年底,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993.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6.1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年完成全社会货运周转量75281万吨公里,完成客运周转量118646万人公里。2006年收缴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养路费1.85亿元。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翅膀。2006年,我市的固定电话用户超过60万户,移动通讯发展更加迅猛,年末我市的手机拥有量超过80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迅速增长。

  九、城建和环保

  “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到2006年底,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3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5%。旧城中心区改造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市建设规划得到较好实施,2006年中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7.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2.8%,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8.1平方米。

  2006年,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建设生态市的总体目标,以水环境整治为主线,以培育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孕育生态文化理念为出发点,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经济规范在慈溪”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组织实施环保“零点行动”,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跨越和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2006年底,全市已创建成功全国环境优美镇1个,省生态镇2个,宁波市生态镇7个,省级绿色单位16家,宁波市级生态村30个,环保模范单位36家,全球环境基金(GEF)宁波—慈溪杭州湾湿地项目已正式启动。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集中卫生填埋处理率达到100%,已创建成功烟尘控制区面积80.19平方公里、城区噪声达标区面积31.05平方公里。

  十、科技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我市1400多家规模企业,共投入2.63亿元科技经费进行项目研发,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25项,宁波市级科技项目200项;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1792件;已拥有48家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我市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科技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适用人才引进,构筑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批准为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科技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二,跨入省首批科技强市行列。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2.1%;企业上市、国家级品牌创建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境内外上市2家。2006年慈溪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38%。

  十一、教育、卫生和文体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初升高”比例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3.2%和40.4%,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成果居宁波首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顺利完成初升高三年“度峰”,实施中小学“四项工程”,义务教育段入学率、“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49%。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市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设施新建投用,“120”急救中心开通运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城乡,全市82.4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4.3%,连续两年参保的人员免费健康体检率超过50%,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图书馆(书城)等重要文化设施建成开放,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普及,经营性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电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光缆化数字化改造,广播电视节目日趋丰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6年全年出生7291人,出生率为7.16‰;死亡6329人,死亡率为6.22‰;全年人口自然增长962人,自然增长率为0.94‰。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为102.08万人,比上年减少5397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6.65万人,比上年增长5683人。暂口登记在册人数69.54万人,比上年增长8.5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6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13.3%。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9%。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43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8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55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3辆。

  十三、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面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开发城乡就业岗位21707个,失业人员再就业5442人,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217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全力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工作,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大保险参保人数均居宁波首位、全省前茅。到2006年底,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21.49万名,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17.97万名,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累计9.88万名,参加工伤保险累计18.39万名,参加失业保险8.99万名。扎实开展城乡低保工作,深化弱势群体帮扶政策。2006年全市共有低保对象9246户9924人,发放低保资金1720万元,实现低保动态管理、应保尽保,2006年城镇“三无”供养率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7.1%和94.8%,实施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程,支持发展爱心超市、社会捐助等慈善事业。深入推进“平安慈溪”建设,健全社会治安打防控网络,严厉打击多发性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置天灾人祸及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突发危机。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建立劳动关系监控调处体系,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培训,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注:①本公报所列2006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②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③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