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30282688011591A/2008-00366

发布机构:

市政府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发布日期:

2008-07-29

成文日期:

2008-07-29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关于慈溪市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2008年7月28日在慈溪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赵利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慈溪市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安排,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创业创新发展战略,努力适应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及稳中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开展“落实突破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平稳运行态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3%,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3%;二产实现增加值162.85亿元,增长11.1%;三产实现增加值97.21亿元,增长12.7%。主要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200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执行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年初计划

上半年完成实绩

计划完成

程度%

绝对值

同比±%

绝对值

同比±%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20

13.5

271.8

11.3

43.8

2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86

14.5

46.38

20.9

53.9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93-197

6-8

78.35

19.8

40左右

4

  自营出口

亿美元

60

18

27.79

22.8

46.3

5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8

持平

1.78

1

46.8

6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10

15

101.2

19.7

48.2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743

9

14516

11.1

54.3

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2127

9

7618

17.6

62.8

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4左右

/

108

/

/

10

  新增城乡就业岗位

30000

/

15495

/

51.7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5

/

1.95

/

/

12

  城乡调查失业率

%

≦3.5

/

3.08

/

/

1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氧化硫削减量

-336

-5

-272.4

-4.05

81

  化学需氧量削减量

-205

-4

145.8

+2.85

0

  从总体运行情况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创新驱动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平稳发展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公共支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6%。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迅速。大桥生态农庄项目成功申报我市首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新增3个宁波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推进,新增现代农场12家,53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二)工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效益有所下滑,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上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923.9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72.8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2%。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4.2%。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利润总额13.08亿元,同比下降7.3%,经济效益得分185.9分,同比上升2.2分。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1只。获得授权专利1359件。

  (三)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两区集聚效应突出,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进展加快

  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35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41.72亿元,增长1.7%;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8.48亿元,增长26.7%;房地产投资完成12.95亿元,增长103.6%。两区投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上半年,两区投资累计完成28.9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36.9%,增速超过全市投资12.6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进展顺利。今年173个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2.16亿元,上半年实际投资15.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3%,完成率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48个重点工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7.5亿元,上半年实际投资13.5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9.2%,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10个宁波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1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7.4%。

  (四)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外向型经济质量稳步走高

  上半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2.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其中:自营出口27.79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自营进口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46.8%。新办境外企业7家。出口产品结构更趋优化,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种类达到230个,出口总额达2.42亿美元。上半年已落户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个,在谈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2个,外资项目质量提升。

  (五)居民消费稳定增长,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财政金融平稳运行

  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19.7%,绝对额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上半年累计达到108%。服务业加快发展,一大批商贸、旅游等重大服务项目加快推进。财政收支运行稳健。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38亿元,增长20.9%,完成年度计划的53.9%。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7亿元,增长24.9%;完成中央级财政收入23.41亿元,增长17.3%。上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87亿元,增长27.6%。金融形势基本稳定。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为716.7亿元和620亿元,分别增长15.3%和17.7%,贷款增速明显放缓。

  (六)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持续改善,社会稳定有序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6元,同比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18元,同比增长17.6%。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开展。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15495个,完成年度计划51.7%。城镇登记失业率1.95%,城乡社会调查失业率3.08%。新增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分别为2.74万人、4.49万人、4.60万人、2.91万人、7.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达96.2%。对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帮扶金1392.75万元。社会稳定有序推进。截止6月底,全市共发生刑事案件4465起,同比下降6.3%;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79起,比上年同期上升45.2%,死亡84人,同比下降12.5%;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1836件(人)次,同比下降33.5%。

  (七)节能降耗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市域发展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节能降耗初显成效。上半年全市32个行业中有27个行业能耗实现下降,规模企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0.166吨标煤,同比下降8.9%。二氧化硫(SO2)削减272.4吨,完成年度计划的81%。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城乡生态建设活动。扎实推进轴承油污染、小印花等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完成73条镇级河道整治,21个市级新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试点村已全部动工。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曹娥江引水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杭州湾风力发电、500千伏观城变等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及要素保障工程进展顺利。

  (八)区域统筹不断深化,新型城市化深入实施,农村面貌逐步改善

  市域片区统筹成效显著。浒山街道拆分为浒山街道、白沙路街道、古塘街道三个街道;龙山、三北、范市三镇及慈东工业区合并为龙山镇,区域性城镇管理和资源统筹功能进一步优化。旧城改造扎实推进。上半年旧城改造二期实现拆迁面积2.7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总量的87%;大润发超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余慈统筹成效逐步显现,《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深化,年度重大统筹项目有序推进,慈溪西三环南段工程顺利进场施工。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建设,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流转和有偿退出机制;61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生态村。

  上述发展成果,来自于年初以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同时,由于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如: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加值能耗等部分经济指标上半年完成情况不甚理想,给完成全年目标带来较大压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制造业投资、出口、消费等实际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需求的加大,电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供需紧张的矛盾仍未根本缓解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下阶段着力予以解决。

  二、上半年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及实事工程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把着力推进项目进度作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以项目建设攻坚突破专项行动为载体,开辟重点工程“绿色通道”,开展“和谐拆迁百人助”等系列助推活动,深入实施电网建设和旧城拆迁改造两大会战,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和实事工程进展明显加快,经济和社会效应日益显现。

  (一)年度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共计划安排千万以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106个,总投资226.7亿元,年度投资计划39.56亿元,安排实事工程项目12个,总投资32.5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4.07亿元。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上半年,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4.73亿元,占年度计划37.2%,完成率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实事工程投资完成4.99亿元,占年度计划35.5%。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中:新建项目52个,年度投资计划13.5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2.2%;续建项目54个,年度投资计划26.0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5.1%。

  (二)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形象进度

  今年安排的52个新建项目中:梅湖水库清於工程、环杭州湾防护林建设工程、半掘浦至郑家浦造地项目、芦庵公路拓宽工程、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公路工程、中横线路灯工程、曙光北区居住小区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世界银行GEF宁波/慈溪湿地项目、杭州湾大桥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市政道路整治工程、市镇、街道污水管网工程、中心城区河道疏浚工程、背街小巷治理工程、天网工程等41个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其中已有梅湖水库清於工程、环杭州湾防护林建设工程、印染厂及周边拆迁安置小区建设工程、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天网工程等5个完成年度计划的50%以上,尚有四灶浦拓疏工程、北二环东延综合改造工程、三北大街西延综合改造工程等11个项目无实质性进展。

  54个续建项目中: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东部三塘横江拓疏工程、旧城改造二期、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建设工程、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工程等24个项目投资完成超过50%以上,方淞线建设工程、白彭公路改造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农村二次改水工程、慈北粮食储备库等25个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三七市-海黄山公路改建工程、青少年宫北路北延改造工程、城南水厂、陈之佛纪念馆等5个项目受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影响进展较为缓慢,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存在较大困难。

  (三)12项实事工程进展情况

  客运公交提升工程方面,新增、调整、延伸城乡公交线路8条,更新、新增客运公交车辆120辆;供水安全工程方面,东、中西部二次改水累计完成2.22万户,完成城区户表改造4000户;教育资助工程方面,对农村义务段18所偏远学校学生实行全免费上学,发放万人职高学生助学补助金额735.1万元;社会保障工程方面,新增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万人,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分别实现年度任务的68.57%、149.7%、76.71%、97.14%和74.55%;社会防控工程方面,已完成浒山中心城区300个路面监控系统安装;电力保障工程方面,220千伏慈南变基本完成,500千伏观城变、220千伏杭湾变等一批电力设施抓紧施工;便民设施工程方面,落实2个社区办公用房,开工整治13条背街小巷;卫生提升工程方面,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九个卫生系统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残疾人阳光工程方面, 4519名残疾人享受生活补助,居家养残服务开展试点;食品放心工程、居民安居工程和城河治理工程等其他实事工程均有实质性启动。

  三、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安排

  综合分析经济运行环境、宏观调控政策和自身发展趋势,今年下半年,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多,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的压力较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严峻的发展形势,倍加激励发展信心,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政企联动、共渡时艰、创新发展”干部服务企业专项活动,深化落实各项发展举措,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发展局面

  一是促投资,增产出。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100个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年度重点实事工程的实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在人力资本、技术研发、品牌创建等方面增加投入。强化督促和服务,继续打好已供地未开工项目的服务攻坚战。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加速项目生成。二是调结构,强外向。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进口。以国际性大型展会为主要平台,进一步加强“慈溪制造”区域形象的品牌营销力度。坚持以质取胜,促进出口主体规模化、市场布局合理化、产品种类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努力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三是优服务,扩消费。以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扩大居民即期消费能力。推进连锁经营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力促欧尚超市、麦德龙超市和CBD精品百货等大型卖场落户开工,优化文化、休闲、旅游等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

  (二)着力于强化工业立市战略,不断巩固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是增强企业创业信心。扎实推进“政企联动、共渡时艰、创新发展”干部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稳定发展、转型发展,通过主动服务,努力实现“六个一”,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着力提高企业家信心指数。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实施工业经济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加快构筑创新平台,重点抓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根据发展形势,适度放缓征税节奏,减轻当前企业资金压力。三是强化集聚效应。以两区现有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为依托,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优质项目,充分调动各种力量进一步推动已供地项目开工建设。重点扶持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高产田”。

  (三)着力于加快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大桥通车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在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服务外包业等新兴服务业上有所突破。优先保障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争取建设一批具有带动力、导向性的现代服务业大项目来推进服务业的大发展。二是加快服务业重点区块开发。大力推进杭州湾现代服务休闲区和滨海休闲旅游区块开发,争取休闲大项目引进落地和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城区东部文化商务区开发建设,争取下半年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以余慈统筹为契机,适时启动余慈中心城核心区的开发建设。三是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旧城二期拆迁,加快高档服务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加快推进香格国际广场、宁波/慈溪湿地、大桥旅游游客集散中心、达蓬山度假酒店等一批在建重点项目。支持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胜山服装布料市场等一批现有专业市场的整合、改造和提升。

  (四)着力于要素资源保障,切实提高区域发展承载力

  一是优化要素保障,着力缓解土地、电力、资金、人力等制约。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整土地供给结构,促进土地优先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占有少的集约高效型项目供地;继续打好已供地但未开工项目服务攻坚战;加快城区“退二进三”。积极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实现分质供水和合理调蓄。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全力推进“2818”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加快500千伏观城变、220千伏杭湾变、110千伏天元变等一批电力工程土建施工,着力缓解全市的电网“卡脖子”现象。加强职业培训,缓解技工短缺,优化人才引进和后续留用管理机制。二是全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严格节能减排责任制,强化节能减排的监测监控和政策激励。重点推广电机变频、锅炉余热、中水利用等十类节能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利用风能、太阳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继续抓好垃圾焚烧发电、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教场山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再扩容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废塑料行业整治,切实加强对漂印染、电镀、农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管,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五)着力于物资供给和监管,确保消费市场价格稳定

  一是保障市场正常供应。不断充实粮、油、生猪等重要商品和物资储备,在粮食主产区巩固并保持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规模,加快引进产区粮食移储我市的步伐。增强物资运输调度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场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预案。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二是规范市场价格管理。严格执行上级有关价格管制政策,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变相涨价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价格监控和预警分析,及时掌握价格动态。三是完善价格补贴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做好调价补贴的综合配套工作,形成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水平。

  (六)着力于社会民生事业,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体育馆、人民医院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市红十字医院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确保政府年度12项实事工程顺利完成。二是继续强化社会保障。继续稳步推进五大基本保险扩面工作,重点做好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等新政策的落实。加强就业培训,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切实推进住房解困计划,扩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供给。完善弱势群体救助帮扶体系。三是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努力化解企业倒闭、劳资纠纷等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切实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等新政策的指导,妥善解决可能引发的劳动纠纷。深化居住证改革各项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扎实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努力维护安定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