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前期资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后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等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08年 | 2007年 |
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103.12 | 102.72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601.44 | 531.5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 | 8.8 | 14.7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1059.98 | 969.17 |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 亿元 | 28.24 | 36.2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96.32 | 182.8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15.09 | 182.31 |
自营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60.35 | 50.77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4.05 | 3.86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86.01 | 75.11 |
地方预算收入 | 亿元 | 43.44 | 35.51 |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 亿元 | 791.49 | 638.72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亿元 | 642.28 | 559.35 |
全社会用电量 | 亿千瓦时 | 71.22 | 68.72 |
工业用电量 | 亿千瓦时 | 58.82 | 57.61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6385 | 24535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12263 | 11126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106.4 | 104.0 |
一、综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01.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3.7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54.90亿元,比上年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56亿元,比上年增长9.0%。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4.8:62.0:33.2调整为4.7:62.1:33.2。人均生产总值为5843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8414美元)。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行业情况表
指标名称 | 本年实绩(亿元) | 同比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601.44 | 8.8 |
第一产业 | 28.15 | 5.1 |
第二产业 | 373.73 | 8.9 |
工业 | 354.90 | 9.8 |
建筑业 | 18.83 | -6.7 |
第三产业 | 199.56 | 9.0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2.17 | 15.1 |
批发和零售业 | 63.99 | 9.5 |
住宿和餐饮业 | 8.49 | 6.6 |
金融业 | 25.87 | 14.6 |
房地产业 | 18.41 | -3.5 |
其他服务业 | 70.63 | 9.1 |
营利性服务业 | 24.33 | 14.6 |
非营利性服务业 | 46.30 | 6.3 |
二、农业
农业生产发展良好,现代农业进展明显。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1%。土地流转稳步推进,规模经营持续扩大,全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36万亩,净增1.1万亩,累计达到31.6万亩。桥头创汇蔬菜基地、益大无公害蛋鸡示范小区、龙山绿色獭兔示范基地、掌起东部农业产业基地和坎墩城市菜蓝子基地等五个基地顺利通过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验收,规划面积6万亩的大桥经济圈现代生态农业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制作22只主要农产品标准化模式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万亩,配方肥使用面积25万亩。全年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个,国家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食品)86个。成功举办第三届慈溪绿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全年新增省农业龙头企业1家,宁波市龙头企业4家。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18家合作社通过宁波市规范化考核。
三、工业和节能减排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2008年全市21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利税总额56.3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8.24亿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0.7%和23.5%。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191.63分,比上年减少6.58分。组织实施工业效益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全年工业技改财务投入达到101.8亿元,其中设备投入占50.1%。“双新”拉动作用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25.2%,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9.2%。工业支柱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8年全市工业领域中的六大支柱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6.6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8%。
节能降耗减排持续推进。2008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预计下降4.75%,27个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实现不同程度下降。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水总量为8057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6%;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为49.69吨/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18%。通过严格污染源头控制,加强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减排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据初步测算,2008年我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32亿元,比上年增长7.6%。从我市三大投资主导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1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0.3%;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46.9%;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7.12亿元,比上年减少2.5%。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5.8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46.6%,商品房销售金额22.75亿元,比上年减少38.6%。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为83.4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42.5%,比上年提高4.6%。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1.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1.6%。
2008年我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1.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55平方米。中心城区新一轮改造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城区各街道行政区划完成重大调整,文化商务区城市设计导则与景观大道城市设计方案相继编制完成。旧城改造二期区块完成总拆迁量的99%以上,顺利完成本年度老小区改造项目和上叶家路等25条背街小巷改善工作。市政道路整治工程顺利推进,全年完成中心城区人行道维修改造面积5.5万平方米。城河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周家路江江北段等28公里城区河道得到疏浚整治。市域供水、供气质量提升相关项目有序推进,中横线供水骨干管网工程开工建设,城区一户一表改造工程与中西部、东部地区农村二次改水完成年度计划,中部四镇供水专线工程竣工验收,胜山、新浦、逍林、桥头四镇已相继用上汤浦水。杭甬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天然气高压接收门站已于年初正式投入使用,平均日供气量18000余立方米。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完成人和家园(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的交付工作,星光二期工程等住房保障项目开工建设。片区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慈东片区行政区划完成整合,龙山镇被确定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观海卫片区集聚发展有序推进。余慈统筹稳步实施,完成余慈中心城总体规划和姚周片区规划编制,并在对市域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完成滩涂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制定实施,已有12个镇,2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完成规划方案,全年新增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房面积23万平方米,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6个、新农村电气化镇7个、电气化村98个。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220千伏翠屏变等6个重点电力项目竣工投运,500千伏观城变等电力项目加紧建设,全年新增变电容量102万千伏安;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全线贯通,东部三塘横江和潮塘横江二期拓疏工程相继竣工,徐家浦两侧10.6万亩围涂主体工程全面完成。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90.96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24.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3.5%。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8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16家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1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类增长65.8%,肉禽蛋类增长53.5%,洗涤用品类增长28.9%,金银珠宝类增长28.8%,饮料类增长22.3%,书报杂志类增长18.9%,服装类增长16.9%,化妆品类增长14.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4%。其中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衣着消费价格分别上升13.8%、8.5%、6.9%、4.7%、2.2%和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消费价格分别下降0.8%和3%。
整体消费环境进一步趋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我市农村深入推进,新增连锁放心便利店20家,实现村村有门店,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强化市场供应和食品安全,新建、改造村级规范化农贸市场21个,新增食品安全检测点21个,“菜篮子”商品安全监测网络覆盖主要农贸市场,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金秋购物节、汽车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商贸节庆活动相继举办,我市展会消费平台渐趋多样。大润发超市、华润万家商贸中心的建成开业,汉爵(白金)大酒店、奔驰汽车4S服务中心的启动建设,将推动我市商贸功能定位与布局结构趋于优化,夯实我市打造宁波大都市北部商业中心的基础。
旅游业蓬勃发展。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达蓬山文化旅游度假区、五磊山景区藏云溪景线相继建成开放,世界银行GEF宁波/慈溪湿地、杭州湾大桥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为26.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6%。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66.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为2.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9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9%。
六、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合作多领域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08年全市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8.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自营出口60.35亿美元,自营进口8.4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1.4%。全年有自营出口实绩企业1231家,同比净增149家。出口超五百万美元企业229家,超千万美元119家,超五千万美元14家。商品输出到188个国家(地区),其中出口超百万美元的国家(地区)107个,同比增加3个。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兴贸势头良好。机电产品出口46.18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占比76.5%。高新技术产品(滚珠轴承除外)出口5.17亿美元,同比21.1%,占比8.6%。加工贸易持续发展,服务外包取得突破。全年我市加工贸易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193家,实现加工贸易进出口19.93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加工贸易进口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加工贸易出口1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全年全市有41家服务外包企业通过认定,累计完成服务外包业务收入22354万元人民币。其中百年电器、玺玛克等16家企业被认定为离岸外包企业,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金额1590万美元。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外经领域平稳发展。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岛津公司的真空炉等项目,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5%。全年全市新办境外企业16家,其中境外加工贸易3家;新批对外承包工程资格企业2家。全年完成境外投资额7062万美元,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3500万美元。境外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收集信息和带动出口的能力开始显现。举办2008慈溪—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推荐会,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等6个国家级境外园区来慈推介,并与80余家慈溪企业对接洽谈。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2008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42.5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地方预算收入4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完成一般预算支出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9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42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4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存贷比为81.1%,比上年下降6.5个百分点。
保险业务运行稳健。2008年保费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财产险5.67亿元,人寿险4.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6.9%。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5.07亿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财产险3.78亿元,人寿险1.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3%和73%。
八、交通和邮电
市域路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08年共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8.02亿元,329国道余慈复线慈溪段续建工程、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公路新建工程等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加快推进。2008年共完成道路客运量332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5120万人公里;完成道路货运量1725万吨,货运周转量93500万吨公里。
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至年底新增、延伸、调整公交线路15条,更新、新增公交车辆316辆,公交站点完成1115只(座),共计完成投资7887万元。通过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这一民生工程的实施,使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畅通,乘车、候车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借此得以进一步提升。
不断发展的电信产业为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插上翅膀。2008年末,我市固定电话用户数已接近62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数超过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30.48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数接近19万户。邮政业务稳步开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达到2亿元,较上年增长20.9%。
九、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全年新增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6家,新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9项,沁园饮用水深度处理设备研发与产业化、海通易腐易褐变水果贮藏加工关键技术为我市首次赢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建成运转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制造中心、产学研联合研究院等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建立省博士后、浙江大学研究生慈溪科技创新基地。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推进实施万名人才引进、千名高校毕业生储备和百项智力项目引进“三大行动计划”,交付人才公寓588套,投用市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引进中高级人才5000多名、智力项目84个。深入实施品牌、标准和专利“三大战略”。全市新获授权专利2502件,其中发明专利89件,新型实用专利99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61.8%和30.1%,获得授权专利总量在全省各县(市、区)率先突破一万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2件,申报中国名牌19只,22家企业参与28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
十、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免除义务教育段中小学生课本和作业本费,学前教育管理得到加强,杭州湾中等职校和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开工建设,万名职高学生享受政府助学补助,我市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四枚金牌。2008年我市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6%。
公共卫生领域不断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全省领先。2008年我市全面启动卫生强市、强镇(街道)创建活动,实施采供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医疗纠纷调处第三方介入机制,成立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医疗纠纷理赔处理中心,使医疗纠纷调处工作更趋规范。2008年开始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同步运行,多元化、全覆盖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总人数达到82.83万人,参保率达到96.2%。其中新农合参保人数为70.66万人,居民医保参保人数为12.18万人。2008年我市还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较上年提高32.4%,并成为宁波市唯一的一个被卫生部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点联系试点县(市)。全面启动了第二轮参合群众健康体检工作,截至2008年末,全市34.65万名参合群众参加健康体检,体检率达43%。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人民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院等九大卫生基建项目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成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市志等事业健康发展,市体育馆工程按期推进,圆满完成奥运火炬慈溪段传递活动,成功举办纪念虞世南全国书法大展,青瓷瓯乐参加北京奥运会专场演出,城乡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8年我市全年出生7947人,死亡6428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1519人,自然增长率1.48‰。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103.12万人,比上年增长4017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7.79万人,比上年增长5288人,总户数42.74万户,比上年增长4255户。2008年我市暂住人口登记人数81.73万人,比上年减少14383人。2008年我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6.25岁,比上年提高0.47岁。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6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10.2%。城乡收入之比为2.15:1。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39.8%,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49.3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8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59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7辆。
十二、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
完善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切实加强创业扶持、就业援助和劳动技能培训。全年新增城乡就业岗位31848个,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742人次,培训各类劳动力16.7万名,帮助4500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城乡社会调查失业率分别为2.1%和3.01%,全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7.9万人、7.8万人、7.5万人、8万人和15.7万人,五险统征参险人数达到5.6万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73.3%。积极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年新增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75万人,累计参保人数达4.47万人。稳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将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金纳入金保工程体系,建立统一数据库,实行五险统征,累计已有5.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参保。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低保自然增长、动态物价补贴和部分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市财政全年社会保障和救助支出达到6.1亿元,市慈善总会发放善款5003万元。
城乡生态环境切实改善。广泛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326个庭院整治示范村(社区)完成复评工作,102条(段)、长178公里镇级河道以及44个重点村三类河道完成疏浚整治。25家企业完成脱硫设施改造,30家轴承企业完成油污染治理,15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完成生态化改造,市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完成工程建设,宗汉、新浦铜熔炼加工区完成治理并通过验收,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的东、西部地区集污干管工程和主干线泵站工程竣工,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2%。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全市新增绿化造林面积4397亩。
注:①本公报所列2008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②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③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