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30282688011591A/2010-00290
市政府
主动公开
规划信息
2010-09-29
2010-12-22
面向社会
2010年9月21日在慈溪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市农业局局长 徐桐琦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走在前列”的要求谋划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切实强化政策执行,推进土地流转,加快主体培育,加强品牌建设,深化管理服务,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功能产业带已明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快向稳量提质转变,截至到2009年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1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59.8%,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32.3万亩(除四统一型),占家庭承包面积的近60%,2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基地建成了260个,有13个基地列入宁波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工、外向农业深入发展,拥有宁波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家,自营出口企业67家,处于全省前列;农业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建成家庭农场、联户农场等现代农场490个,组建了1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个农业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市标准农田达到40.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近60%,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了46.3万千瓦,全市累计建成畜禽沼气池11265立方米。自198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以1号文件形式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指导,去年我市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的补助资金为5000万元,今年预算安排为7000万元,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93亿元,加工转化农产品80.4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51.5亿元,农产品外贸出口交货值26.5亿元。同时,我市是浙江省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外向农业先进县市。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夯实基础,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创新流转模式。我市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和特点,摸索出委托流转、季节性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土地互换、“四统一”型几种行之有效的流转方式与经营模式,促进规模经营形成。二是全力以赴健全流转市场。在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流转服务组织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的服务体系。在市级,建立了慈溪市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并在网上开通了“慈溪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在镇级,建立逍林、龙山等4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交易市场。三是千方百计促进提质转型。从2008年开始,我市土地流转工作从增量扩容向稳量提质转变。重点抓好到期土地流转合同续订、重点扶持单体规模50亩以上和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实行土地流转换养老保险补贴,鼓励土地流转期限长期化。
(二)提升主体,在辐射带动上下功夫。一是壮大扶强龙头企业。继续实行农业企业季报制度,加强对农业企业监测和管理,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引导,加快企业技改步伐,鼓励精深加工,延长壮大产业链。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正常运作。二是扶持农业产业组织。加快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6家合作社评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组织,12家评为宁波市示范性合作组织,联结基地面积12.5万亩,联系农户9.6万余户,实现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积极发挥农业专业协会、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制定行业规划、规范经营行为、搞好价格协调、化解利益纠纷、保护知名品牌、应对外部壁垒等方面的作用。三是高起点谋划建设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目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主动接轨,在市场拓展上下功夫。一是推动招商引资。以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平台全面推进我市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大批中外优质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进入,目前已有泰国正大集团、台湾大明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集团落户我市。二是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引导我市企业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出口市场向欧美、俄罗斯等区域发展。鼓励海通、恒康、徐龙等大型龙头企业做好优质品牌资源整合,特别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实现品牌资源互通共享。在省内率先实施“农超对接”项目,与华润万家、麦德龙等多家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接基地面积近7万亩,辐射带动农户逾10万户,年销售额超3亿元。同时,也使我市农民对自己的优质农产品有了定价话语权。实施慈溪优质农产品推广计划,建立上海、北京、杭州、无锡四大慈溪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年完成销售额近2亿元。三是整合提升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工商总局证明商标和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慈溪杨梅、慈溪葡萄2个林特产业完成了工商总局证明商标注册。全市已拥有农产品注册商标289只,其中,宁波市级农业名牌产品29只、省级农业名牌15只,中国名牌农产品1只。
(四)建管并举,在安全农业上下功夫。一是落实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超过150家次农业企业通过ISO系列、QS、HACCP、FDA等国内外认证,累计拥有绿色食品75只、无公害农产品191只、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6只,认证面积22万亩。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农残监测实验室建设,严格实行果蔬上市报检制度,全面落实镇村农贸市场散户抽检和农批市场每月例检工作,建立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和市、镇、企业、基地三级四点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通过努力在省内率先实施出口蔬菜基地“区域化管理”模式,已联合考核认定了14个区域化管理备案基地,总面积9000亩。三是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中农林牧渔各模块的开发,对农产品进行全程监控,试点农场和企业已累计达到34家,为下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打好基础。
(五)创新思路,在提升服务上下功夫。一是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全面推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围绕主导产业组建了5个虚拟区域性农技服务站和20个镇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积极培育社会化农技队伍,发展壮大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全市已有社会化农技人员30名,民营农业科技企业20家,基本构筑起了政府、社会互为融合和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建立广泛化的金融保险服务。在生猪、水稻、大棚蔬菜等14个产业中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2009年全市投保15748户,理赔559笔次,赔付207.7万元。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工作,担保额度达到了7500万元,2002年以来,累计为中小农业企业、种养大户提供担保1859笔次,担保金额2.37亿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民及企业主在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完善多渠道的市场信息服务。搭建了东方农业网、三北田野、农经信息网、农技咨询语音服务系统等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市场动向、政策咨询等信息服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农业用地空间不断受挤压,优质耕地不断减少,作为占补的新围垦土地由于盐碱度高,几年内难以有效耕种利用。同时,农业用水短缺、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给绿色安全农业生产带来隐患。二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来看,我市农业面临同质化竞争;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市外向农业造成冲击。三是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传统耕作方式仍较为普遍,设施农业应用率不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四是科技支撑仍然乏力。基层农技力量有待加强,农民素质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五是农业环境不断恶化。异常天气的频发给本来处于弱质的农业造成严重损失。农业生产设施、农作物被偷盗现象仍然十分突出,治安环境亟待改善。六是管理服务有待完善。仍有一些地方存在重工轻农的思想,尤其是在当前建设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抓好落实。在投入保障上,虽然财政收入和支农资金每年都有大幅提升,但真正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补助资金总量一直保持稳定,占支农资金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一)强化政治认识。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调整完善相关科室职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与收入增长达到同步,进一步运用财政、信贷等手段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农新机制。加快农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发挥导向作用。
(二)创新发展平台。重点推进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慈溪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构建涵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的发展平台。
(三)提升产业规模。巩固规模经营成果,提升规模经营比例。做好土地流出户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确保土地流转成效。充分发挥“五区五品廿四基地”的聚集效应,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法人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强龙工程,逐步发展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拓展农业产业功能,重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四)调整市场格局。加快开拓国内市场,充分发挥慈溪农产品专营窗口作用,加快“农超对接”步伐。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重点发展欧盟、美洲、非洲等市场,规避市场风险。发展壮大农产品流通业,鼓励发展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业态,加快市场开拓。
(五)加快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和推广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档次。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重点要做大做强种子种苗工程,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发展两头在外的源头产业。
(六)推进品牌战略。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紧紧依靠科技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快三品认证和企业质量认证,积极开展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区域性商标注册,提升农产品品牌档次。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探索以品牌运作、品牌联创等形式的名牌培育途径,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名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七)完善社会化服务。规范运转市农业产业协会,推进市级示范性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以“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改革,重点在农业大学生创业农业、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培育和区域站建设上做好文章。通过政府买服务或政策扶持等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健全农业服务,增强产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