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700XM/2013-46940
市规划局
主动公开
规划编制
国土资源、能源/国土资源与能源综合类
2013-03-13
2013-03-13
面向社会
《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已经慈溪市人民政府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要求规定,现将批准规划进行公布。
1、规划范围
规划区紧邻慈溪城区南部。规划范围西起横河,东至达蓬山,横跨横河、匡堰、桥头、观海卫、掌起、龙山等镇,全线长约40公里。其中核心区段长33公里,延伸区段长7公里。
2、目标定位 南部沿山精品线的总体定位为:“两带两基地”,即慈溪市生态生活带、宁波市精品休闲旅游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国家级青瓷文化体验基地。
近期,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沿山线百姓受惠为基础,通过特色村培育和沿线环境整治,将沿山线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精品带,为慈溪人民提供理想的休闲健身之处。远期,通过资源的整合联动,提升发展,实现整体目标。
3、规划结构
总体形成“一带三区多点”的规划结构。
一带:即沿山线发展带
三区:即灵湖—达蓬山休闲运动区、鸣鹤—杜湖生态文化休闲区、上林湖越窑遗址青瓷文化生态展示区。
多点:特色村培育点,包括梅园村、大山村、岗墩村、白洋村、双湖村、任佳溪村、方家河头村等。
4、规划策略
(1)策略一:特色培育,建设美丽乡村
7个特色村培育:特色村指在村庄形态、农民住宅、自然景观、历史遗存、乡村文化、产业特色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村落,可作为沿山线的重要节点进行培育。规划确定方家河头村、任佳溪村、双湖村、白洋村、梅园村、大山村、岗墩村等为沿线的7个特色村,明确各村的发展条件及发展导向。
18个一般村整治:一般村整治以村庄环境景观整治为主,按照“一村一景”要求提出改造意向,重点明确东埠头村、倡隆村、上林湖村等中心村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方面的规划策略。
(2)策略二:区域联动,提升品牌价值
一是结合道路改造,建设绿道,串联区内各资源要素,并纳入宁波中心区的休闲圈。绿道构建的基本思路为:整理现状机动车道,作为自驾游通道;增加慢行道路,作为自行车及步行游线;串联登山步道为网,作为户外运动基地。同时,结合主要景观节点和生态开敞空间,设置驿站3处,满足休憩、换乘、服务需求。
二是充分挖掘青瓷文化,建设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体验区,集中彰显历史文化,并努力成为慈溪乃至全省文化产业的大平台。基本功能定位为:遗址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文化创意实验区、城市经济增长区。主要功能板块为:“两园一区”,即越窑遗址主题公园、栲栳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区。
三是利用自然山水古镇,打造白洋湖-杜湖唯美爱情主题园,创新时尚文化的新体验。主要功能定位为:以秀山清幽、碧湖多姿、瓷窑国宝、鸣鹤古镇文化为特色,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开放式爱情主题园,成为慈溪文化产业的又一平台。主要功能板块包括:爱情主题村、婚纱外景拍摄基地、爱情度假山庄。在此基础上争取成为现代电影拍摄基地,运用明星、电影的效应带动与激活拍摄基地的气场。
四是深入挖掘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与管理制度,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等静态利用和节庆活动、影像媒体等动态利用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
(3)策略三:沿线整治,塑造秀美风光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功能形象引导,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提炼场地的景观资源特质,明确沿山线景观主题分段。自西向东依次形成梅林花溪段、上林青瓷段、古镇山水段、田野村陌段、青山碧湖段五个主题分段。
筛选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强化游客对地域的辨识度。结合重大项目推动及重点地段旅游标识提升要求,建设杜湖驿站、白洋湖水上花园、中华青瓷文化博物院、游客服务中心、梅湖村入口等5个一级节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考虑近期实施,改造15个二级节点。 建立通则式改造模式指引,简明清晰地明确各段整治内容与方式。通则式改造包括道路沿线界面改造通则以及道路本体改造通则。沿线界面改造主要包括民居立面改造、厂房立面改造、山体修复、公墓遮蔽、滨水岸线改造等五方面。道路本体改造针对一般路段和重点路段提出不同的改造策略。
(4)策略四:建立支撑,完善区域配套
一是服务设施体系的完善。规划结合倡隆村、鸣鹤古镇、达蓬山度假区建设三个旅游服务中心;结合梅园村、大山村、岗墩村、上林湖村、白洋村、湖东村、洪魏村、东埠头村、任佳溪村、方家河头村等建设若干个旅游服务点。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服务点提供公共停车场、餐饮、住宿、购物、医疗、休息点、厕所等设施,满足区域配套要求。
二是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南部沿山精品带与外界联系的交通条件,提高南部沿山精品带交通可达性和游客集散的效率,优化对外交通。另一方面,通过设施完善、专线分流、静态交通、优化交通管理等措施改善内部交通。
5、规划实施
(1)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区内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产业工作室、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机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静态利用模式和节庆活动、影像媒体等动态利用模式,合理利用历史遗产。
山、水、田的保护和利用:衔接《慈溪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08-2020)》、《慈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做好区内山体、林地的保护和利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草案)》、《慈溪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重点做好区内邵岙水库、上林湖、里杜湖、外杜湖、灵湖、窖湖、白洋湖等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利用;依据《慈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可划定保护区,恢复被侵占的田园景观、自然环境。对于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区采取分类保护与利用。
地质灾害防治:根据《慈溪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积极落实沿山线一带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作。
(2)分期建设、有序推进
近期,以试点工程建设为主,带动中后期相关工程的全面展开。试点的选择以“借势、重点突破”为基本原则。至2015年重点做好绿道建设(局部)、典型村庄建设(方家河头村、双湖村美丽乡村建设,东埠头村、倡隆村等中心村整治,匡堰镇南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节点试点工程(重点做好杜湖驿站、白洋湖水上花园、倡隆村游客服务中心等一级景观节点的建设,并结合村庄发展与重点区块建设做好若干个二级景观节点的改造)及重点区块建设(灵湖-达蓬山区块、白洋湖-杜湖区块)四大工程。
(3)政府主导、多元运作
依据项目类型,明确政府+私人联合开发、政府+社会团体开发、私人开发等不同的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