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002978934M/2015-33828

发布机构:

掌起镇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政策层级:

乡镇街道政策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公开

发布日期:

2015-08-11

成文日期:

2015-07-30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文件编号:

掌委〔2015〕68号

有效性:

有效

中共掌起镇委员会 掌起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两网融合”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村(居委)、企(事)业单位、机关各办(所):
  《关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两网融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已经镇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掌起镇委员会
                 掌起镇人民政府
                2015年7月30日
               关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两网融合”的
                   实施方案(试行)

  为有效解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力量分散、职责不明、管理粗放、多网交织的现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社会化、信息化,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若干意见》(浙委办发〔2014〕79号)和省综治办、省委组织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全省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 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 组团式服务”的通知》(浙综委办〔2015〕12号)精神,按照中共慈溪市委办公室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两网融合”实施方案(试行)》(慈党办〔2015〕43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现就我镇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与浙江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的“两网融合”工作(以下简称“两网融合”),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群众新期待、社会新要求,积极改善和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和治理方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全镇全面建立“两网融合、全面覆盖、专群结合、快速反应、信息共享、联动处置”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信息化运行平台,以进一步动员群众、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强协同,为切实解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深化“平安掌起”建设,推动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
  二、工作目标
  整合基层社会治理各类网格,因地制宜配备网格长、网格指导员及专兼职网格员,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网格体系;以村网格为管理基本单位,村便民服务中心、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市81890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为管理平台,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为工作支撑,建立集事件受理、分析研判、分流处理、调度指挥、督办反馈于一体,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市、镇、村三级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运行架构,明确网格工作范围、平台功能定位、业务队伍管理、专项资金保障,确保基层治理各项工作畅通高效运行;建立完善信息实时采集、三级分流办理、形势分析预警、条块联动处置、督查通报考核、教育培训管理等“六大工作机制”。
  三、工作内容
  (一)整合两大资源
  1.整合网格资源,建立“一张网”网格体系。网格是村以下划分的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工作单元,针对目前基层党建、综治、消防、食安、安监、人力社保、计生等网格并存,相互交织以及服务管理资源分散等现状,要以综治网格为基础,进行认真调研、抓紧梳理,坚持有利于统一管理的原则,适当调整,有效整合,形成基层治理“一张网”,同时在平安建设信息系统重新设置调整后的网格。在网格调整和整合过程中,要从便于掌握情况、便于管理服务出发,综合衡量网格的地域面积、产业结构、辖区住户、人口(含流动人口)、历史传统及网格服务管理人员数量和服务内容等因素,确保网格设置的合理性和适度性。行政村一般以自然村落、生产队等为划分单元建立网格;同时要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全部纳入网格,实现网格全覆盖。
  2.整合力量资源,明确网格管理人员职责。按照网格队伍相对稳定,人员数量、业务能力与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原则,实行“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员多格”的网格管理模式。在网格管理中,各联村领导任联系村网格化管理指导小组组长,对该村网格化管理工作负总责;联村组长任联系村网格化管理指导小组副组长,协助联村领导落实村网格化管理具体工作;村书记任本辖区网格总长,为网格化管理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辖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村以下设立若干个网格,网格长一般由村干部担任,对其管辖的网格负责;联村干部任网格指导员,全面掌握其所在网格内信息情况,指导、参与网格内信息、事件、社会事务的处置。网格长主要职责:全面掌握管辖网格内基本情况以及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社情民意和民生诉求等信息;做好消防、食安、安监等公共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防控、信访情况、不稳定因素等排查、调解、化解以及信息上报工作;积极开展重点人员帮教和各项为民服务;开展平安宣传工作。对流动人口集中,企业作坊多,社会治安相对复杂的区域,在村干部任网格长基础上,流口综管员、计生协管员、劳保协理员等工薪保障人员转为专职网格员。专职网格员按照“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要求,采取定人、定格、定责的方式,综合履行各类信息采集、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环境污染排查监管、民生服务、维护稳定、平安法治宣传等多项社会管理职责,同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确定阶段性重点工作和参与其他社会事务。专职网格员队伍由公安派出所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和考核。每个网格需建立一张联系卡、一个联系点、一个微信群、一个意见箱、每半月一次工作例会的“五个一”工作载体。每个网格下面再设立若干个组,每个组的组长(兼职网格员)一般由村民小组长、企业负责人等担任,同时吸纳若干名“两代表一委员”、党员骨干、和促会骨干、优秀房东、车间班组长、平安志愿者等任副组长(其中一名为流动人口)。兼职网格员要积极参与信息采集员、公共安全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巡逻员、为民服务员、平安宣传员等“六大员”工作事务,即经常走访网格辖区,排查、收集、上报重点人员、重点场所、矛盾纠纷等信息;排查各类公共安全隐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参与辖区的治安巡防;开展各类为民便民服务;开展平安宣传等工作。通过整合,切实形成每个村有网格化管理指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每个网格配有一名网格长、一名网格指导员和若干名专兼职网格员参与的“1+1+X”网格管理模式。
  (二)搭建镇村两级平台
  1.镇级层面。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搭建镇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统筹、协调、指挥全镇网格化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受理、协调、分流、反馈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以及市级职能部门交办的事件;协调处置需镇相关职能部门处理的事项;分析研判全镇基层社会治理形势;督查、督办、通报镇相关职能部门和村事件处理情况;指导各村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镇平台配备一名专职人员、一名兼职人员。
  2.村级层面。在便民服务中心建立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由村书记统筹协调解决各网格汇集的事务,审核需上报到上一级社会治理信息平台的事件和各类信息。其他村干部包片连线,负责好网格内事务和分管线事务。村平台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名专(兼)职人员,负责网格长、网格指导员、专兼职网格员及群众报送信息的收录、甄别、上报、处置等工作。
  (三)建立六项机制
  1.建立信息实时采集机制。建立以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为主体的信息实时采集处理机制,明确采集信息的范围及前期处理程序。在网格长、专职网格员以及200人以上的企业网格员层面推广应用手机“平安通”移动终端,对各类基础信息及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隐患、环境污染、民生需求、群众诉求等动态信息采取实时采集、即时录入、快速传输,实行一部门录入,多部门共用,确保镇、村网格信息联通,各项事务得到快速处置。同时网格长要建立一个平安工作微信群,邀请专兼职网格员、党员、和谐促进员等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参与。根据《社会治理信息采集上报“以奖代补”实施办法(试行)》(详见附件),给予适当补助,从而激发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和广大群众反映社会治理信息的积极性,及时发现掌握各类信息,推动各类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防范和处理,实现基层管理服务无盲区,从源头上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2.建立两级分流办理机制。镇、村两级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对上报的矛盾纠纷和各类公共安全隐患等信息,即时受理,及时分流处置,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排查中,对当场能够处置的事项,当场处置;对不能立即处置或无法处置的事项,逐一登记并通过手机“平安通”移动终端或上报村平安建设信息系统操作员,及时录入信息平台。对各网格上报的一般性事项,由村自主解决;村无法处置的事项,上报到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社会治理信息平台,镇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根据事项性质,或派单至镇级相关职能部门处理,或牵头协调处理,限期办结;对镇无法处置的事项,上报到市级信息平台处理。
  3.建立形势分析预警机制。镇、村两级建立社会治理形势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围绕信息平台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相关信息变化,每月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动态和社情民意反映,研判社会稳定的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意见和措施,并将相关预警信息及时通报到各村、各部门,严防各类案事件的发生。
  4.建立条块联动处置机制。镇级层面,以信息平台建立为契机,进一步紧密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与各部门的联动,更好地发挥“八联”工作机制,并根据信息平台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需要协调的重大事项。镇相关职能部门要落实网格化管理分管领导和网格专干,确保信息及时流转,事件及时处置,同时不断完善事件分流处置机制和联合调处机制,切实形成“信息共享、平台共用、事件联处”的工作格局。
  5.建立督查通报考核机制。镇信息平台要定期统计分析下辖村网格账户登录、信息录入、事件处理等情况,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题通报,对各村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履职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和考核,对重大事件进行协调督办。镇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网格化管理”工作考核及奖惩办法,将信息采集、上报、办理、反馈以及督查通报结果等纳入到镇对村平安综治考核。同时,对各村上报信息实施“以奖代补”制度,并开展优秀网格长、网格指导员及专兼职网格员等评选表彰活动。
  6.建立教育培训管理机制。网格管理队伍由镇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建立业务培训、日常督查和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格管理人员业务的指导和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确保每个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等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熟练掌握信息采集、上报技能以及事件处理的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两网融合”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管理服务资源,寓管理于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平安掌起”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镇成立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王建成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陈军杰、高建军同志任副组长,裘迪青、夏赟、陈建军、胡志丹、黄国军、杨俊辉、方华波、陈铁军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高建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为莫志锋、徐立云、乐明、张彬彬、余迪、陶军敏、范世友、施承磊、杜建江、张幼凤、王佳晨、张宏炳、宋莹莹、王存策、陈国海、胡中铁、岑武、钱益明等同志。各村要建立对应的村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以联村领导、联村组长、联村干部为主的网格化管理指导小组,协助村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加强上下对接,确保“两网融合”工作落实到位。
  (二)主动参与,积极作为
  在推进“两网融合”建设中,各村、各部门要把服务群众放在第一位,树立全局观念、群众观念,主动投入到“两网融合”工作中,形成工作合力。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平台和阵地基础上,围绕本实施方案,整合好网格和平台,建立好六项工作机制,切实把“两网融合”工作作为党政齐抓、社会共治的有效载体,主动服务、精细管理、应急处置、长效运行,有效提升我镇基层社会动态管控能力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实行网格事项准入制,非经准入的部门不得在村以下划分网格;各村、各部门在网格管理中,对人、事、物的日常监管和事件处置,按原明确的责任执行。
  (三)加强保障,有序推进
  镇要将开展“两网融合”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镇级平台搭建和一般、较大、重大信息“以奖代补”费用等由镇财政保障。全市“平安通”移动终端开通费用、专职网格员工作补助经费、市级信息平台搭建和特别重大信息奖励费用由市财政保障。各村、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工作保障,确保“两网融合”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