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2330282688011591A/2016-00238

发布机构:

市政府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规划信息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

发布日期:

2016-10-24

成文日期:

2016-10-24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关于印发慈溪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慈溪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19日

慈溪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努力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根据《慈溪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我市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二次腾飞”的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量,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主体优势更为显著,集聚效应更加突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
  ——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宁波大市处于较为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文化内容产业迅速发展,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20%,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文化制造业和批零业,人均文化消费水平提升速度高于总消费水平。文化与制造业、旅游、农业等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主体优势更加明显。培育5家以上具有行业定价权、话语权的龙头型文化企业,新增10家以上实力雄厚、产值或营业额超亿元的骨干型文化企业,新增60家以上规(限)上文化企业,上市或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3家,每年争取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入选宁波市级以上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集聚效应更加突出。提升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影响,创建2-3家省、宁波市级产业园区,各镇、街道基本培育或建设1-2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建成5个以上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功能区块,基本形成功能清晰、定位明确、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更加广泛的共识,产业政策体系和统计制度更加健全,市镇两级产业发展统筹合力更加增强。文化人才支持扎实有力,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主要任务
  (一)构筑“1+2+4”的产业结构体系。立足区域优势,瞄准市场需求,结合省、宁波重点产业发展导向,以“一个核心支柱促转型、两大特色品牌扩影响、四支新兴潜力增实效”为思路,构筑“1+2+4”的产业结构体系,重点发展高端文化用品制造业、现代工艺美术品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创设计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与影视消费业、现代传媒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等七大门类。
  1.一个核心支柱促转型
  高端文化用品制造业。支持、鼓励以中高档办公用品、乐器、视听设备、玩具、棋牌等为代表的高端文化用品制造业,以智能化、创意化、低碳化、科技化为转型升级方向,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市文化产业制造业优势。鼓励企业发展特色工业旅游等新型业态,建设文化衍生品制造基地,通过形象授权、委托代理,以“互联网+”模式,内外贸并举,开发质量优、竞争力强的文化衍生品,形成较为完整一体化的文化产品供应销售链条,打造一批市场认可度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文化智造品牌。
  2.两大特色品牌扩影响
  现代工艺美术品业。以本土文化元素为核、以地域特色为质,主动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融合时尚原创与民间手工艺,重点发展现代工艺品与青瓷、草帽、红木家具等非遗技艺美术品产业。建立现代化市场运营平台,促进线上线下传播交流,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做到艺术审美和生活实用、传统元素与创意创新、文化传承和现代科技的多层次融合,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探索集研发设计、展览展示、生产制作、拍卖交易、互动体验、培训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经营业态,并注重与城市形象、影视作品、旅游商品嫁接。引进著名商家、鉴定专家、工艺美术大师和拍卖机构,引导古玩藏品正规化、高端化交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民间博物馆群、古旧民宅旅游观光群,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现代工艺美术品链。
  文化休闲旅游业。立足宁波大市,面向长三角,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通过新型文化旅游营销、加大文化旅游品牌包装,深入挖掘一批人文典故、民间传说,与山地、平原、海涂、湿地、湖泊等旅游资源相嫁接,整合、包装一批体验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购物旅游、节庆旅游等各类跨界旅游项目和线路。在做深做细做强传统经典文化旅游线路的基础上,依托较为深厚的制造业、现代农业集聚群,探索开发一批具有文化元素的工业、农业类“观光工厂”、“观光农场”等新型旅游项目,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新奇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探索全产业、全社会、全领域的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3.四支新兴潜力增实效
  文创设计服务业。围绕推动我市一、二、三产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在工业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不断引进国内外顶尖创意设计企业、项目和团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提升为本地企业提供品牌策划、产品开发、宣传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优秀本土动漫、游戏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其与国内外一流文创团队开展合作,利用本地制造、销售资源,开发传统特色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和数字科技相结合的动漫、游戏产品。
  文化艺术服务与影视消费业。立足文化产业的精神文明特质,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表演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和影视消费需求为目标,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群众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培训服务等产业,提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门类齐全的服务产品。扶持和引导从事文化艺术培训活动的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或民办非企业,拓宽运作模式和渠道,提供更加高端、优质、专业的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推进、整合、优化城区电影院线和镇级数字影院建设,引导影院开展文明有序的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经营服务水平。支持影视企业利用丰富的民间资本,引进外地优势资源,拍摄具有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视精品,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视产业。
  现代传媒业。以慈溪日报、慈溪广播电视台为核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鼓励传统印刷产业向数字印刷、绿色印刷、互联网印刷转型。加快发展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数字化传媒产业和文化内容服务,培育网络电视、数字音乐、数字影视和数字出版等一批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出版新业态。以体验式、个性化模式为转型方向,推动特色书店、创意书吧等综合书店建设。以专业化、特色化、细分化为重点,培育一批优质本地新媒体平台和企业,形成新媒体产品和服务的培育孵化基地。
  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以互联网创新创业为契机,完善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在线支付、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业态。依托大数据云基地及大数据创新设计研究院项目,积极推进政务云、民生云、工业云等专业特色云的示范运用,重点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支付服务、增值电信服务等文化类信息传输服务内容,积极推进数字内容产业应用服务和增值服务。
  (二)打造“5+3”空间层次布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在现有业态基础上,结合宁波市、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打造“5+3”空间层次布局:
  1.整合、打造“东西南北中”五大文化产业功能区块。
  东部文化休闲运动功能区。整合提升伏龙山滑翔伞运动项目、达蓬山运动休闲基地、掌起垂钓运动项目、方家河头国家级登山步道等文体资源,举办各类国家级规模赛事,大力推进全国户外拓展训练、青少年运动基地、民国风情街等重要项目建设,谋划运动户外小镇培育和创建。做大做响山下村、方家河头等历史文化村落品牌,做深做透徐福东渡、虞洽卿等人文文章,改造提升徐福红木博物馆、虞氏旧宅等一批文化景点,打造辐射长三角、省内一流的国家级文化休闲运动基地。
  南部青瓷文化旅游功能区。以我市南部精品沿山线匡堰段为主轴,以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上林湖越窑遗址、鸣鹤古镇、寿鹤青瓷文化创意园、栲栳山健身步道为核心,串珠成链,探索青瓷乐活小镇创建,整合休闲旅游、青瓷创意、观光农业、文化遗址保护和展示等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业态多样、功能丰富的南部青瓷文化旅游功能区。
  西部工艺美术品功能区。依托周巷古玩收藏交易、古旧家具生产、长河草编工艺品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古香艺宝特色小镇创建,谋划长河草帽小镇培育,鼓励古旧家具、草编制品设计、生产、出口产业做大做强。规划发展与古旧家具、草编制品、古玩收藏相关的创意产业园区,建成一个服务宁波、面向全国的,集工艺美术品和古玩藏品交易、拍卖、展示、服务、鉴赏等相关功能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交易功能区。
  北部海塘风情文化功能区。以中横线和北部沿海现代农业精品线为主轴,依托现有农业观光园区,大力挖掘、提升海塘、滩涂、葡萄、马术等现有元素,打造一批以新慈湖旅游度假区、雅戈尔大桥生态农庄为代表的,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多功能多业态农业园区,积极打造海韵风情小镇,发展以果蔬文化、风景观光、采摘种植、科技创意、产业衍生品开发设计为主的“文化+农业”新型体验经济产业,形成联通杭州湾两岸、串联沪杭宁的北部海塘风情文化功能区。
  城市文创消费功能区。以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商务楼宇区、古塘街道空闲厂房群为主体,依托“一院四馆三中心”,集中发展创意设计、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与信息、软件服务等多种消费业态,为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提供平台。以智巢文化创意园、猪八戒国际创意城等文创园区为重点,培育、发展、集聚一批以民间资本为建设和运营主体的文化创意园区,为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2.培育“高端+新兴+特色”三类文化产业园区
  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利用空闲厂房和闲置土地,投入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加速智巢文化创意园等一批现有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在基础整合、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做大规模、提升能级,努力打造培育一批省级、宁波市级以上高端文化创意精品园区。
  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以猪八戒国际创意城为代表的,以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与信息、软件服务、创意设计、影视出口、文化休闲娱乐等产业为主题的新兴内容产业园区。
  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园区发展。鼓励、引导各镇、街道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整合或新建1-2个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楼宇、文化产业园区,突出主营业务、实现错位发展。整合谋划文化产业重大平台,在全市整合筹划若干带动能力强、具有全局影响的规模化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全市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重点工作
  围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搭建人才、信息、知识产权、文化产品等要素流动平台,拓宽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对接通道,全面启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
  (一)多渠道加强金融支持。在市财政进行先期引导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适时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委托专业投资公司管理运作,吸引市内外社会资金参与,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筹建文化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资金池。参与宁波慈溪文化产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合作共建试点工作,对银行、保险公司向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授信期长、手续便捷、额度高、门槛低的金融贷款,所产生的风险进行补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造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特色产品。探索建立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
  (二)多平台促进招商交流。以各级文化类特色小镇培育和创建为载体,以产业重大平台和重要项目为依托,整合市镇两级各类招商资源和载体,建立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创新项目招商机制,定期举办文化产业项目对接会,开展针对性的产业招商和项目引资。以我市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为重点,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文博会,主办或承办浙洽会、中韩创意论坛、家博会、农博会等交易展会,深入开展以“文化慈溪创意汇”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特色展示与交易博览会。充分挖掘、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技艺品牌,推动民间艺术品、收藏品交易拍卖市场发展。做好文化出口文章,除传统的古旧家具、草编制品、电器配件、乐器、玩具之外,支持更多的新兴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培育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重点出口企业。(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市招商局、市文广局)
  (三)多层次鼓励文化消费。成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制订多层次、全方位的促进文化消费政策,创造文化消费热点,培育文化消费意愿,挖掘文化消费潜力,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全面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坚持一手抓文化消费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型原则,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惠民消费设施、场所建设;一手抓文化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智慧商圈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在文化消费领域的普及应用,鼓励开展特色文化主题购物节,大力发展“月光经济”,推进各类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卡的普及面,丰富文化消费卡内容,进一步发挥文化消费卡实效。(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局)
  (四)多产业推动跨界融合。以我市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为重点,以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核心,大力推广各类“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农业”、“文化+制造业”的跨界融合产品,开展产业项目合作投资,推动企业间开展以文化为核心的跨区域、跨行业合作。鼓励组建以产业链、产品链、技术链为依托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创意中心,提高创意设计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水平。鼓励扶持各行业打造多层次创意融合展示平台。鼓励和规范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和交易展览,促进创意创新成果展示交易。(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市文广局、市商务局)
  (五)多方位强化人才保障。把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泛上林英才”政策体系,探索制订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人才政策,完善文化创意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允许和鼓励品牌、创意等参与收入分配。完善政府奖励、用人单位奖励和社会奖励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奖励体系,着力引进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名家和领军团队,对文创人才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给予奖励或资助。加强本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等一批院校创办文化创意学院,开设文化产业专业(学科),大力鼓励和扶持产、学、研联合组建区域实体性职业教育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实训基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一批传承人才培养基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模式改革。(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领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发挥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并完善文化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文化产业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加强产业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建设,强化产业、地区和部门间的政策沟通协作,加快形成全市统筹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优化要素保障。围绕文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制定新一轮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优质项目的前期扶持,加强对金融、信息、人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重视对民众直接受益的文化产业门类的支持,建立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监测机制,确保政策实效性、配套性、延续性,确保人才、资金、土地、设施等资源配置向文化产业倾斜力度。努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三)完善产业统计。以“新增文化企业入库”、“存量文化企业调整”、“小微文化企业升规升限”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确保各项数据准确全面。统计部门会同各有关业务部门和单位,制定和完善市镇两级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企业名录库等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产业发展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产业统计分析报告,动态监测产业发展趋势。
  (四)加强任务落实。各镇、街道要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制订实施方案,深化任务分解,将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建设项目和主要措施落到实处。各镇、街道和重点园区要根据行动计划要求,制定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产业培育和完成重点任务的时间表和责任人。

  附件:2016—2018年慈溪市文化产业重点工程项目表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政协办,市人武部,市法院、检察院,
    各人民团体,慈溪民盟、慈溪民建、慈溪致公党、慈溪九三。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20日印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