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机关各科室:
一、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我市旅游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打造“旅游强市”为目标,以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为着力点,全面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持续创新旅游营销手段、大幅优化旅游行业服务、加速完善智慧旅游建设,纵深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域景区”新格局初步形成,旅游经济稳步增长。据测算,今年我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19.72亿元,同比增长13.80%,接待国内外游客1331.33万人次,同比增长10.82%。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聚焦顶层设计,谋划全域旅游“新”发展
1.捋顺发展思路,确立全域旅游新目标。2017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强调浙江旅游“十三五”发展核心词是“全域、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是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与落脚点。在全省各地大力开展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顺势而为,确立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的目标,并顺利入围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创建名单。
2.创新规划编制,培育重点区域新业态。明确我市旅游发展“南中北”三大重点区域,即南部沿山精品线、中部都市休闲区与北部海韵风情线,启动《慈溪市重点区域旅游开发专项规划》《鸣鹤古镇环白洋湖区域提升规划》《鸣鹤—上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慈溪市民宿发展规划(2017—2025)》(暂命名)等四大规划编制修编工程。同时,着手对新慈湖旅游度假区项目进行前期研究,该项目已被列入《慈溪市“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3.强化政策保障,提振旅游发展新动能。为推动旅游发展,会同市财政局出台《慈溪市旅游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实施细则》,产业政策涉及城市品牌宣传、民宿经济发展、厕所革命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了产业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
4.搭建国际平台,拓宽创新创业新渠道。促成国际金钥匙学院落户慈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交流平台。目前我市共有11位金钥匙服务精英供职于杭州湾大酒店等6家高端饭店。通过与上海旅游高专、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宁波旅游学院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院校签约,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我市酒店行业整体服务水准和国际化水平。
(二)发力宣传推介,构建全域营销“大”格局
1.强化媒体营销,创新宣传载体。联合《慈溪日报》《上海旅游时报》《宁波日报》《宁波通讯》《阿拉旅游》等主流媒体持续推介旅游资源。创新宣传平台,编制手绘旅游地图、乡村旅游宣传手册,与CCTV-10《味道》栏目合作拍摄慈溪年味特辑,摄制《遇见慈溪》旅游形象宣传片。同时,在北京南苑机场、宁波高铁站、宁波汽车南站、杭州地铁车厢等交通枢纽站投放慈溪旅游形象广告,扩大城市影响力。借力“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复合营销体系,以网络营销增强旅游经济新动能,成效明显。2017年,全市旅游网络营销实现总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4.13%。
2.依托节庆营销,深化地域特色。以节为媒讲好“慈溪故事”,开展慈溪杨梅节、养生旅游节、乡村旅游节等慈溪旅游节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六月杨梅慈溪红”宁波推广月活动,举办2017慈溪杨梅网络直销节、“跨越杭州湾,牵手共服务”上海-慈溪电台粉丝双城寻访之旅等活动,创新载体,开拓市场。据统计,杨梅节期间我市实现旅游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29.51%,全市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64.03万人次,同比增长24.07%,创历史新高。
3.借力展会推介,拓展市场客源。组织全市重点旅游企业参加2017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2017浙江省(上海)旅游交易会,上海国际旅游资源博览会、宁波旅游(河南)推广年、宁波旅游(江西)推广年等各类推介会。举办首届航空旅游集市,销售总成交额约130万元。举行2017年全国旅游供应商合作洽谈会,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88家旅行社供应商代表、28家本地旅行社企业代表、8家慈溪本级及杭州湾新区景区代表参会,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
4.加大招商力度,开拓融资渠道。精心制作2017年旅游招商手册,推出鸣鹤古镇区块综合开发项目、伏龙山休闲体验旅游区项目、古旧家具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海韵风情旅游精品线及新慈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招商项目。组织参加2017宁波旅游投资(上海)推介会。在鸣鹤古镇整体开发建设上,积极参与项目招商、商务洽谈,并达成初步投资合作意向。中梁安徒生丹麦童话乐园项目正式签订投资意向协议。
(三)狠抓项目建设,打造休闲业态“特”色牌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厚植服务“底色”。完成首轮旅游“厕所革命”,三年共新(改扩)建旅游厕所64座,包括旅游景区厕所24座,乡村旅游点厕所32座,旅游线路沿线、街区、餐馆厕所8座。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开通(改造)4条旅游公交专线,将全市各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健身步道、杭州湾新区方特公园等景区(点)串联成线,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完善景区流量实时监测平台,加强景区最大承载量监管。
2.提速乡村旅游发展,强化品牌“多色”。提升“浙东大农家”乡村旅游品牌,出台加盟标准,规范企业管理,推动观光采摘园、乡村民宿等休闲业态“品牌化”发展,共认定浙东大农家加盟企业53家。整合南部沿山线旅游资源,会同市委农办做好各级农家乐特色村(示范点)、星级经营户认定工作。加大标准化建设培育力度,启动“百村景区化”工程,评定省A级景区村庄19个,方家河头村、徐福村、岗墩村、双湖村和鸣兴村等5个村庄获评3A级景区村庄,2A级景区村6个,1A级景区村8个。观海卫镇双湖村、横河镇大山村以及新浦镇腰塘村—新闸村—下洋浦村(该镇三村联报)入选首批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名单。加大乡村民宿培育力度,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样本,兰墅被评为宁波市十佳特色民宿,海如别苑女主人被评为宁波市“最美民宿女主人”。加快推进游侠客民宿、寿鹤青瓷等民宿项目建设进程。目前已建成中高端民宿7家,形成了鸣鹤古镇和潘岙村两个民宿集聚区。
3.推动“旅游+”融合发展,创新业态“特色”。以“旅游+国药养生文化”为核心,完善鸣鹤古镇游客接待中心、指示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古镇创国家4A级景区进程。创建各类省级示范点及休闲基地3家,其中省级工业旅游点1家(小鹿微微),省级果蔬采摘基地1家(瑞林果蔬农庄),省级五星级购物点1家(徐福红木馆)。目前,依托各级基地与风情小镇创建,我市旅游与体育、农业、工业、文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逐步成熟,“旅游+”融合经济新动能日趋完善。
4.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做足产业“成色”。建立健全全市旅游项目库系统,推进雅戈尔大桥农庄、周巷天元民间博物馆群、滨七塘江综合旅游区块、胜山镇四灶浦沿江风景线、姚云龙纪念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重大旅游项目扶持力度,达蓬山山地自行车、崇寿镇马汇·马术国际庄园等项目入选省级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鸣鹤古镇保护开发工程项目成功入选《2017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2017年,全市共有重大旅游在建项目16个,前期项目10个,累计投入6.6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在建项目共11个,完成投资6.07亿元。
(四)强化行业管理,念好安全质监“严”字诀
1.构建安全管理常态化机制。与全市80余家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书,全面落实旅游安全监管“一岗双责”责任制。建立实名制安全生产联络员监管体系,夯实行业安全监管网格。狠抓安全隐患排查,顺利完成十九大维稳安保、消防生命通道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全年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检查7次,共出动检查人员177人次,检查旅游企业238家次,发现并整改隐患85条,平安旅游建设成效明显。
2.推进行业管理智能化试点。研发慈溪市旅游电子合同系统,既实现了旅游线路的在线创建,合同的在线签约、备案,以及游客黑名单、全市导游和旅游车辆名录库实时查询等功能,又推进了我市旅行社经营管理行为电子化监管。目前,全市71家旅行社、分社和门市部已全数纳入系统,行业监管进入“互联网+”时代。
3.夯实质量监督法治化基础。健全旅游投诉网络,畅通旅游投诉渠道,与12301、81890等平台互通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协作的旅游维权绿色通道。全年共收到旅游投诉42起,结案率100%。推进依法治旅,出台《慈溪市旅行社门市部经营管理禁止行为清单》《慈溪市旅游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试行)》。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春季整治”“暑期整顿”“秋冬会战”等旅游市场整治专项行动与旅游服务质量跟团暗访工作,共出动检查人员68人次,检查旅行社及分机构共计59家次,跟团暗访8次,行政约谈4起,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2份,行政处罚3起。
二、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全市旅游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以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为核心,全力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全面优化旅游规划顶层设计、全方位强化旅游品牌营销宣传,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旅游空间全区域、旅游产品全领域、旅游受众全地域”的全域旅游大格局。2018年,力争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
(一)完善全域旅游布局,推进示范县(市)创建
1.推进体制改革,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机制。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1+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1”是综合协调性的旅游管理机构,“N”是与旅游相关联的其他职能部门),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管理机制。召开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创建动员大会,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
2.编制旅游规划,优化全域旅游顶层设计。坚持“多规合一”,根据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创建指南,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慈溪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推进《鸣鹤—上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及《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从顶层设计出发稳步提升域内主导产业地位、主体功能定位、主打品牌形象,讲好全域旅游“慈溪故事”。
(二)优化宣传营销体系,打响城市形象品牌
1.以“旅游+城市”为依托,构建全域营销体系。实施城市营销战略,加速推进旅游宣传资料在酒店、景点、公厕等主要公共场所的覆盖推广,加大旅游宣传片在酒店、客运中心、公交车候车亭、中心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投放力度。建立全域旅游宣传产品库,开发一批以“一部形象宣传片、一本游记、一张慈溪旅游全景电子地图、一组印象慈溪文创类旅游纪念品”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宣传品,构建全域旅游主题口号、形象标识、吉祥物等系列品牌元素,全方位打造慈溪旅游品牌形象。
2.以“旅游+平台”为助力,创新营销宣传载体。加大与全国主流媒体、新媒体的合作力度,深入挖掘慈溪特色资源,创新旅游宣传渠道,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共享市场、共推资源、共创全域”为目标,探索建立“湾区”旅游联合体,通过举办湾区旅展及旅游发展论坛等形式,创新与环杭州湾各区(县)市合作平台,加强区域协作与客流共享。立足上海、宁波、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客源地市场,加强市场调研力度,做好市场培育和推介工作。汇集全市旅行社、景区与旅游饭店,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搭建旅游产品展销平台并尽快投入使用。
3.以“旅游+节庆”为推手,壮大营销宣传声势。精心组织策划2018年慈溪第30届杨梅节暨旅游节系列活动。以杨梅采摘、养生康体、乡村休闲等特色业态为切入点,通过网络直播、区域互游等方式创新节庆活动内容与载体,提升大众参与度。举办国际徐福文化旅游节、全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全国滑翔伞定点赛等品牌节庆与大型赛事活动,以节为媒促进“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休闲旅游业态发展,营造“四季有客”声势,打响旅游节庆特色品牌。
(三)谋划重点区域发展,打造慈溪旅游特色
1.南部沿山线:根据《慈溪市重点区域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推进沿线特色客栈、民宿、庄园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将其打造成以国粹、国药、宗教、运动、山水资源和古镇文化内涵为支撑,以中高端休闲养生为核心业态,集生态观光、人文居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目的地。
2.中部都市休闲区:结合新城河、森林公园、上林坊休闲街区、环杭州湾创新中心等都市休闲资源,在《慈溪市新城河区块城市设计》等规划基础上,融入旅游要素,打造中心城区的生态带、景观带与文化带,通过与周边重要功能区的融合对接,激活文旅、游憩和商旅等人流导入型产业功能,打造集行政、体育、办公、商业、居住、游憩等为一体的“慈溪新都心”。
3.北部滨海风情带:加大新慈湖区块的项目招引力度,争取整体打包开发,全力打造新慈湖旅游度假区。在此基础上,整合现代农业开发区和正大农业园区现有的农田、滩涂、渔业等丰富资源,加大改造提升力度,试点推进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打响慈溪农业旅游品牌。
(四)构建主客共享环境,深化旅游惠民实效
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交通体系,在现有旅游公交基础上,建立南部沿山线南北交通快网,打通全域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加快形成“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设计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旅游形象,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合理配置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咨询中心(点),在南部沿山线南北交通节点,及鸣鹤古镇、青瓷文化传承园等游客密集区,根据游客流量科学规划旅游停车场建设。深入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完成三年内建设65个旅游厕所的目标。加强景区管理与软硬件设施建设,引导景区做好四边三化和周边环境整治,重点做好达蓬山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以及鸣鹤古镇保护开发工程推进工作。
2.提速智慧旅游建设。建立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3A级及以上景区、星级饭店、特色客栈等旅游企业实现Wi-Fi全覆盖,完善景区流量实时监控、实时发布、信息共享功能。按照“一个平台、三个体系、一个数据中心”模式完善智慧旅游系统,即:智慧旅游服务应用平台,智慧旅游监管体系、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和旅游数据库(中心)。依托慈溪旅游微博、微信公众号“两微”平台,开发智慧旅游服务应用平台,实现线上导览、在线预订、时事资讯、路线查询、景点讲解、在线投诉等智能化服务。
(五)创新全域旅游业态,提升产业服务功能
1.打好旅游市场“本地牌”。2018年要把本地旅游市场的培育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让“游慈溪”成为共识。一是要深度挖掘本地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慈溪“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与周边地区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慈溪及周边旅游线路。二是要集中力量赴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重点地区的旅行社一对一针对性地做好“慈溪游”线路推广营销工作。三是要引导本地旅行社做好“慈溪游”线路的推广运作对接,做好线路设计、景点挖掘、地接导游培养等相关工作。四是要谋划建立旅游产品展示中心,让传统的慈溪工农业产品及文化产品成为慈溪旅游特色商品。五是要加大对本地旅游市场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
2.打好乡村旅游“特色牌”。进一步整合古镇、古村、古道、古寺等本土特色资源,以村庄景区化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启动“百村景区化”工程,力争到2020年创建100个A级景区村。以“浙东大农家”乡村旅游品牌为平台,继续培育民宿、庄园、户外运动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促进特色民宿、乡村采摘园、乡村营地、餐馆等规范化、品质化发展。
3.打好旅游产业“融合牌”。深耕“旅游+”文章,继续发掘培育省级果蔬采摘基地、工业旅游基地、运动休闲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基地等融合业态范本,以点带面助推旅游经济复合动能提质升级。按照南部沿山精品线、中部都市休闲区、北部海韵风情线、新慈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旅游规划,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鸣鹤古镇中医药健康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加速培育骑行、登山、滑翔、马术等休闲旅游项目亮点。
4.打好旅游项目“招引牌”。编制2018年度旅游招商手册,完善旅游项目资源信息库建设,主推南部沿山线民宿、新慈湖旅游度假区、伏龙山旅游区等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项目。同时,继续做好鸣鹤古镇区块综合开发项目、伏龙山休闲体验旅游区项目、古旧家具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海韵风情旅游精品线及新慈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招商工作。分区域分重点定期组织招商小分队赴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开展专项招商活动。
(六)健全行业管理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1.完善行业安全体系。加强部门联动,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安全监管,重点抓好黄金周、暑假等旅游旺季安全专项检查与隐患排查。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旅游行业安全平稳。
2.推进行业品质建设。推进星级饭店、特色客栈等行业品牌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创新旅游投诉机制,建立健全旅游诚信公告制度,确保旅游投诉100%满意率。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建设,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确保旅游市场文明有序。
3.健全旅游执法机制。建立旅游巡回法庭,健全旅游联合执法体系,建立旅游、公安、工商、交通、城管、物价、文化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和综合监管工作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督体制改革,建立旅游企业经营“红黑榜”评价机制,促进执法监督常态化。
慈溪市风景旅游局
2018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