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7026G/2019-66011
市卫生健康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医药卫生管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医疗保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计划生育
2019-06-18
2019-06-18
面向社会
农工党杭州湾新区综合支部:
你们提出的《关于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结合我局职能,综合协办单位市医疗保障局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自2015年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以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今年3月底,累计签约居民746546人,其中重点人群571334人;签约居民在签总数281846人,其中重点人群220903人,重点人群在签率68.46%,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走在宁波大市前列。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把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作为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促进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形成、构建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及打通服务居民健康最后一公里的高度做实做细做好。但同时也存在基层全科医生欠缺、家医服务能力不强、群众信任程度不高、药品不能满足需求等困难和问题,成为制约家庭医生工作长远发展的主要原因。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宁波市关于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有关精神,围绕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慈溪工作目标,全面推进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向提质增效转变,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病患者、残疾人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目标人群为重点,按照不同人群实施“10+1”家庭医生签约系列服务包,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一、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完善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完善上下联动机制。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积极采取措施,对签约人员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构建全科—专科联动协作机制,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如:大部分镇卫生院推行签约人员就诊全院免收一般诊疗费,2018年签约人员家医处就诊295.48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金额3019万元;有计划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开通云医院平台远程会诊服务,优先为签约人员提供上级医院专家预约和大型仪器设备检查,优先为签约人员安排住院床位,2018年,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16.41万人,云平台会诊641人次,云诊室线上配药2203人次,家庭医生预约上级医院专家1592次,预约其他医院检查1129次,115位签约成年居民经医保转诊到慈溪市内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享受比原有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的政策优惠(慈溪转诊到宁波的数据无法统计),且不受个人年度报销额度限制;153种慢性病用药在基层医疗机构一次性处方用药量不超过1个月,其中69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治疗药品,对病情稳定、依从性良好且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参保人员,在其签约的医疗机构一次处方配药量可根据病情放宽到不超过2个月。
二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收费标准,将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费医保基金支付额从50元提高到80元,将收取的签约服务费的约70%用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绩效分配,不纳入绩效工资和其他应得的奖补经费总额,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合理提高收入水平,激发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热情。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导意见,各基层医疗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制订具体的签约家庭医生及其团队的质量控制追踪管理及绩效考评实施细则,将涉及质量管理追踪的签约居民构成比、签约服务时效性、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效果及满意率等指标作为家庭医生绩效考评的核心指标,与绩效分配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二、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
为家庭医生配置全科护士、专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公共卫生员、辅助科室人员(药剂、检验、影像等)、社会义工等组成的助手,加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师资骨干培训工作,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水平。针对工作实际,设计各类培训项目,如覆盖到所有家庭医生的临床技能系列培训,精心培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等基层常见疾病诊治的首席医生;与上级医院专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采用基层巡诊、专家门诊、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医生领导力、执行力和沟通力培训,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担当起家庭医生的责任;构建四大医共体,促进大手牵小手,实施医疗资源统筹管理,有序开展双向转诊,强化医疗服务的协同性、连续性,使居民就近享受到便捷、优质、连续的同质化医疗服务,着力提升全科医生业务能力水平。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提高签约服务工作效率
2018年已完成全市家庭医生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按照边应用、边改进、边完善的方法,继续做好个性化需求模块研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效率。建立了分人群管理、精细化服务模式,利用信息平台,根据签约对象具体情况,制定签约服务工作计划,将服务责任落实到家庭医生,赋予家庭医生团队人员调配权和经费分配权,提高签约后服务质量,使签约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家庭医生可以在电脑网页、手机客户端登录家庭医生智慧服务平台对签约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可实现建立健康档案、保存电子病历、形成检验报告等功能。此外,家庭医生还可通过平台查看血压计、血糖仪等远程设备采集到的实时数据,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以便作出初步诊断,提出预防和治疗意见。目前,我市668位家庭医生及团队成员已全部安装家庭医生智慧服务平台,健康管理,大大提升了签约服务的工作效率,截至3月底,共计回访签约居民275882次,健康诊断245335次,纳入健康管理231767人,出具健康评估报告31677份。同时,今年1月份起,签约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基本实现全开放,这项工作处于宁波大市前列,签约重点人群可以通过“健康宁波”微信公众号实名制注册后查询个人健康档案信息。今年,我市还将开通家庭医生智慧服务平台签约居民端平台,开通后,居民可在平台上进行预约、咨询、健康管理、查询检查检验结果、支付等,医患双方还可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咨询、互动交流等。
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各项特色工作亮点纷呈
创新签约服务工作模式,加强签约服务质量,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覆盖人群广泛,签约人数一直位居宁波大市第一,服务内容也是亮点纷呈,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比如,附海镇建立村级家庭医生工作室,配置签约服务包,家庭医生每周定时下村,让居民在村卫生室就能实现签约和享受服务。龙山医院对当天未能挂到专家号的签约群众另行增加专家号源,每位专家最多增加3个号源,同时,签约群众经服务区登记后,CT检查每天优先安排3人,B超检查每天优先安排6人。逍林中心卫生院联合各村党支部,由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困难老党员送爱心,为老党员定制个性化医疗服务,还馈赠物品缓解老党员生活困难。庵东中心卫生院每月安排2次固定的家庭医生联村服务日,为村民提供费疾病咨询、用药指导、血压血糖测量、健康宣教、体检报告解读等。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委会签订协议,由家庭医生团队承担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医务工作,定期下社区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匡堰镇卫生院探索为全镇卧床不起的重点人群定期上门开展包括饮食、用药、护理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家庭医生工作落地生根。新浦镇卫生院试点村卫生室开展即时检验服务,让一些需要经常检测指标变化的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村即可享受精准化的医疗诊断服务。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签约居民提供送药上门、上门导尿、抽血化验、临终关怀等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你签约我服务”的家庭医生承诺,得到了各地签约居民的普遍认可。
五、以政策宣传为抓手,树立家庭医生良好形象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和内容,重点突出签约服务便民、惠民、利民的特点。利用每年519世界家庭医生日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宣传月活动,围绕宣传主题,采取现场签约、义诊咨询、健康科普、全民健身等形式,集中开展大型公共场所宣传推广活动,加强与辖区居民的沟通和互动,面向群众宣传解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内涵和意义,提高政策知晓率,进一步增强居民主动签约的意愿。深入开展“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讨论,认认真真谈认识、找差距、挖根源、寻对策,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梳理有关整改问题和改善服务的意见建议,商量探讨解决的方法,发现好经验,理出好做法,增强基层医务人员对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信心和决心。大力宣传家庭医生先进典型,推荐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团队参加省、宁波市和本市的优秀评选,大力弘扬广大家庭医生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家庭医生的社会影响力和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取您提出的建议,依托医共体建设,重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一是转变理念,提质增效。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分级诊疗的成功在于基层医改能否成功,基层首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健康管理等这些都是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要求树立全新理念,全力推动签约服务工作重点向“提升质量、强化服务、保持数量”方向转变。二是扎实工作,落实承诺。优先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按照宁波市1+1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内容,努力完成履约率90%以上的目标,使群众得到更优质更精准的家庭医生服务。优化“1+1+1+X”签约服务团队建设。助手提供支持性服务,减轻家庭医生非医疗事务工作负荷。每个医共体在基层成员单位建立2个以上全-专科联合门诊,提高基层慢性病诊治和管理能力,畅通“双向转诊”通道,推动社区医生有效签约服务和慢性病防治有机结合。加强医共体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联系和资源共享,将大医院作为基层卫技人员培训基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提髙服务质量。积极利用医共体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专家到社区出诊、临床带教、专题培训及观摩二三级医院的主任查房等形式,全面提升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三是细化综合考评,完善激励机制。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制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评估办法,按照体现差异性、提高针对性、增强综合性的要求,以签约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与服务效果及签约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将评价结果与签约服务费用分配相挂钩,并根据工作重点进行动态调整。在编制、职称晋升、培训学习、评奖推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家庭医生,定期开展家庭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提供深造的机会,邀请医共体总院的优秀专科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同时给予家庭医生到医共体上级医院、教学基地进修的机会,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扩展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发展前景。
感谢委员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慈溪市卫生健康局
2019年6月14日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医疗保障局。
联 系 人:王 聪
联系电话:6382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