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998R/2019-95429
市水利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农业、林业、水利/水利
2019-07-16
2019-07-16
面向社会
一、理由
近年来,随着治水工作的深入,我市先后开展了“清三河”、全面剿劣、污水零直排创建等各项治水工作,河网水质已经有所好转。但水生态修复这项工作却推进缓慢和得不到有效开展。
(一)重视程度不够。在近几年的全市“五水共治”工作年度实施方案中,河道的主要整治措施还是截污纳管、沿岸生活污水处理和底泥清淤疏浚,有关河道的景观设计、文化挖掘、旅游开发等力度都在逐步加大,但通过水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水质的相关技术应用的提及却相当少。
(二)在技术上缺乏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措施。近年来,也有部分乡镇在试点探索河道水生态修复,如周巷镇的河道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周家路江、大古塘江),虽提及整治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修复河道、湖泊的水生态系统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上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实施方案,都局限于河面种种花草,放置点曝气装置增氧,最多再加点生物膜之类的概念性东西。
(三)认识上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河流、湖泊的水生态修复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水质治理新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通过多绿化、多种植物、在河道里养水生动物、微生物就可以达到水生态修复了。另外,许多设计者对于河流的修复纯粹是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出发,完全没有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定位。
(四)大部分生态治水方案资金相当浪费。随着生态治水的概念的兴起,出现了很多良莠不齐的环保公司参与到治水中来,但是大部分环保公司治水措施局限于不流动的水体治理,共同特点是不注重源头修复,造价较高。更有部分公司通过偷偷投洒沉淀剂和絮凝剂降低污染指标的方式来骗过水质检测,造成水体的破坏和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建议、办法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议水利部门牵头制定水生态修复实施规划,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治河的理念,要在总结国内外实施水生态修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慈溪河道特点抓紧制定我市河道水生态修复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水生态修复建设。
(二)将河道水生态修复建设与河道整治工程同步运作。积极借鉴现有的水生态修复理论,在已整治河道上同步推进河道水生态修复建设,通过恢复重建河道和坡岸的生物多样性,发展人工湿地,利用适当配水、生物浮岛、微生物分解治理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促进河道水体生态平衡系统的建立,提高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完善水生态修复理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治水部门要注重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在需要整治的河道上因地制宜开展水生态修复的研究与示范,不断总结与完善符合我市特色的河道水生态修复理论体系,构建河道生态修复模型,同时要把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密切结合起来,把好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河道整治工程中去,并在应用中深化提高。
(四)突出重点和逐步实施,注重资金绩效。在具体实施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时,需要突出重点,将河流按轻重缓急顺序划分为不同的河段,将修复内容按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根据资金条件逐步实施,循序渐进。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绩效,摒弃一些打着高科技幌子的高成本治水方式。
(五)进行长期科学且有效的管理。对河道水生态修复需要进行长期的科学监测,即要掌握实施河道水生态修复建设的河流生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和趋势,实时进行跟踪、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措施,并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修复的效果及可持续性,经验可借鉴可复制。
周巷镇联络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要求加快水生态修复的建议》已收悉,为此我局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衔接、沟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普通百姓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特别是对水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水生态修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我市水生态修复工作迅速铺开,近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大生态河道建设力度。近几年来,全市各地在河道拓疏整治和水环境整治镇、村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理念,杜绝河岸硬化、白化,推广低坎和植物护坡,累计完成镇级生态河道184条(段)、335公里,新增河道两岸绿化300多万平方米,有效改变了全市河网“脏乱差”的旧面貌,初步营造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良好水生态环境。
2、开展水生态修复试点。全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河道进行水生态修复试点,各镇(街道)组织实施,市级财政按《镇村水利建设管理及资金补助办法》进行补助。在试点的项目中采用相对前沿的技术,如古塘治理小微水体用的生态浮床和曝气增氧技术,掌起镇治理小微水体用的石墨烯光催化技术,逍林镇治理水云浦用的河道疏浚绞吸式挖泥船,周巷镇治理周家路江用的生态“水底森林”和生态浮岛工程等。
3、加强水体流动。浙东引水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从2013年试通水以来,逐年正常运行,至2015年,引水实现常态化。除降水、汛情以及其它特殊情况影响以外,常年实行不间断引水。近2年每年平均引水264天,引入水量达到3.76亿方。特别是中心城区河道,通过西水东调,加强区域内水环通力度,改善了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对城区水环境的提升带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但是,水生态修复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并且区域特性明显,由于河道污染源、污染时间、污染程度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套见效快速明显的成熟的治理办法。且国内有些治理技术还有待评估,现阶段还不宜大规模引进推广,避免产生新的生态危害。为此,下阶段,我局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全市水生态的修复工作:
1、开展全市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前阶段同市水治办对接后,初步确定由市水治办牵头进行全市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具体落地过程中,我局会在综合考虑河网联通和防洪排涝等具体要求情况下,分区块、分类别、分阶段统筹实施。
2、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鼓励各乡镇(街道)在进行河道整治时或在已整治河道上同步推进水生态修复建设,且在政策上进行适当倾斜。通过恢复重建河道和坡岸的生物多样性,发展人工湿地,利用适当配水、生物浮岛、微生物分解治理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促进河道水体生态平衡系统的建立,提高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
3、进一步加强区域水体流动。保证浙东引水的常态化运行,使得全市全年都有充足的水源进行水体流动,根据相关方案对东、中、西河区进行配水;同时,督促、指导各乡镇(街道)水体流动规划的落地与实现,实现全市水体的流动,提升水生态修复能力。
4、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寻求与有实力有实际案例的科研单位合作,探索符合慈溪实际的水生态修复办法,及时总结推广。
5、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建设的河道水生态修复工程制订后续养护管理制度并进行考核,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进行适当补助。
感谢你们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胡守寓;联系电话:63951931)
慈溪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