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累硕果,文明之花开满城——慈溪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下)

发布日期:2020-11-25 11:24 信息来源:慈溪市人民政府网站

喜摘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对慈溪意味着什么?它凝结着两百万慈溪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是对创建为民、全民创建的最好回报。

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不仅要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要看市民素质、文明风尚、精神状态、人文氛围。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我市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创建活动成为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弘扬社会新风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的实践。

在全国首批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我市创新推出“幸福巴士”,把“红色课堂”“文化展厅”送到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新时代文明企业实践基地,打造“车轮上的微党课”,让群众在体验中学习思想、凝聚共识、感受幸福。该案例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案例研讨会上作典型案例交流。

公益广告、文明墙绘装点大街小巷、十米车厢,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同频共振;十大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持续推进,文明礼让斑马线、“随手清洁一平方”等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机关干部人人认领志愿服务岗,“随手志愿”“清爽行动”蔚然成风;在全省首创网络道德空间平台,各行各业争做清朗网络空间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守护者,慈溪县域网络综合治理模式入选全国网信创新工作案例……这些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社区是城市文明的细胞。在全国文明单位虞波社区,涌现了700多名社区道德典型,孵化出“楼师傅工作站”“管道81890”“隔壁大娘助老社”“贤妈妈垃圾分类轻清团”等志愿服务团队56支,注册志愿者2300多人。

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户户参与志愿服务,自治、善治让文明行为习惯落地生根。垃圾分类拆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实施以来,虞波花园的居民逐渐改变了出门或上班时投放垃圾的习惯,自愿在垃圾投放时间段多走几百米专门投放垃圾,有的还自行配置了微型小推车,方便在垃圾量比较大的时候推着小车去投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引领着城市发展的方向。慈溪是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慈文化”作为地域道德文化品牌,早已植根于慈溪人的内心,渗透进慈溪人的血脉,在一代代的传承弘扬中,培育产生了慈溪市级以上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最美人物等276人次,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

今年年初,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道德模范姚云珠、罗夏芬、邹黎明等捐出各自的1万元道德模范奖金,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钱海军发动全家人捐款2.6万元,用于抗疫工作;面对全国医用口罩的巨大缺口,浙江蓝禾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军给员工开出平时的4倍工资,正月初三开始全力生产,出厂口罩不但不涨价,还把1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无偿捐赠给武汉,而捐给宁波、慈溪一线防疫部门和工作人员等,更是累计多达100万只。

在当代,“慈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志愿服务。在慈溪,实名注册志愿者达到38万多名,注册志愿者队伍1300多支,志愿服务精神深深扎根,涌现了一批荣获全国志愿服务“4个100”先进典型、省志愿服务大赛金奖的个人、团队、社区和项目,志愿者注册人数、服务时长、活跃度均居宁波首位、浙江前列,“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有困难就找志愿者”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

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的“千户万灯”扶贫帮困项目不仅为我市低保家庭老人带去了光明和关爱,还走进西藏、贵州、吉林等地为残疾贫困户免费实施线路改造;青禾爱心俱乐部的“青鸟助飞”农村事实孤儿自我发展志愿服务项目,帮助200多名农村低收入家庭中的事实孤儿走出人生发展的困境,收获了成长和自信;古塘街道以志愿义工积分制激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动“实践”和“志愿”有机融合的做法得到中央文明办关注和肯定。

一座城市的文明归根到底是人的文明,人民群众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也是文明城市达标与否最客观的检验员。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今后,我市将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厚植文明基因,增强文明自觉,推动城市文明向着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