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菇破土而出,百香果深山飘香,铁皮石斛在岩石中顽强生长……慈黔扶贫协作道路上,我市坚持不懈向结对帮扶地区送资金、送技术、送理念,在山区贫瘠土地上植出了一片片“钱景”远大的特色产业。
今年11月份,在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举办的2020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上,肉质厚实、味道鲜美的“安龙香菇”成为贵州第一批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
如今,在安龙笃山、招堤、钱相、普坪、洒雨等各镇(街道),食用菌菇已遍地生长。安龙全县食用菌种植3.6万亩,鲜菇年产量超14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其中,安龙香菇实现从菌材林建设、食用菌育种、菌棒加工、菌棚种植、深加工到废弃菌棒处理的完整产业链,并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安龙香菇”美名远播,慈溪结对帮扶是一大推手。2018年新一轮慈黔扶贫协作开启后,我市进一步加大对当地特色产业帮扶力度,在地处深山冷岙的安龙县各贫困山区,开展食用菌菌棒加工厂、菌包生产线和冷库建设,引进食用菌全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食用菌大棚,一个个帮扶项目相继推进。三年间,仅食用菌产业投入帮扶资金达2000多万元。
翻过一道道山岭,大山深处的万峰湖镇,一片片百香果基地似层层梯田绵延向上,枝头挂着沉甸甸的果实。在这里,记者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百香果,微风飘过,散发着阵阵诱人香味。
脱贫攻坚,成败在精准,选好项目是关键。安龙山高坡陡、山多地少,慈溪挂职干部进镇入山走山村,一次次调研,想对策、补短板。当年,正是当地政府面临万峰湖网箱养殖取缔、产业转型遇到难题的特殊时期。村民当时的失落情绪在万峰湖镇镇长刘洪刚心中印象深刻:“鱼不能养了,钱挣不到了,村民都沮丧地说没希望了。”刘洪刚说,后来引种了百香果,又得到慈溪的大力帮扶,大伙才说“希望又回来了”。
慈溪帮扶工作组立足安龙县独特的生态、地理和气候优势,加大特色产业的精准扶贫力度,2019年以来短短两年中,慈溪共投入百香果产业帮扶资金680万元,并帮助当地成功引进300亩新品“黄金果”种植,推动全镇百香果种植基地迅速发展到5490亩。
从养鱼到种果,经营风险减少,收入可观,果农李丙翔笑了;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利润不断提升,“优利优”种植基地负责人张松也笑了。而在“优利优”,有了土地租金分红,还找到就业岗位的王超福同样很开心:“一年下来,我们两夫妻能赚到5万多元。”
万峰湖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崔正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农户种玉米等作物,5亩地一年收入约4000元。现在到基地打工,每天80元,一年就有2.8万余元,加上土地租金分红,收入十分可观,“等赚了钱,再自己投入特色产业种植,前景会更好。”
罗氏沼虾游进普坪镇,精品葡萄种进招堤街道,铁皮石斛长在笃山镇的岩石间,百香果挂在万峰湖镇的山头上……在资金注入和人员对口帮扶的同时,帮扶工作组又主动对接慈溪当地的对口消费扶贫企业,优先采购产自安龙的特色产品,让安龙香菇、百香果、小黄牛等优质农特产品扩大销路,提高产业知名度。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如今,来自慈溪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正源源不断输入安龙,扶贫协作之花在龙城大地多彩绽放。“这三年,慈溪对安龙投入的财政帮扶资金已达1.2亿元,大大小小帮扶项目达50多个,不少已植根大山深处开花结果。”慈溪挂职干部、安龙扶贫办副主任陈泽辉说,通过两地携手努力,不断推动产业“裂变”发展。其中,作为安龙产业扶贫的“第一产业”,食用菌产业已带动全县贫困户1.6万多户7.1万多人脱贫增收,成为安龙县贫困群众参与度最高、脱贫效果最好、辐射面最广的脱贫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