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7342755727/2020-64986
市文广旅体局
主动公开
计划总结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体综合类
2020-02-11
2020-02-11
面向社会
各镇(街道)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发展服务办公室、农业农村办公室、综合文化站(体育指导站),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各旅游企业、相关行业协会: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推动实现文旅体事业融合发展的攻坚之年。
2020年全市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及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和“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工作主题,按照“抓攻坚、谋新篇、增动能、强改革、优治理”的要求,紧扣改善设施、丰富供给、优化服务、提炼内涵、提升品牌、保障安全等中心环节,担当奋斗、团结实干,推动省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
主要目标为: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旅游经济指标稳步攀升,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增幅不低于10%;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秘色瓷都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基层体育设施更加完善,赛事活动体现品牌化、品质化、亲民化;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县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省体育现代化县市、省文旅融合改革试点县市等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质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体制机制创新四项重点工程,推进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小镇、足球培训学校等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文化惠民成果,全市开展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等各类基层文艺活动次数不少于5000次,增幅不低于20%。力争申报创建省文化强镇1家、省文化示范村1家。
——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实现新突破。推进南部秘色青瓷古韵线、北部沧海桑田线、都市人文风情休憩线三大重点区域建设;建成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与市旅游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创建办作用,对标对表强化综合统筹、项目跟进,力争三年行动计划191项重点任务完成率突破70%。
——健康慈溪建设实现新突破。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行“体育+”模式,推行智慧健身试点,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举办本市级全民健身活动250项;启动“一镇一园”工程,新建体育公园9个,基层健身点100个,新增健身路径60条,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5平方米以上。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整合文化、旅游、体育国有企业资源,推动成立文旅集团;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理顺局队合一机制;探索体育品牌赛事市场化运作新路径,建立第三方商业运营机制;深化局属企事业单位运营机制改革,引入第三方服务管理机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
一、聚焦公共服务,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1.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实施文化阵地培育工程,争创省文化强镇1个、省文化示范村1个,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排名力争进入前40名,文化活动、文化队伍、文化馆等综合指标排名较上年提升10位。认真做好全国公共图书馆考评,新建“城市书房”2家,推动乡镇图书馆星级评定。认真做好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复评,文化馆总分馆实现镇、街道全覆盖,建立文化下派员联系镇、街道“1+N”机制,由送文艺向送指导转型,推动专业文化骨干力量下沉。继续开展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效能建设专项治理,完成第七次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评定特级综合文化站5家以上。
2.优化基层文化普及提升。深化“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成立“一人一艺”社会联盟,组织开展“‘一人一艺’”全民艺术嘉年华、书香音乐节、全民阅读月等品牌活动,计划与FM93交通之声合作举办氧气音乐节,与上海越剧院联合举办徐进越剧专场和徐进学术研讨会,力争承办省艺术节或艺术比赛1项。实施“文化品牌”进镇入村工程,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推进“文化+互联网”建设,开设“周末影院”和“三北讲坛”“百姓文化”微课堂,实现文化讲座、文艺培训远程点播直播,“三北讲坛”争取纳入基层镇、村干部年度培训必修课程,每年至少轮训一次。优化文化产品结构,依托保利大剧院平台,慈溪大剧院引入国内外高水平演出60场以上,鼓励“世纪飞歌”等大型演艺公司引进商演活动2场以上。依托青瓷瓯乐团等本土演艺资源,打造“周周有剧看”的“百姓大舞台”。全年完成送戏剧500场以上、送文艺演出20场以上、农村电影下乡5000场以上。同时,认真做好省、宁波市音乐舞蹈节节目创编,力争省、宁波市文艺精品创作计划各1项。
3.推动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完成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项目结算和总结,加快二期项目立项、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进度,启动五姓路改造工程前期研究,扎实开展后司岙、荷花芯窑址本体保护和狗头颈窑址考古并形成阶段性成果。启动潮塘江元代沉船修复工程,加快实施新五房、双河堰等省保单位维修,编制董黯墓、徐福东渡摩崖石刻保护方案和“碑林”建设方案。扎实推进文物“四有”档案建设,做好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认定公布和标准地文物区域评估。大力推进文博单位服务提升工程,切实做好慈溪博物馆争创国家二级馆相关基础性工作,加快各类馆藏文物清点和文物资料、古籍的整理;积极谋划建设数字博物馆,做好虞氏旧宅改造提升,开展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与韩国光州博物馆青瓷标本交流活动,慈溪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全年组织青少年科普活动总数不少于24次。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程,完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标准化建设,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青瓷行业协会,推进秘色瓷地理商标注册,大力培育瓯乐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培育省、宁波市级非遗项目总数不少于4项,开展慈溪市级非遗项目认定不少于20项。同时,依托徐福文化研究会,面向日、韩等国家开展徐福文化民间交流,计划举办徐福文化节、徐福文化论坛。
4.全力打造“文旅融合”金名片。牢牢把握省文旅厅和宁波市政府合作共建10项文旅金名片契机,做深做精做响青瓷瓯乐文章。实施青瓷瓯乐“雏鹰计划”,成立慈溪少儿艺术团、艺术培训学校,发挥慈溪技师学院等传承基地作用,推动青(少)年瓯乐艺术人才培养与储备。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深化与浙江音乐学校的战略合作,力争与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家级平台建立合作培训机制。实施青瓷瓯乐“名家同台”计划,与冯满天等中国音乐名家同台演出,并探索将瓯乐元素植入影视剧。实施青瓷瓯乐巡演计划,在《听·瓷》基础上,继续打造一批精品剧目,推动院线巡演提质扩面,商演范围争取从华东扩大到全国。同时,努力拓展国外商演市场,计划赴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开展首次全球巡演。实施“瓯乐+景区”计划,创作《听见·徐福》等非遗系列文旅演艺剧目并在达蓬山旅游度假区等景区驻点演出。
二、聚焦全域旅游,推动产业发展融合创新
5.强化核心要素保障。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积极创建省文旅融合试点县市。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研究制定点状供地政策,将旅游、文化遗产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单独编制。完善硬件要素配备,推进全域旅游交通设施配套工程、旅游服务设施提升、重点景区门户改造、全域全景图设计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创建办牵头抓总作用,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分解,建立考核对账等督查机制。
6.抓好重点区块建设。重点打造以南部沿山、北部沿滩、中部都市等特色旅游区块。积极推动达蓬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进一步提升鸣鹤古镇4A级景区运营管理水平,加速开投蓝城、云龙青少年素质研学基地和白洋湖水上游乐等项目进度。完善青瓷文化传承园商业化运作模式,依托青瓷国际创意中心和秘色瓷研究中心平台,加强与和氏璧艺术基金会合作,开发青瓷文创产品,开展青瓷创意集市、青瓷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培育青瓷研学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旅游”融合发展,重点依托正大现代农业休闲小镇建设,培育花田观光、丰收节庆等农旅业态。全力推动明月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改造提升、杭湾之芯文旅新城项目开发,利用明月湖、新城河、潮塘江等资源打造都市休闲旅游空间。大力实施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现代农业园区、环创中心息壤小镇、周巷天元古家具一条街、峙山公园等5处3A级景区创建工程。
7.丰富“旅游+”融合业态。发展工业旅游,立足天元古玩一条街、海通、公牛、方太等资源,创建省级工业旅游点5个。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培育青瓷文旅业态,新增青瓷特色民宿2-3家,认定青瓷旅游示范基地5家,创建省级品牌民宿1-2家,总数突破50家。推动“文体+旅游”, 组建文旅集团,成立景区运营公司,积极探索文保单位、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景点化运营模式,逐步实现景区运行管理标准化。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培育景区城、景区镇3个,创建景区村23个。深化旅游“厕所革命”,计划新(改)建旅游厕所15座,总数力争突破100座。推动出台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办法,争取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力争申报创建省级运动休闲小镇、省级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和示范基地各1家,培育宁波市青少年体育研学基地3家。
8.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建立“大招商”机制,梳理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优质资源,编印慈溪城市形象和文旅体项目推介手册,定期赴长三角周边重要城市开展“一对一”精准招商,尝试在上海组织“慈溪文旅项目专场推介会”,力争全年引进旅游项目15个,实现旅游项目投资16亿元,实现当年开工8个。深化政企“大谋划”机制,依托亿利集团、中体产业等大型集团在产业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强化与国内大资本大平台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文旅体项目基金。同时,进一步加速推进雅戈尔康养项目、湾底保利文化小镇、龙山民国风情一条街、游侠客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正大未来城、奥菲动漫、亿利森林公园等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三、聚焦健康慈溪,推动体育工作提档升级
9.优化全民健身顶层设计。完成“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启动《慈溪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编制。积极创建全国全民健身模范县市、省体育现代化县市。健全体育组织社会管理机制,完成市体育总会换届,完善体总组织架构,推动单项体育协会和群体协会等覆盖延伸到镇(街道),创建3A级单项协会2-4个。
10.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四提升四覆盖”升级版,谋划体育小镇项目,启动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和宁波水上慈溪基地改造,推动宁波市足球培训学校(市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建设,实施体育进文化礼堂工程。推进“体育+小区”,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工作,建成1-2家新建住宅小区体育配套设施样板项目,争取召开宁波市现场会。推进“体育+公园”,启动“一镇一园”工程,力争当年开建镇、街道级体育公园9个,建成省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个、小康体育村5个、村级体育休闲公园2个、笼式足球场1片。推进“体育+互联网”,开展智能健身设施试点,探索在体育场开办24小时智能健身房,大型体育场馆开放接纳健身人数不少于18万人次以上,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接纳建设人数不少于180万人次以上。开展“一人一技”全民健身公益技能培训1500人,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探索建立镇村指导员工作室,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300人。依托体育总会平台,谋划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计划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50次。
11.打造“自有”“外引”赛事品牌。培育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赛事,承办浙江大湾区自行车赛、半程马拉松赛、中国足球协会室内五人制超级联赛主场赛事、全国东西南北中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总决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创新品牌赛事运营路径,强化赛事绩效评估,完善政府主导、协会承办、企业赞助的商业化办赛模式。依托阵地优势打造自有特色品牌,利用宁波足球培训学校与五超职业俱乐部资源,在足球赛事组织宣传上抓出特色。积极对接李永波团队,在打造国家级羽毛球赛事项目上力争突破。大力开发新慈湖区块、森林公园康体业态,谋划环新城河慢行道等民生项目和明月湖、潮塘江、白洋湖等区域水上休闲项目,在“体育+板块”开发上拓展路径。
12.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夯实“体教融合”基础,优化业余训练点布局,确保训练经费、训练设施、人才建设和政策扶持“四集中”,计划召开全市业余训练工作会议。引进田径、赛艇、游泳等项目“市队县办”,同时打破本市田径苗子零择校束缚,降低高中段特招门槛,为优秀运动员培养输送创造条件。探索“社会办训”模式,拓展竞技人才选育渠道,计划与锐邦体育等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合作,以普及幼儿游泳为抓手,以少体校专业教练带教形式,加强各年龄段幼儿、青少年游泳苗子储备。同时,开展暑期体育夏令营,计划培训人数1200人以上。攻坚奥运备战,全力做好石智勇等慈溪籍奥运选手参赛保障工作。
四、聚焦形象推广,推动城市外宣做大做强
13.构建全域旅游大IP。大力实施“百县千碗”工程,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方案,举办慈溪旅游周,实施慈溪全域旅游形象口号、全域旅游形象LOGO、城市形象雕塑、旅游歌曲、十大旅游商品等项目征集、评比和发布。创新节庆营销,在办好杨梅节、养生旅游节、乡村旅游节的基础上,建立“四季节庆”模式,依托一二三产特色资源,打造“一季一节”品牌。整合文旅体资源,推出本地文旅体特色精品线路10条。
14.扩大“多城互动”朋友圈。聚焦目的地营销,探索城市“路演”模式,在闹市区等人流集聚区以文艺表演、企民互动等多元形式开展宣传推介。聚焦对口扶贫,加大与常山县,以及贵州兴仁市、安龙县客源互推互送力度,开展文旅体对接不少于2次,旅行社组织赴贵州游人数同比增长10%。聚焦接轨上海,加大对沪市场推广,强化沪慈两地企业对接,力争“一月一活动”,接待上海游客总数增幅力争突破10%。聚焦“湾区”合作,加强与环杭州湾各区(县)市区域协作与客流共享。对接形象展销“大平台”,积极组织文旅体企业“走出去”,参加宁波国际旅游交易会、省旅交会、国际旅交会、上海旅游资源博览会、甬台温舟丽惠民旅游季、义乌文旅交易会、宁波体博会等活动。
15.提升智慧旅游影响力。建设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与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合作,开发应用客流监测、消费分析、线路推介、智能导览等多维度功能。建立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景区”工程建设,A级景区自助语音导览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提升“慈溪旅游”品牌影响力,开设抖音、马蜂窝等APP官方账号,建立短视频新媒体营销矩阵,力争账号粉丝总量突破30万。建立全域形象推广“总窗口”,设立全市文旅形象展示中心(文旅超市),汇集旅游咨询、形象推介、交通集散、数据监测、文旅产品展示等功能区。整合现有资源,启用“文旅慈溪”微信公众号,每周发送推文3篇以上,建立全系统微信公众号矩阵,实现同步发布同步造势。
五、聚焦体制创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16.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队合一”慈溪模式,制定“四化”目标,力争承办省部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现场会。推动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协同机制,做好行业审批、市场管理与行政执法之间的衔接,确保重点向事中事后监管倾斜。
17.优化市场管理机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继续扩展“一事联办”“全城通办”事项,优化行政审批效能。做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清理整顿境外电视接收设备非法落地等广播电视行业管理相关工作。制定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管理职责清单,形成行政审批、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一盘棋”。健全管理机制,探索成立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定期会商、定期通报、定期考核等举措,创新“条块结合、上下互通、左右联动”市场监管模式。
18.推动行业互惠共享。整合全市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娱乐等文旅体行业现有资源,推动“资源共享、服务互通、成果共惠”。计划率先建立旅游行业饭店、旅行社、景区互惠共享机制,组织高星级饭店、高品质旅行社和A级景区开展深度合作,聚焦本地游市场,在扩大A级景区增量的基础上,将旅行社客源有效接入高星级饭店住宿和餐饮消费市场,推动我市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五星级酒店复评,省“品质饭店”“绿色旅游饭店”“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和三星级以上品质旅行社创建工作。
19.强化行业自律共治。积极推动市娱乐行业协会、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协会、市旅游协会秘书处实施驻点集中办公,切实承担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自律、构建政府与企业间桥梁纽带的积极作用。将安全生产、品质提升、法规培训、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充分下放至各行业协会,推动行业管理从政府主导为主向行业自律转型。
六、聚焦固本强基,推动政风行风全面提升
20.全面提升党建引领水平。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抓好巡察反馈整改。继续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党员积分制和民主评议党员,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抓好“两个责任”落实,建立文化旅游体育系统廉政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考核、内部审计等财务制度,推进清廉机关建设,持之以恒开展“正风肃纪”行动,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1.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讲好文旅体故事,传播文旅体正能量,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在推进文旅体融合、文艺精品创作、群众文化活动等日常工作开展中注重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大宣传”阵地建设,探索建立信息例会制,积极整合各级党报党刊、新媒体等宣传平台资源,推动文旅体信息发布整体联动、实时互动。
22.深入推动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理顺依法行政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补齐依法行政工作短板,严格贯彻重大行政决策、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规范性文件、行政合同管理、政府信息公开等有关规定,提升行政纠纷办理业务能力。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建设普法阵地,提升文化旅游体育系统法治水平。
23.全面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启动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工作室计划,梳理文化、旅游、体育专业人才门类,立标建档,形成人才目录、人才库,重点培养拔尖型、领军型人才。强化干部队伍能力建设,通过月度工作对账制、重点项目包干挂钩制等方式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继续推行定岗锻炼机制,鼓励全系统年轻干部到重要攻坚一线、重要岗位定岗锻炼,探索建立局管后备中层干部培养机制和新入职人员机关挂职锻炼,优化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强化基层文化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建立健全管理考核机制,计划举办基层文化干部业务培训班3期。
附件:慈溪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0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docx
慈溪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0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