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0487/2020-42686
坎墩街道
主动公开
政务动态
综合政务/政务综合类
2020-03-04
2020-03-02
面向社会
记录当下,留给未来。
坎墩有位摄影家,默默地在记录着防疫阻击战中的身影。
这次,沈斌煊老师来到了坎墩医院,记录着医院忙碌而井然有序的一天……
2月29日上午,一位前往坎墩医院就医的中年男子告诉笔者:“原本感到这段时间的医院,是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区’,但一到现场还是觉得很安全。”因为每一个进入医院的患者或陪护人员,除了要逐一检查“健康码”外,还必须经过两道严格的体温检测关。对此他称之是“拒病毒于门外的‘三保险’”。
在坎墩医院的大门外,专门设有健康安全检查卡点,在开辟的两条通道上,几位保安非常负责地逐一检查进入医院的人员。
除了检测每个人的体温外,还要一一核对手机中的健康码,只有显示绿色二维码的,方能允许进入医院。
坎墩医院党支部潘委员,正在耐心地指导一位女士注册健康码,原来她此前从未注册过健康码,感到有点困难,潘委员见此立马上前帮助她进行注册。
有个别老年人没有使用智能手机,无法申领手机版健康码,那就必须进行实名登记。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一旦发现异常时,也便于能及时取得联系。
通过第一个检查卡点,在迈进医院门诊大厅之前,还得再次进行体温检测,这也是第二道“保险”吧,再加之检查健康码,实则真是“三保险”。
市人大代表、坎墩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郑超介绍说:“我们镇级医院现没有设立发热门诊。各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家中发现有人发烧时,要在第一时间告知所在地的村或社区。在我们医院内,不管在哪个环节发现有发热病人,也同样需要在第一时间派专车送往市里指定的发热门诊定点医院。”
尽管笔者到医院的这天是周末,但在医院的会议室内,郑超院长和徐松达副院长依然在召开上班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会,其目的是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参加会议的都是负责在各村、社区实行居家隔离对象的医务人员。
这间挂有多块牌子的办公室,现已成了为居家隔离对象实施跟踪监测和提供医疗服务的“大本营”。会议后,大家开始进行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据陪同笔者的徐副院长介绍,由于居家隔离的对象量大且又较为分散,日常的生活服务只能由所在地的村(社区、居委)给予保障。作为医务人员就要上门随访,其中首次随访是询问返慈时间、乘坐的交通工具、路线、同行者等,同时进行体温测量、健康测评、健康教育、居家自我观察的注意事项,发放居家观察告知书及体温计,教会体温计的测量方法。中间每天开展两次电话或微信随访。若观察对象在随访中有任何卫生方面的相关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徐松达副院长说,现全街道居家隔离的对象有几百人。当然这个数字是动态的。
除了居家隔离外,还对一些特殊人员需要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据了解:现全街道在这一集中医学观察点的人员还有30多名,而最多时有近60名。
在集中医学观察点配备有专门的安保人员进行每日24小时值守,所有出入的人员必须进行登记。
里面还设有“防控人员工作室”和“医务人员工作室”。当笔者在一位医院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这里时,有位年轻的陈医生正在那里值班。他介绍道:“作为医生的职责是定向跟踪记录这些医学观察对象每天的身体变化,定时分发一些中草药调理药品。”他还说,“我也是一名经考试合格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当我认为有必要时,我也会随时为他们提供这方面服务的。”
陈医生指着墙角处堆放的方便面和各类饮料,又说道:“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与食品,都是街道领导一次次送给我们的,想起来也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