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73212907XM/2020-34189

发布机构:

观海卫镇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务动态

发布日期:

2020-04-07

成文日期:

2020-04-05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史事钩沉 观海卫的抗倭血战

发布日期:2020-04-07 09:18 信息来源:慈溪日报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十二,现属观海卫镇境域内的沈师桥曾经发生过一场十分惨烈的抵抗倭寇入村大屠杀的血战。这场血战,距今已有460余年。对此,不少历史文献,如《筹海图编》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观海卫境内的抗倭,大家不会忘记的是信国公汤和及戚继光两位明代抗倭将领。明代在东南沿海,“设兵以卫之,崇垒以城之,列堠以瞭之,运舰以逻之,遴选武臣以督之,敕重臣以统之。”洪武年间,汤和奉命建造了观海卫城,又东以龙山所城为左翼,西以三山所城为右翼,以及十数处烽堠烟墩,联络一线,观海卫则居中调度,相互呼应,使之成为东南沿海的一个个重要堡垒。观海卫城池,“城周围四里三十步,高两丈四尺,阔三丈。初制止东、南两门。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增阔四门;门之外罗以月城,置吊桥各一;城之上,敌楼二十八,巡警铺三十六,雉堞一千三百七十;水关二。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奴入寇,总兵官卢镗建议增置木栅于城上,列比视雉堞,而高倍之。防御甚便,军民赖焉(城内沿城周围马路原额阔两丈四尺)。”城内建有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弄,小巷水池,纵横交错,以利巷战。也因此,倭寇望城胆怯,“城内独不罹害”,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老百姓,使他们可以进入城内避难,免受涂炭。而稍后的戚继光,则在观海卫的外围作战,一样有力地保障了卫城的安全。卫人所以至今纪念戚继光,其原因正如明代沈一定参政在《升任镇守浙福统兵中军都督同知南塘戚公去思碑记》一文中所说:“昔南塘(戚继光)以参戎秉节来镇兹土,观海其属卫之一也。值倭奴犯顺,攻劫海壖,丘洋、雁门,连络骚动,而龙山几于不保。公授略诸将,率水陆兵征之,格斗者斩馘,奔逸者不追,以次荡平。龙山赖以无虞,观海因而安堵。”戚继光“是功在瓯、闽者,所以波及于江浙也;功在台、温者,所以波及于宁绍也。而卫人数岁之中,安宁太平之庆,如解倒悬而就衽席、去烈焰而坐薰风,谁赐也?向使公能解龙山之围,而不能拯磐石、新河之难;能弭丘洋、雁门之变,而不能荡福兴、平海之妖氛,则奔逸四溃,寇入闽者将由此而江浙;寇台、温者将由此宁、绍,狂澜一倒,莫之能回。观海军人不葬鱼鳖之腹者几稀矣!”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七月(1555年)奉命调任浙江,其后观海卫成为他的“属卫之一”后,他在观海卫的外围作战,同样有效地保障了卫城的安全。

在境内,军队直接对倭参战的,在一些文献中查找,看上去也没有太多的记载,如《明史》中有这样一条:“贼犯鸣鹤,参将卢镗败之。”这位卢镗,祖籍汝宁卫,曾任钦差镇守浙直等处地方总兵官、右军都督同知,又曾为明嘉靖《观海卫志》作序,署为“北山卢镗”,他亲自在鸣鹤场领军参战,杀败了倭寇,也曾经“败贼于慈溪之丈亭”。

境内,除了参将卢镗率军在鸣鹤场将倭贼击败外,据有关史料记载,民间力量的抗倭作战,成了主要支撑:

杜文明父子受命抗倭:

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贼犯余姚,省祭杜文明死之。文明团练乡兵,累立战功。至时统土兵御之,斩贼首一人,从贼三十二人,文明亦战死焉。其父杜槐亦死于枫树岭(岭在奉化)之战,父子忠勇人所难及。”《筹海图编》卷五第15页的这一条,显然将父子关系搞颠倒了。任省祭是杜槐,杜槐是杜文明之子。《筹海图编》卷十《遇难殉职考》中“贼犯鸣鹤,省祭官杜槐死之”这是一条正确的记载。观海卫人杜文明父子战倭事迹,在其他史籍上也有记载。杜文明(?―1555年),有智有勇,书上说是“方士也”,所谓方士,是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一般又叫作道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后,倭寇屡屡侵犯我境,县里命令文明为部长,组成团练,也就是地方上的民间武装,来保护当地安全。他的儿子,任省祭官的杜槐,想到父亲年老体衰,于是自愿代父,拿出个人的全部财产,招募骁勇,组成一支精悍的平民抗倭队伍,屡击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侵犯观海卫。杜槐曰:“卫破即无县!”立即聚集群勇,击败倭寇。副使刘起安命杜槐防镇余姚、慈溪、定海(今镇海)一线。《明史》中说,嘉靖三十四年,在定海白沙 (今慈溪掌起)与倭寇相遇,杜槐身先士卒,激战一日,斩30余人,最后因身中数枪,坠马牺牲。

《余姚六仓志·卷三十·列传四·明二》则说:“省祭官槐以父老(年老体衰)原代,散赀结勇,列队以守。三十三年(1554年)十月,寇薄观海卫城,槐呼勇直前斫贼,贼退。犯慈溪鸣鹤,又击之。明年,贼犯东山,槐侦有寇饭空舍,提刀径赴之,遇贼墙隅,即挥刀,中石,刃缺,贼尽出,提废刃当之,戮其绯衣渠帅,后力战死。”

杜槐是战死的,细节上有些不一样,但他因抗倭而壮烈牺牲则是毋容置疑的。杜槐战死后,当局再次命令杜文明与慈溪县主薄毕清统兵抗倭,遇倭寇于枫树岭,斩酋一人,倭寇惊呼为“杜将军”而股粟股栗。杜文明最后因“力不支,与清俱死。”事迹上报朝廷后,诏赠杜文明为府经历,杜槐为光禄寺署正。并命有司在他们牺牲的地方立祠祭祀。

后来为纪念杜文明父子,在鸣鹤场建“杜将军庙”,将敇令制匾悬挂庙内。庙已毁,族人留得此匾,现已献给慈溪市府,保存于档案局。

另外在宓家埭石湫庙中也祀有杜槐神像,天启《慈溪县志·卷四》第九页载:“石湫庙,县西北四十里杜湖东北隅,杜槐神像移祀庙中。”

观海卫境内,还有吴德四、德六兄弟以壮勇的声望而跟随杜槐抗倭的事迹,天启《慈溪县志》卷十四及乾隆《慈溪县志》均有记载:“吴德四、德六兄弟两人,海滨农夫。寇上平石,经其庐,驱其豢豕。德四持锄自田归,遇寇于门,挥锄中其寇之额,仆地。弟德六取贼刃,追杀一魁。遂以壮勇有声,隶杜槐部。每遇敌,即冲锋夺旗以为常。备兵使者知其名,檄往攻舟山险寨。德四直前砍贼渠于辕门,寨内惊扰,噪而出。怯卒皆返斾走,而贼砍德四,蹶。德六呼曰:‘兄死矣!’独前,杀其杀兄者。后兵不继,德六亦死。贼渠被戕,寨卒破焉。”

还有鸣鹤之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倭寇突袭鸣鹤镇,知县曹本率民兵抵抗,结果溃败。情况紧急,义士魏镜背负知县曹本越经上林湖往南撤退。被倭寇追上,魏镜返身冲入敌阵,斩敌10余人,最后亦因体力耗尽而被杀。

境内抗倭规模最大,也最为壮烈,并且杀敌最多的当数沈师桥之血战。

观海卫有沈师桥这个地方,为师桥沈氏的聚居地,这里的昭十三房,也称师桥沈氏明廿五房,该房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秋八月建成了永春堂,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遭遇倭寇劫掠并被焚毁,剩下一片空荡荡的废墟。

此后,沈师桥二十八都都长沈宏纠集族人,谋划预设防备,斩木编竹,树立籓篱,同时利用纵横交错的河道等作为屏障。东西各建一籓,籓周一里,与族人约曰:“寇攻东籓,西出锐师以救之;寇攻西籓,东出锐师以救之”。其时,倭寇到处刧掠乡村,却特别畏惧师桥沈氏族大、人勇,不敢轻易进犯。而沈氏之雄壮强悍者,常常带领族人救援邻近各村庄,多次斩获倭寇首级向官府报功,并且巡查各处道路,夺回被倭寇从邻村抢掠的物资,倭寇心中更是十分愤恨,总是处心积虑地想进行报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十二,集合多路倭寇3000余人侵犯慈溪,其中一支1000余人偷袭沈师桥。倭寇探知沈师桥的东籓之稍北,有青竹数千竿,杂乱丛生,所以并未设备,乡奸获知后,引导倭贼,破除篱笆、潜师以进。入村即大肆杀戳,呼声震天地。都长沈宏同他的胞侄康九,率领族人闻声先登陷阵,亲手格杀数贼,最后两人皆力斗而死。沈氏族人之老弱男女,死者数以百计,而雄悍子弟,即《筹海图编》中所说的“族属士兵”,亦杀倭寇数百人。上功幕府,白衣者赐资格出身;庶人在官者予两考;其不愿出身者,给予五十金。沈宏以掾史赴难,特赠光禄寺署丞,立祠赐祭,荫一子入国子监。其侄康九讳惟明,至隆庆六年(1572年),奉敕旌表忠义,追赠府经历。

沈师桥四月十二的这场对倭战事,倭寇“贼首为周乙,丰洲酋也。”周乙率部入侵,都长沈宏率族属士兵勦之,周乙仓皇逃逸,至嘉靖四十年始被擒获,那是后话。统计这一战杀死倭寇数百人,沈氏族人牺牲者也数以百计,以十分惨重的代价,取得了杀敌数百的胜利。“呼声震天地。沈氏族人之老弱男妇,死者以数百计,而雄悍子弟,亦杀倭寇数百人。”这在观海卫的历史上,无论是军队的杀敌人数,还是从民间的杀敌人数上来说,师桥沈氏的这场抗倭作战,虽然伤亡巨大,也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却是杀敌人数最多的一场让人惊心动魄的对倭血战。

众所周知的沈氏六节妇的壮烈事迹,就是发生在这场战争的当天,发生在她们正在为前方作战的自己的男人磨刀之时,三十几位妇女被这群倭寇血腥屠杀或英勇赴义。《倭难六节传》记曰:“沈师桥界观海、鸣鹤之间,族众数千人,多尚义好勇。自嘉靖以来,海上多事,倭寇上乌山、毁鸣鹤、掠观海等处,纵横蹂躏。沈氏不惟自卫,并且经常出手歼灭倭寇渠魁(首领)、夺其所掠,寇甚恨之。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夏四月十二,贼乃大至。沈氏宗誓于众曰:‘无出妇女,无辇货财,誓以死守,不然者先戮之。有章氏者誓于内,曰:‘男子死斗,女当死义,辱甚于死也’,众妇女皆听命。既而贼围困众妇聚于一楼。贼入户,章氏遂出投于河,周氏、冯氏继之。柴氏方为夫砺刃,即以刃斫贼,旋自刃。孟氏、孙氏娣姒为贼所得,相抱持不放,共詈贼,夺刀自刺,皆歼焉。时沈宗妇女死者三十余人,而尤烈者此六人也:章氏,沈祚妻;周氏,沈希曾妻;冯氏,沈信魁妻;柴氏,沈惟瑞妻;孟氏,沈宏量妻;孙氏,沈琳妻。有司以闻,赐旌‘贞烈’,载在郡志。”

在《师桥沈氏宗谱》中记载了不少死亡于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十二的,他们要么是被倭寇所残杀,要么就是在与倭寇作战中的牺牲者。沈氏六节妇之一的章氏,她的次子乾廿四循,字心庭,任辽海卫经历,值倭乱,死之;她的第四个儿子乾五三,又号念山,初任南宁卫知事,升福宁卫经历;包括她的丈夫沈祚,一家老少前赴后继,均为抗倭而捐躯。

观海卫还有以忠勇著称的世袭守卫将士李会龙、张镗、陈椿等,又比如火斌,他是火真的裔孙,《明史》记有世袭观海卫千户火斌的事迹:“嘉靖中武举。倭寇浙东,帅海舟与贼战。贼然(燃)火球掷斌舟,斌辄手接之,还烧贼舟。贼屯普陀山,斌直捣其营,多杀伤。后军不继,被擒。不屈,贼支解之。官为建祠曰‘忠勇’”。火斌活活地被敌人肢解,死得十分惨烈,完全当得起“忠勇”两字。《筹海图编》也记有其事:“三十三年四月,参将俞大猷与贼战于普陀山,武举应袭、火斌、黎俊民、魏本、康阜死之。斌,观海卫人,幼通儒术,以母病尝粪转甜,晨夕告天,愿以身代。及壮应武举乡试,中式者两。镇海寇荼毒生灵,请军门乞随军报效,累立奇功。至是与武举黎俊民、应袭、魏本、康阜督水兵追贼于普陀山,阵陷,奋勇先登,同时遇害。盖忠孝得于天性者也,后其兄指挥同知火雷,请于当道,为之立祠与俊民并肖像于其中,俊民广东人。”

几百年过去了,纪念之祠多数已不在,而刀光剑影隐然尚在,让人时时想起这一场又一场的与贼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