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002970487/2020-42774

发布机构:

坎墩街道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务动态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综合类

发布日期:

2020-06-12

成文日期:

2020-06-11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坎墩全体市民:公筷公勺用起来,文明健康又安全!

发布日期:2020-06-12 14:27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大堂里、餐桌上贴上了“公筷行动”宣传标语,提醒顾客文明就餐;家中的餐食也尝试着实行分餐,少了“你来我往”的筷子穿梭。《慈溪市公筷公勺实施导则(试行)》3月出台以来,公筷公勺的“餐桌革命”开始在各地兴起,文明用餐之风日渐浓郁起来。

孩子们动手做起了手抄报。坎墩街道保德实验学校四年级的陆昊炜用手抄报《公筷公勺 健康你我》做起了科普,“什么叫公筷公勺?公筷公勺是共用的筷子和勺子,即大家用来夹菜的筷子,放在盘上,大家拿来用,不过不能放到口里,是为卫生问题设计的。”五年级胡煜霖的《以身作则用公勺》则为大家使用公筷公勺制订起了规范,“做到‘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设置‘公筷架’各归其位,使公筷成为餐桌上的‘常客’,行文明餐桌之礼,引导新风尚。”为促进文明用餐、公筷行为的养成,坎墩街道文明办携手街道妇联、食安办等开展“‘筷’乐新时尚”全网征集活动,以“公筷”为主题征集相关口号、图片等内容。

按照《慈溪市公筷公勺实施导则(试行)》,我市对各类餐饮饭店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文化礼堂(农村家宴中心)和其他集体聚餐提出了相关规定,要求统一在就餐场所显著位置设置公筷公勺宣传标识;餐桌上统一提供公筷公勺,样式、颜色要明显有别于普通餐具,有条件的在显著位置印烫明显的“甬城公筷”“甬城公勺”等字样;将公筷公勺配置纳入日常管理环节,设计适当的服务用语,持续引导、提醒用餐者使用公筷公勺。公筷公勺可以采取一人双筷或一菜一筷、一菜一勺、一桌三筷等摆放形式,居民家庭可参照执行。

眼下,各地纷纷加入“公筷行动”,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更有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彩演绎,以剪纸作品表现用公筷公勺取餐的画面;用书法作品写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决心等,这让筷子呈现了更多丰富的文化色彩。更多的形式将“公筷行动”推向高潮,慈溪市文明办联合多部门先后发出《“公筷行动”倡议书》和《关于开展公筷行动的通知》,制作了一批生动形象的公益广告、宣传制品和慈溪方言短剧。

推行公筷公勺制,无疑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因为习惯习俗的原因,分餐制的推广还要从改变观念入手,需要每一个人从我做起。所以专家们建议,能分餐的尽量分餐,不能分餐的先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同时加快推广分餐制,树立文明餐桌新风尚,逐步建立健康文明的餐饮和生活方式。我市将在三星级以上宾馆、大型以上餐饮单位,全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合餐场所,农村文化礼堂集体聚餐代办点100%配备公筷公勺。

一头圆,一头方,筷子的造型象征“天圆地方”;筷子成双使用,寓意成双成对,常被作为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从诞生到普及,筷子既是餐具的演变,也是文化的传承。
  早在殷商时期,筷子就开始使用,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说文解字》中说:“筷,饭敧也。”敧的意思,释为“持去也”,指持箸取物。早先,筷子称为“梜”或“箸”。《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这里的梜就是筷子。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渐渐就有了筷子的称呼。

除了比较常见的竹筷、木筷外,历史上有过不同材质的筷子。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遗址中则出土过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南北朝时,有帝王把金丝镶嵌红木箸赏赐给百官。到了盛唐,筷子的类型更加花样百出,金筷子、玉筷子等层出不穷。
  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学者王晴佳在2019年曾出版过《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书中运用考古材料、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对筷子进行了全新解密,以此来揭示筷子如何成为一种社会表征、文学符号、文化产品和祭祀用品。根据王晴佳研究,从大约7世纪以来,筷子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一种独特饮食习惯的产生,使使用者与世界其他地区使用别的饮食方式的人相区分。有学者依取食方式来划分,指出亚洲存在着“筷子文化圈”。王晴佳认为,“筷子文化圈”大致与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影响范围较一致。如今,世界上每五人中就有一人用筷子进餐。

筷子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而它的背后也可能藏着一段历史典故。《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史记·宋微子世家》:“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韩非子·喻老》以及《史记·宋微子世家》中都提到“象箸玉杯”的故事。《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时,邢台南和人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唐玄宗)以所用金箸(金筷子)令内臣赐璟。虽受所赐,莫知其由,未敢陈谢。帝曰:“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箸,表卿之直也。”璟遂下殿拜谢。这是“赐箸表直”的典故。
  中国是“礼仪之邦”,正确使用筷子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凿地为穴当作酒壶用手捧着并击土鼓作乐,向鬼神表示敬意。

筷子的使用也有规则,这往往关系着严谨守度的家风。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说道:“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现在,长辈教育小辈,也规定不能“敲碟敲盘”,不能“筷子指人”。这些与筷子相关的礼仪规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形成,还被赋予了美好的爱情意义和道德价值。
  一张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进食,体现的是谦让、爱护的心,折射的是一个人的公德心和文明素质,引领的是文明新风尚。筷子向来是文化的承载物,不仅将文明理念、用餐安全送入千家万户,而且依托文字、图文等的装饰又能使公筷担当起文化大使的职责,传播更多样的文化内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