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浙江调整优化防控策略,“防人为主”转为“人物并防”
发布日期:2020-07-21 16:07信息来源:慈溪市人民政府网站字号:[ ]

7月20日下午,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五十二场新闻发布会。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首先通报了全省最新疫情情况:7月19日,浙江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截至7月19日24时,浙江有1例确诊病例(由加纳输入);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例(由新疆输入) 。

陈广胜还就近期全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情况作简要通报。

推进“健康码”分类精准管理

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浙江进一步完善“健康码”赋码规则。在对确诊病人、疑似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近14天有境外旅居史的人员,按规定须实施集中隔离或居家医学观察的人员纳入“红码”管理的同时, 对有发热症状的人员和有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旅居史、按规定须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人员纳入“黄码”管理。对出现疫情严重态势的地区或场所,经综合评估后,可将有相关地区旅居史、接触史人员纳入“红码”管理。

红、黄、绿码对应不同的涉疫风险,因而有必要采取分类管理措施。除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医治外,对其他“红码”人员实行集中隔离或居家医学观察,建立“点对点”运送机制,确保全程封闭管理。为减少风险隐患,对“黄码”人员流动采取必要的限行措施,限制进入学校以及养老院、福利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监所等特殊场所,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室内场馆,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 “黄码”人员在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情况下,允许乘坐出租车、网约车等交通工具。“绿码”人员可自由出入公共场所,对其正常流动不作疫情防控措施限制。

浙江进一步调整完善转码机制。 对因发热症状赋“黄码”的人员,若无流行病学史的,一般不再需要居家医学观察,在核酸检测阴性或发热症状消除后,“健康码”即可转为“绿码”。对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赋“黄码”的人员,应第一时间核验来浙前核酸检测报告,或到当地综合服务点及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接受核酸检测,对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健康码”转为“绿码”。“红码”人员按规定结束集中隔离或居家观察后,“健康码”转为“绿码”。

动态调整疫情防控措施

由于乌鲁木齐市连续发生本地新冠肺炎病例,对确需离乌人员采取核酸检测措施。为切实防控疫情传播风险,浙江于7月18日规定,对乌鲁木齐市来浙返浙人员,要求其提供到达目的地前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能够出示包含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码”绿码,经核验后,在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动。对无法提供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应立即到当地综合服务点等指定场所接受核酸检测。

上述措施是在综合评估风险的情况下制定的。7月15日,浙江已出现1例由乌鲁木齐市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鉴于新冠病毒有较强的潜伏性,对核酸检测阴性者也应继续做好14天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如出现发热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报告。同时,加强对乌鲁木齐市来浙返浙人员引导和服务,对经核酸检测阴性的人员,各地不得拒绝其入住社区、宾馆,不得随意加码不必要的管控措施。

探索完善“人物并防”机制

根据近期国内外疫情传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浙江及时调整优化防控策略,将原先由“防人为主”转为“人物并防”。与之相配套,精密智控指数迭代升级为5.0版,专门增加“食品安全管控”一级指标,从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入手,推动各地因时制宜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积极开展重点产品闭环管理。以进口或来自国内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冷链运输畜禽肉、水产品及其制品为重点,运用数字化手段,率先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冷链食品溯源码”,一站式汇聚包括进口企业、物流企业、批发市场重点食品经营户、大中型商超等在内的7477家重点经营主体信息,建立食品安全精准追溯机制,实现从入浙供应链首站到末端的数字化闭环管理。全面加强重点场所滚动检查,分对象、分环节明确规范要求,对食品冷库、食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型商超、提供生食类水产品餐饮单位等重点场所提出5大类、46项管理标准,并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鉴于国内两地海关从3批自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浙江第一时间开展紧急排查处置,依托“浙冷链”系统迅速搜索形成清单,对所涉厄瓜多尔3家企业生产的进口冻虾产品进行下架处理,并组织新冠病毒检测、产品召回等工作。对下架封存的相关产品全面开展采样检测,1979份样本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以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发展新动能

疫情之下,传统的商业和外贸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但也给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来机遇。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大力发展电商网购、网上展会、在线服务,释放出的市场需求正转变为供给侧的创新动能,推动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行稳致远。

加快电商网购、无接触式配送等新业态发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8764亿元,在消费整体上受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逆势增长9.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1个百分点。顺势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示范,一批新零售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加速倍增。在“云生活”大趋势下,不少企业也将销售渠道搬到网上,做起“直播带货”生意。顺应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不少企业还研发改造柔性生产线,推出“一件起订”等新服务。全省已在纺织服装、汽车等领域布局28个5G+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外贸出口是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以往经验看,全省70%的外贸订单来自各类展会。受疫情影响,目前已有500多场国际性重点展会延迟或取消。为此,浙江率先尝试举办“2020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截至6月底,已举办112场网上交易活动,意向采购金额超过20亿美元。6月8日—14日,浙江还成功举办“2020宁波投资贸易云洽会”,有500多家来自中东欧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参展商入驻,日访问量超过8万人次。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外贸发展,推动全省上半年出口总额破万亿元,在严峻挑战面前增长3.3%,占全国份额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答记者问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忠,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问题。

陈广胜就“健康码”的数据安全问题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大家对“健康码”的数据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反映一位大爷没有智能手机,因而没有“健康码”导致无法坐车。针对此类问题,浙江有没有研究采取相关措施?

“健康码”对全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意味着新冠病毒将在相当长时期与人类共存。作为精准识别个人涉疫风险的有效工具,“健康码”还将继续站在疫情防控战线的前台把关守闸。

但“健康码”的应用有其边界,尤其对于公众十分关心的数据安全问题,省防控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健康码”管理服务机制的通知》,专门作了相关规定。 浙江强调,任何地方、任何部门对“健康码”数据的使用,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切实防止个人隐私数据泄露。在拓展“健康码”应用时,必须做好法律评估、安全评估和风险评估工作,严防数据滥用。对疫情防控期间确需留存的“健康码”用户个人信息,在疫情结束后要按规定销毁或妥善处置。同时,加强对系统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对涉及技术服务外包的,逐一签署网络安全和保密协议,确保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由于“健康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智能手机开展应用,确实给一些老年人等带来不便。虽然各地采取了相应做法,但仍不能回避问题的存在。这也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不少创新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此,省里要求进一步完善“健康码”家人代办、工作人员代查机制,运用同行家人手机绑定功能,为老年人、未成年人使用“健康码”提供便利。要探索和推行无感亮码做法,在确保安全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推进“健康码”与市民卡、交通卡、公园卡等集成应用。 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浙江还作出规定,对确实未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单独出行,在核实身份、佩戴口罩情况下,允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视情也可短时间进入需要验码的相关场所。

“健康码”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但必须始终寓服务于管理。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哪怕涉及的人员范围有限,也应有针对性地积极回应和解决。同时,对为逃避验码而故意隐瞒实情的,一经发现,将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总之, 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也完全可融入人性化措施,将刚性技术与柔性管理结合起来,并通过配套机制堵塞漏洞,更好地实现带“温度”的疫情防控闭环管理。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明确提出增加1万亿元赤字规模、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并要求确保新增的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浙江在惠企资金直补方面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当前,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任务。从国家层面讲,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全部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浙江必须将这些资金用在紧要处。按照中央总体部署,这部分新增资金主要用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是根本。只有稳企业,才能稳就业;也只有保住了就业,才能保障好民生。

基于上述考虑,也结合浙江省情,十分注重对市场主体的帮扶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补助。浙江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吸纳就业2700多万人。它们块头虽小,作用巨大,但也受疫情冲击最大。 浙江将此次中央“两直”资金按财政部门因素法进行测算分配;省里再“添把火”,通过压减省级政府性支出安排18亿元,一并直接下达各县(市、区)。这笔钱由基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再统筹自身财力,建立惠企利民“资金池”,形成叠加放大效应,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

对“两直”资金的具体发放,省里不搞一刀切,要求各市县因地制宜,科学制订补助条件,统筹稳岗就业、疫情影响、税收贡献等因素,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确定补助对象。其中,惠企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重点用于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险费,支付生产经营房屋租赁费、生产经营性贷款利息、水电气等费用,以及其他符合纾困政策的相关支出。各地确定补助对象后,将通过国库支付系统进行资金兑付,并依托企业码(小微通)实现线上办理,方便企业无需提交材料即可获得补助。同时,加强全程监督和专项审计,确保两直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补助对象。

陈建忠就浙江出台的一系列惠企政策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已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近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助力市场主体纾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什么还要出台这一政策?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已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取得很好效果。比如,大力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的共克时艰行动方案,截至6月底,兑现“五减”1618.2亿元,已超额完成全年新增“五减”1500亿元左右的目标,为企业应对疫情渡过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市场主体元气尚未完全恢复,需要持续发力帮助渡过难关。出台这个《若干意见》,是为了巩固全省经济稳走向上向好的成果,对冲疫情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切实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夺取全省经济高分报表提供政策保障。该《若干意见》主要有两个特点:

以最快的速度让市场主体享受到上级的惠企政策。浙江迅速落实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家部委近期密集出台的减税 减费减租减息等系列政策,实施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等新政,确保上级新出台的惠企政策在浙江第一时间落地、在浙江落地一条也不落下。如,迅速落实中央政府工作明确的增值税、社保费、电费等减免政策,将为小规模纳税人、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新减征增值税37.8亿元;减免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360亿元;为企业减负电价55亿元。

以最有效举措回应市场主体的惠企政策新诉求。一方面,积极回应市场主体获得感最强又最渴望延长的降本减负政策,按照无缝衔接“五减”政策、“能延尽延”的原则,推动降本减负政策扩面,支持企业克服当前经营困难。如,针对市场主体要求延长房土两税的强烈需求,明确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四大行业企业和小微企业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优惠期限由免征3个月延长为2020年全年。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反映相对集中的降税减费、资金支持、出口支持等政策诉求,大力度研究新支持举措。减费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工程保函替代保证金改革,明确2020年6月30日后招标的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推行工程保函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和工程质量保证金,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全面推行以工程保函方式缴纳,仅这一项将释放检核领域各类保证金400亿元,直接减负10亿元;同时针对市场主体当下最困难又最需要支持的出口贸易,明确加大出口网上交易会支持,省财政对网上国际性会展给予补助等。

浙江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减免政策情况是怎样的?

浙江是全国出台地方减税政策速度最快、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当前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的重中之重。为了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浙江秉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的理念,坚持“第一时间+顶格落实+叠加享受”的原则,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快速、全面地享受税费减免政策,为他们增氧输血、减压蓄势。

“第一时间”:即在落实国家政策和出台地方政策速度上做到最早最快。

“顶格落实”:即在地方权限内顶格落实、能减全减。

“叠加享受”:即让企业叠加享受国家和浙江出台的各项政策,尽力放大政策效应。

事实上,浙江版的税费减免政策,是根据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主体实际困难程度,分阶段、分时序出台的助力纾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组合拳,政策覆盖面更广、力度更大,已经做到了“能免全免”。比如,除了免除省级有权减免的税费外,浙江根据国家授权在全国率先停征了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小型水库移民扶持基金。可以这么说,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其他省份能够享受的政策在浙江都能享受。

陈峰就浙江各级各类学校的暑假安排变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当前已经进入暑假时间。受疫情影响,浙江各级各类学校的暑假安排有何变化?

到7月19日,2020年全省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顺利结束,其中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有32.57万人,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有53万人。

今年初发生疫情以来,浙江先后通过延期开学、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有序组织返校复课等措施,总体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计划。全省31.64万高校毕业生已顺利毕业,至7月19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47%。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浙江努力促进教育教学的正常化,加快恢复常规的教育教学节奏和秩序。为此,在公布有序开学复课计划的同时,省教育厅就公布了暑假时间,即原则上按正常时间安排暑假。到今天为止,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进入暑假模式。

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浙江对广大师生在暑假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有什么要求?

暑假期间,大部分学生离开了校园,但校园和师生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松懈,必须慎终如始。只有在暑期把全省师生的疫情防控工作做扎实了,才有条件和基础按正常时间恢复秋季开学。因此,做好暑期师生的疫情防控工作十分重要。省教育厅已经就做好暑期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专门发了通知,主要要求是:

持续加强暑期校园管控。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继续执行疫情日常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每一位师生的健康状况。同时加强暑期校园管控,继续守好学校“大门”。对于暑期确实无人出入的学校,可实行封闭式管理。无特殊理由,任何学校不得在暑期把校舍租借给其他社会机构使用,也不得利用校舍组织和接待各类夏令营、研学旅行等学生聚集性活动。

优化师生防疫指导与服务。加强家校联系与配合,指导学生落实居家防控要求,倡导师生减少不必要外出,减少各类集聚性活动,原则上不要前往国外和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但这不是禁止出省活动,各地各学校要根据疫情防控和文旅部门的提示、规定,及时、妥善处理师生的出行、出游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孩子按照张驰有度的节奏,在坚持居家学习、完成暑假作业的同时,适度进行户外锻炼和日常劳动,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确保度过一个安全而有意义的暑假。

着力防范暑期安全事故。暑期天气炎热,自然灾害增多,是学生交通、溺水等事故的高发、易发期。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更多地关心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加强对河塘水库等水域的安全管理、风险警示和日常巡查,努力防范和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

有的学校和家长把暑假作为“第三学期”,不断让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和补课。省教育厅对此有什么规定?

暑假是重要的休整期。经过一个学期紧张的学习,广大学生和老师都已经比较疲劳,需要进行一定的休整,才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新学期的学习。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一个人成长成才,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依靠课本,更重要的是要向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学习,在社会“大课堂”中丰富阅历、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暑假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复延伸。鼓励广大学生利用暑假多学习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不鼓励在暑假参加过多的文化知识类培训和补习。 省教育厅还规定,任何学校和老师不得违规占用暑假时间组织集体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活动和补课行为。如果发现有学校违规组织暑假补课、有教师违规组织有偿家教、有培训机构违规组织超标超前的学科培训等行为,欢迎大家监督、举报。

暑假还是重要的亲子时间。当前一些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跟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有关,也跟不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关。希望广大家长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增进亲子感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待孩子,既要“陪”,陪读陪玩,跟孩子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更要成为孩子的“伴”,跟他们做生活里的伙伴,努力成为他们成长的知心朋友。

分享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