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横河田间地头的上空忽然变得热闹了不少,多架植保无人机盘旋飞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全镇共有三架植保无人机,且都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操刀。”该镇农办负责人陈世强介绍,其中一架无人机是秦堰村农户邱杰波两年前购买的,而今年又有两位新生代农民引进高科技农业装备。日益增多的植保无人机,折射出一批新生代农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开始崭露头角,也倒映着横河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无人机带来的新气象
1984年出生的钱景乐从事农业生产已有十来年,家里有170亩农田,今年五月份刚刚购买了一架植保无人机,为他节省了不少人工成本。“无人机很实用,虽然有些小毛病。”钱景乐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可以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让喷洒作业变得更方便。
农业是个费力气的活,这是采访中钱景乐描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现在地里干活的人少了,父母年龄大了不能再帮忙,小工又不好招,有些年轻人也不会干农活。”对于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走出校门后就参与农业种植生产的农二代,钱景乐为近年来不断上涨的人工费发愁。“去年只要每天150元左右的人工费,今年涨到了200元,人还是不好招。”
而如今,这些都随着植保无人机的出现有了改变。“现在除了我自己的这块地,有时候也捎带着帮周边农户的农田进行无人机喷洒作业。”钱景乐说,现在大多数农户年纪较大,平时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更不擅长操纵机器。不过对于钱景乐而言,倒是非常欢迎这些机械设备走进自己的农田。“有时候农技部门来推广一些新东西,只要好用我都会接受。”
往年没有无人机的参与,钱景乐直言农业生产的辛苦。“我的同龄人中很少有做农业的,毕竟家里如果不种地,对土地种植不了解就很难上手,而且收入还低。”钱景乐说。
新老两代人的碰撞
1989年出生的黄百明从三年前投身农业生产起,就一直梦想着买一架植保无人机。同样在今年五月份,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这个心愿,与钱景乐购买无人机的时间只间隔几天。
作为江西科技大学的毕业生,黄百明对以机器去人工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有着坚定的信念,因而一直想要一架植保无人机,但这个想法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当时黄百明的父亲认为,无人机成本高且个头小,只能喷洒农药,用途单一,万一摔下来就坏了,不划算。为此黄百明在父亲耳边说了好久,市农机中心站站长在了解情况后也专程来劝说,而随着植保无人机的普及,黄百明父亲也见识到植保无人机的安全性和多样化功能,才予以默许。
黄百明说,老一辈种植户对去人工化、改变种植技术模式存在排斥心理。比如新机器参与农业生产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时候免不了出问题。“老一辈的人总是全盘否认,而我们年轻人通常面对问题时更多会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种田讲究经验,但技术也很重要,可以实现效益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黄百明说,他曾经“先斩后奏”,背着父亲偷偷买了一台做秧板的设备,却被告知“以前都这么做的,以后也不要改”,买来的设备只能堆放在一边。新老两代人的不同理念在这片绿油油的稻田里相互碰撞,如何在传承老一辈的经验优势基础上,走出一条技术引领的现代化农业道路,成为黄百明面对的考题。
小农民的“大愿景”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虽然有了无人机,但黄百明显然没有真正得到满足。他说,日本已有一种“无进入”的农业生产模式。“你只要在这边点点手机,就能操控农田里的各种设施,完全不需要人工的过多介入。”黄百明相信只有改变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从农业机械化向农业智能化跃迁,才能改变人们对农业的传统印象。
愿景虽然美好,却有太多的阻碍。“客观上说,横河多数农田都被村庄割裂,零散分布而很少有大片的集聚农田,难以形成规模化。然而像无人机这样的现代农业机器,只有在成规模的大型农田里才能真正发挥效益。”陈世强说,虽然有先天条件的不足,但是横河农业产业的发展依然大有前景。“关键是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队伍。”
近年来,横河农办也在积极推进各项服务措施,经常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农技中心也不断向种植户推荐各种先进农用设备,想方设法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和效益。“相对来说,新生代农民在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方面更具优势,其思维也更有灵活性。”陈世强说,新生代农民是农业产业的接班人,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随着农二代、农三代的崛起,横河的田间地头上演着世代交替的戏码。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吸引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参与到农业中,成为该镇今后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道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