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19-101294
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人大代表建议
科技、教育/教育
2020-09-21
2019-09-14
面向社会
郑剑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对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市共有130所中小学校,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3万。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至关重要,是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高度关注的一项育心育人工作。近年来,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和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结合我市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现状,按照“系统构建、师资提升、多元协作、特色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工作制度,提升师资专业,建设功能场地,创新教育模式,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制度和格局已经形成。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全方位凝聚心育力量,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一是统筹引领,成立心育工作领导小组。2002年10月,慈溪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由市教育局和教研室统一谋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今年2月初,市教育局及早谋划启动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由王建成局长任组长,谢柏南副局长为副组长,基教科、教研室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为组员,全面指导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召开全市中小学校长视频会议布置此项工作。各校同步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分工,切实将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纳入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中,保障学生健康安全。二是专业指导,做强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完善以“名师为引领,专职为骨干、兼职为支撑、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心育体系。依托我市心理名师工作室,秉承“让每一位教师都学会做心理服务导师”的理念,做好心理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建立起四级联动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心理教育主题培训、资格证书培训等,今年疫情期间还通过线上微课培训、线下到校指导等形式开展城乡、校际交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信群,指导持有心理C证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有效开展心理排摸、疏导、干预等工作,分层级培养心育师资力量。通过心理技能大赛的评比,提高全员心育技能。目前,全市9000余名教师已获得心理健康教育C证,持证率达94.5%。三是家校合作,建立心理沟通联防机制。近年来,心理骨干教师多次开展亲子教育系列沙龙和讲座,对家长普及相关心理知识,每年组织开展20余场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今年初印发《致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在开学后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心理调适工作。通过“慈溪教育发布”线上微课,对全市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一次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宣讲活动,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针对八类心理高危学生人群,各校班主任做好“特殊家访”工作,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并劝导家长必要时及时就医,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四是多方协作,构建心育联盟军。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学校教育,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的心育效果也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努力打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积极探索与其他部门的联盟,借助各单位的力量,共同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期间与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卫生健康局等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联合教育模式。其中,市委宣传部致力巩固提升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推进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阳光心灵 快乐成长”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市卫生健康局为中小学生免费预约心理咨询200余人次,专家门诊100余人次,进社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10余次,开展“阳光心灵、快乐成长百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讲”活动10余次,受益人群千余人。此外,相关部门与学校形成常态化合作,如龙山中学与龙山镇派出所合作推出“警师活动室”、杭州湾职高与慈溪检察院联合打造“未成年人花季关护”工作室等。
二、全覆盖开展排摸干预,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一是编写心理指南,用好心育工作“指挥棒”。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期末阶段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的通知》等文件,制定《慈溪市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要求全市中小学校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指导做好学生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织开展心理教师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指导教师掌握危机干预的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自疫情开始以来,市教育局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师生心理防疫工作的通知》、《慈溪市中小学心理防疫指南》等近10个心育指南,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撰写《抗击疫情的七个心灵宝典》、《六大对策全力提升“心理免疫力”》等既具备专业性又具有指导意义的心育手册。二是全面排摸检查,把好心理干预“方向盘”。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就是对全市小学五年级以上学生进行全面心理排查,掌握学生心理情况,并高度关注八类心理高危学生,特别关注并了解特殊家庭是否存在亲子关系不良等问题,做到一人一表。同时,运用心理测评软件或心理测量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对心理问题学生制定专人专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二三类学生及时做好转介工作。目前,全市所有普高、职高学校以及80%的初中学校已配备专业心理测量软件,经排摸共有心理高危学生50人,其中二类20人,三类30人,均已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三是开展心理督查,校准心育工作“风向标”。印发《关于开展慈溪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督查的通知》,组织教研室、职成教教研室心理专家、专业教师及各镇(街道)教办业务干部、相关学校德育负责人等赴学校实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专项督查,以督促优、以查促改,全面了解排摸情况,为下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三、全过程组织心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向心力感染力
一是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推进心育工作规范化。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基本条件。借助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和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宁波市中小学规范化心理辅导室评估活动的契机,指导学校加快心理辅导室建设,并配备专人负责管理,每日安排专兼职教师值班并开展辅导。截至目前,我市17所校顺利通过省示范点的评估,省标准化心理辅导室覆盖率达90%,宁波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覆盖率达92.3%,为学校心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课程,扩大心育工作覆盖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育工作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市中小学校均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课程内容突出发展性特点,以满足学生的切实心理需要为目标,设计针对各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通过班会课、心理助考、心理剧及心理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达80多场次。疫情期间,根据不同年龄阶层学生的心理情况及家长、老师群体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学习需求,市教育局特别推出5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课。各校借助多媒体手段、班队活动等形式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做好加强疫后复学适应性辅导、生命辅导和人生意义辅导。三是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心理干预针对性。各校个体心理辅导室在每周一到每周五向全体学生开放,寄宿制学校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他学校每天开放时间至少1小时,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随时能够寻求帮助。今年上半年开学后,各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正常开放心理辅导室,专兼职心理教师或班主任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辅导室来访情况接待台账和个体心理咨询均记录在案,对有抑郁倾向、焦虑伴有抑郁的学生即时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即时转介和处理。四是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确保心理疏导私密性。开设慈溪市中小学心理咨询热线,联合市卫健局心理医生、市心理骨干教师以及来自社会力量的心理医生组成工作组,帮助疏解学生及家长亲子矛盾、中高考心理压力等情绪。此外,我市已有10余所学校向本校学生公布校内心理服务热线号码,由已掌握热线接听相关伦理事项的专兼职心理教师负责接听并做好值班记录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出重点、主动作为,继续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初高中学校配齐配强专职心理教师,小学段配齐兼职心理教师,并组织系统化培训,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心理课程建设,有心理专职教师的学校每周或隔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兼职教师的学校按需开设心理辅导课,评比优秀心理校本教材,丰富校园心理主题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三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建设,落实心理危机筛查、评估、干预制度。四是加快推进心理辅导室建设。争取在2020年实现省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和宁波市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双100%”覆盖。五是扎实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引导中小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健全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机制,严禁将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六是加强家校共建工作。安排业务能力强的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到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社区课堂、亲子课堂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担负起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亲子关系处理的首要职责,促进全市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您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指导。
2020年9月14日
抄 送: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局。
联 系 人:杨洁
联系电话:6391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