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精品项目,近日,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慈溪实验学校海绵城市工程评上了“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该项目是我市2018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其海绵城市工程将“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了径流量控制、径流峰值削减、水质净化、雨水利用和景观设计的多目标融合。
其特色是建筑周边设置雨水花园,将地表径流引流至雨水花园进行集中调蓄,并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土壤过滤作用等,能够有效控制场地的雨水径流总量和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同时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与微地形配置,形成优于传统绿化的良好景观效果。还建立雨水回收系统,利用新建埋地式的调蓄池,用于收集储存部分建筑的屋面雨水,并经配置的过滤、净化设施将雨水净化后,用于绿化浇灌与道路冲洗。降低了市政杂用水对常规水资源的依赖性,节约常规水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雨水资源利用率。
中小学校园作为学校类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独有特殊性表现,将校园内原本生硬的水泥沥青转变为小尺度的绿色生态空间,在改善校园景观的同时,也创建了校园生态课堂。利用各种途径在校园内做好海绵城市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有利于推动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