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充分借鉴行政诉讼案件庭审过程中原告律师的质证思路和辩论方式,创新实施“模拟法庭”疑难复杂案件审核模式。
角色换位,转变案审思路。“随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持续推进,综合执法部门承担处罚事项大幅增加,根据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划转事项已达488项。”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行政处罚案件数量和类型逐年上升,行政争议发案量和败诉率要求双下降的大背景下,将每一起行政处罚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铁案就尤为重要。针对疑难复杂案件,该局转变传统流水线式“书面审查”模式为“现场质询”模式,立足办案人员“对立面”,通过模拟律师和法官角色,借鉴质询思维,把“挑刺式”和“对抗式”辩论答疑引入到疑难复杂案件审核过程中,用批判眼光审查案件办理程序、证据等要素。“这种换位审视,破解了执法人员和案审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思维定式,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剖析案件办理要素,及时准确发现案件漏洞和瑕疵,进一步提升了案件审查标准。”针对部分案件办理中产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辩论群策群力,厘清了办案要点,统一了办案思路,有效解决了案件办理盲点。
夯实基础,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制度保障,组建“模拟法庭”案审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制度化构建起一套人员稳定、流程清晰、程序规范的“模拟法庭”工作模式。强化人才保障,通过民主推荐、自主报名等方式,遴选出办案经验丰富且具有法制工作背景的业务骨干,组成局疑难案件合法性审查专家组,同步吸纳各中队法制员建立后备专家库。此外,积极邀请外单位律师、检察院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等法制专家,构建“案审智囊团”,为“模拟法庭”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强化设施保障,设置“模拟法庭”办公专房,模仿法院庭审环境进行布置,为“模拟法庭”的开展提供场地支持,营造出真实的庭审质证现场氛围。
细化流程,明确模式规则。事前做好审前准备,视情组织“模拟法庭”,提前将案件副本交给专家组成员进行审核,并通知办案人员做好陈述答辩准备。事中开展质询辩论,由专家组成员进行质询,中队办案人员逐一进行答辩,并做好质询记录。根据质询情况,经专家组集体讨论,事后形成审查意见,确保案件办细办实。
以审促学,增强教育功能。在组织“模拟法庭”的过程中,组织执法队员等法制骨干参加旁听。在“模拟法庭”结束后,安排专家组成员针对现场队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通过交流探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增强执法人员办案的程序意识,规范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完善。“经专家组审查的疑难复杂案件,适时形成典型办案经验或办案问题指引,在局法制会议上进行通报学习,就案件执法程序、法律依据、取证技巧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解读,强化案件审查效果。”
据悉,自去年7月“模拟法庭”实施以来,已通过该模式对44个疑难复杂案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在今年行政处罚案件办理量同比增长84%的情况下,实现行政处罚案件“零复议、零诉讼”,“双下降”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