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0年度国家科技大奖揭晓,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又一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2008年、2012年后,集团第三次获此殊荣,也书写了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创新奇迹”。
此时此刻,回眸36年创业创新砥砺奋斗不平凡历程、展望前景,董事长陈龙海无比感慨和自信:“海通之路是一条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之路,也是农业龙头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外合作开放创新之路。”20年来,海通食品集团与江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高校建有联合研究机制,一以贯之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富有成效。目前,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蔬菜加工技术分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历年来有3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科技奖励。同时也获得了6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参与制定了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以创新为动力,集成资源,争创农产品加工领域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领头雁。目前已成为一家以果蔬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和经营水果罐头、果汁饮料、调理食品、豆制品、冷冻/干燥蔬菜、烘焙食品、冰淇淋、健康休闲食品等八大类系列产品。成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国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协同创新,专注核心技术攻关
这次的获奖项目,是一项系统化长效工程。自2011年以来,海通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多项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形成了集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专项,果蔬冷链物流技术及装备研发示范于一体的系列成果。
合作开展杨梅、草莓、绿花菜、毛豆等浆果和蔬菜的高品质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浆果原料热敏性强、颜色易损失、风味劣变、营养降低,加工过程中高能耗、产出低,浆果汁(浆)产品种类少、质量不高等问题,以杨梅、蓝莓为原料,开展浆果高效低温制汁(浆)、防褐变控制、高效澄清、浑浊流变性控制、低温杀菌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集成创新高品质浆果浆、清汁和浊汁加工工艺,开发浆果类新产品。
以草莓、蓝莓为原料,开展节水清洗、高效减菌、低温灭酶,喷淋预冷、玻璃化保藏、低温解冻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开发新型单体速冻工艺,研制速冻果块、全果新产品,进行集成和产业化示范建成年产5000吨速冻浆果示范生产线1条。
破解果蔬物流保鲜过程中品质劣变、腐烂率和损耗率高以及物流冷链易“间断”等关键问题,项目最终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包装技术,在海通进行产业化应用。投入628万元,研究在B2B、B2C模式下果蔬冷链物流实施要点,创新电商和跨境冷链物流模式,集成移动业务管理系统、定位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移动视频监控系统、WMS管理系统、TMS管理系统等,构建果蔬电商和跨境全程可视化管理平台,开展电商跨境出口应用示范,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
海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已走过20年,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目前主持或参与的两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均进入结题阶段,分别是由海通主持,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浙江大学等25家单位参加的项目《果蔬冷链物流技术及装备研发示范》;海通参与江南大学合作的子课题《基于高效物理场均匀性控制的果蔬组合干燥节能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002年,海通科技食品生产园落成,成为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果蔬加工生产基地。就在这一年,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的食品制造新技术联合研究所揭牌成立,上演我国果蔬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与我国食品和生物工程教学科研领军院校、拥有国家食品工程与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江南大学协同创新的精彩一幕,成为中国食品加工行业“政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典范。
20年来,海通与江南大学协同创新,站在行业前沿,把握产业导向,致力国家重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攻关,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奖项和项目6个。其合作实施的《果蔬食品的高品质干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我市农业领域国家科技大奖零的突破。与此项目相关,由海通第一承担单位主持的“食品高效节能干燥装备开发与新技术研究”2011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十二五”农村领域两个“863”计划重大专题课题,也实现宁波农业领域该项目零的突破。
这一协同创新体系越来越健全,目前共与江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湖北大学等2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实行产学研有效结合。
产品创新,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海通集团交出一份立足“大循环”、打通“双循环”的高分卷:2020年实现内销占比超7成。今年1-9月销售收入10.64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内外销占比分别为77%、23%。而2014年海通总销售收入中外销还占6.4成。
谈到这一市场格局重构,陈龙海深有感悟:“每一次危机总是转型突围的新机遇,舌尖上的‘安全、健康、美味、方便’品质消费新需求更加强化!”八年来,海通洞察市场需求,加快产品创新,实现从单一出口日本市场的外向型企业到如今外销稳步增长、内销爆发式增长的内外贸一体化企业转型。同时,也开启由果蔬向食品行业拓展转型的新征程。目前,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各占据“半壁江山”。
这种探索始自2003年,当时,海通集团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拿下肯德基1/3的面饼订单,并使成本降低了近20%,一举替代进口。与此同时,海通打出调理食品组合拳,全力出击国内市场,成为国内大型著名餐饮企业的长期供应商,不断抢占国际、国内餐(茶)饮市场的份额。
海通发挥长期深耕涉农行业的优势,利用一些著名餐饮企业为稳定供应及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继而为数量稳定、质量稳定、价格稳定、安全安心并建立了TBS体系的冷冻蔬菜提供了有别众多厂家的有利契机,着力推进冷冻业务发展。2013年7月与日本规模实力领先的食品企业合资合作的深入推进,海通日润在2014年1月9日通过了国家CIQ的认证,2014年1月17日取得调味料、糕点、罐头类生产许可证,2014年7月18日通过对日出口热加工偶蹄动物肉类注册认证,是宁波获得该资格的第二家企业,打破了十余年来一家独秀的格局。
发挥海通日润集研发、生产、仓储于一体的特点,海通在冷冻、调理食品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快速方便食品新需求。“让美味更简单”——进军冷冻调理食品迈出了坚实的步子,生产的主要产品有调理菜品、叉烧、炒饭、饺子。特别是经过为时一年的中外合作攻关,“智慧炒饭”大数据生产线即将上市,将带来传统餐饮业的革命性变化。
锚定C端品牌大客户,以国内餐饮连锁业品牌为主渠道,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如今,海通食品为国内外大型著名餐饮企业提供白桃、葡萄、柠檬、红石榴、西兰花、胡萝卜、玉米粒、毛豆仁等速冻果蔬;海通全必客占据了肯德基70%的面饼供应份额,肯德基“面饼大王”桂冠实至名归。
永葆初心,扎牢农企合作产业链
大国小农,农业龙头企业在引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户大市场结合发挥着顶梁柱作用。陈龙海乐此不疲、责无旁贷:“国家科技大奖是一种大创新,不但服务于企业,更将造福整体农业产业链。”
海通率先将科研技术成果在企业、基地、主产区开展示范应用,引领慈溪乃至全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杨梅作为慈溪当地农特产,由于保鲜困难一直困扰着当地梅农。这次获奖项目一方面通过采收降温,保鲜包装,冷链物流包装技术;另一方面,将大部分除了鲜销外的梅果采用去核、调配护色、UHT(超高温瞬时杀菌)、利乐无菌灌装加工技术制成NFC(非浓缩还原)果汁,产品最大限度保存了梅果原有风味,成为国内外知名餐饮的明星产品和优势供应商,也助推慈溪当地特色农业高速发展。
海通更是慈溪农业的创新引领者。通过率先搭建农企合作平台,加强农技推广,日本BF-1、BF-3及美13加工型新品种的引入,非热杀菌及低温急冻新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种植业的升级换代。20多年来,草莓罐头成为海通特色产品畅销海外经久不衰,累计创汇超8000万美元,农户亩均收入超6万元。
海通集团2012年度获奖项目,成果积累长达17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干燥果蔬普遍存在的加工和后续保藏过程中品质劣变快、不稳定的国际性难题。在海通食品、山东鲁花等10家行业龙头企业实际应用,累计生产四大类果蔬高品质脱水新型产品近10万吨,配套种植果蔬基地面积近20万亩。
永葆初心,勇于担当。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树立政企联同、共度时艰的“慈溪责任”,海通挺身而出勇当压舱石,经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审批,率先复工即刻启动速冻绿花菜生产,既解决“烂在田头”的卖难危机,又满足核心客户订单急需。同时,率先探索疫情防控模式:每天上下班都要测温、消毒;实行一人一餐制、一人一桌制;专门在厂区安排了员工宿舍;还对进企业装运车辆每车次消毒。
以一产为引领,致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海通集团通过“自营农场、加盟农场、订单农场、合作农场”的模式,目前建立了多层次的蔬菜基地10万余亩,已在浙江慈溪、余姚、宁海,上海松江、江苏徐州、湖北宜昌建立六个生产园区,搭建起了企业与农场合作大平台,带动上万农民共同富裕奔向现代化。把生产基地转换为海通农业文化馆,海通集团还打造中心城区工业旅游新景观,去年来吸引各类学习参观交流游客3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