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协同发展。不久前公布的《慈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锋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的主要定量目标,其中一系列细化指标中有三个数字,从中可以看出这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将如何进行。
“1.56”背后的新时代“创业经”
共同富裕,意味着“既要城市繁荣,又要乡村振兴”。
到2020年底,拥有182.95万常驻人口的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降至1.64。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慈溪要实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6。
如何消除城乡之间的发展沟壑?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是慈溪给出的答案:全民创业创新。
产业兴旺、创新活跃、动力强劲。去年,慈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8.30亿元,成为浙江省首个GDP超2000亿元的县(市)。
梳理“2000亿”背后的增长逻辑,除去刻在慈溪人基因里的敢闯敢试,就是一条由市场牵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体创业创新活力、驱动力的产业共富路。
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民营经济始终是慈溪最大的发展优势、最亮的发展特色和最重的发展底气,它贡献了全市约80%的GDP。
近年来,慈溪“破旧局、再建新局”,由顶层设计出发,从营商环境到创造实体经济,从出口贸易到制度变革,从人才引进到平台搭建,摸索出市场驱动民营经济提质扩面增效的诸多实践经验,树立起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新的“慈溪样本”。
徐特佳的瑞林果蔬农场建起了休闲咖啡吧,王雪维的玫瑰半岛线上线下发力年销售月季超百万元……在田野,慈溪越来越多青年人投身农业创业,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打造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这些新型农民投身农业创业的同时还积极帮扶低收入农户,为实现共同富裕先锋市的重要基石之一。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慈溪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千千万万的中小规模农户变成“老板”。作为浙江家庭农场的发源地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祥地之一,自2001年全省第一家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在慈溪诞生以来,慈溪目前已有农业企业35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9家。工商登记家庭农场已达1070家,累计培育新型农民1600多人,引导青年返乡下乡创业创新127人,居宁波各县(市、区)之首。
全国的空气炸锅一半出自慈溪;慈溪十年十摘国家科技大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居全省各县(市)首位……在城镇,“大鱼引领,小鱼活跃”,众多制造业民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公牛、方太等区域明星、龙头企业带动下,慈溪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成为慈溪人发家致富的重要载体。近5年来,慈溪持续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改革创新破解缺核心技术、缺品牌、缺规模龙头企业等核心竞争优势不足短板,培育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重点产业链,实现由低端向高端、制造向智造、产品向品牌三大转型,走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已形成领军企业、产业群集团军及大量中小微做支撑的三角形产业链稳定结构。到今年上半年,规上企业超过1400家,全年产值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企业有望达到420家、25家。全市已形成3亿元以上规模的37个块状区域特色经济,38类特色产品产量达到全国第一。在“2020年宁波品牌百强榜”中,公牛、慈星、先锋、沁园、恒康、天生、韩电等7家企业上榜。
“100%”背后的共同富裕“乡村样板”
奔向共同富裕,乡村是关键。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慈溪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庄占比将达到100%。
但在基层,各村“自扫门前雪”、各打“小算盘”的情况是普遍现状。
如何改变?如何破局?怎样才能让“沉睡”乡间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是慈溪给出的乡村振兴答案。
放眼慈溪的乡村,东部地区的掌起镇正在做大做活村集体资源转化、资产盘活、资金管理三大“文章”;西部地区的周巷镇正在火热建设天元古玩文化创意示范街区;南部的匡堰镇正践行“两山”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秘色瓷艺术村落”;北部的崇寿镇正守住红色初心,打造文旅产业发展“升级版”……“村子里的机会越来越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致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史立权如是说。
龙山镇徐福村是全国文明村,年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近年来,徐福村开发接近饱和,而邻村土地资源丰富。“组团后,各村调配优势资源,以股份形式整体推进乡村改造提升、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徐福片区党委书记黄金德说,资源要素突破行政边界整合流动,强村受限“一亩三分地”难有新作为、其他村缺乏思路“迈不开步”的难题迎刃而解。“目前,片区已经排定重点项目17个,均根据计划有序推进。”黄金德说,“这都是片区党委共商共谋的成果。我在徐福村工作20多年,参与、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壮大,现在我要把基层工作的经验、谋划推进项目的思路传授给年轻干部,更重要的是把‘不畏难、不嫌烦’的工作劲头带给他们,把始终为了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村民收入的初心传承下去。
近两年,我市紧抓“抱团发展”的“牛鼻子”,创新推行“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像徐福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庄打破地域边界,成立片区党委,由片区内的浙江千名好支书、兴村名师等优秀村书记或镇下派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片区联合党委书记,片区内各村发展共谋、事务共商、资源共享、产业集成,探索片区组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路子。
在我市,这样的乡村组团片区已经有79个,覆盖所有村庄,并落地发展项目195个。同时,我市已建立8个市级片区、18个镇级片区。根据《关于加强党建引领高质量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试行意见(征求意见稿)》,2021年底前,我市要培育40个市、镇组团发展片区,覆盖村比例达到50%。
“85%”和“48%”背后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慈溪素来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地区,拥有良好经济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橄榄型社会是慈溪给出的高质量分配答案。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慈溪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5%、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8%。
以终身就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稳定10-20万元收入的群体。近日,宁波海仕凯驱动科技有限公司的黄元贞,在公司一位师傅和慈溪技师学院张银辉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焊工职业资格中级证书,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黄元贞的“成才”之路,得益于我市构建产业工人终身培训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开放性、终身性、融通性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让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技能日益得到提升。”今年以来,公司已有110名学徒和100名技能人才参加培训。
以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逐步提高高收入群体占比。“一产”活、“二产”强,“三产”也不甘落后。去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促进互联网与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以直播经济为代表的新商业初具规模。我市还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依托南部秘色青瓷古韵板块、东部山水氧吧乐动板块、北部沧海桑田农业板块、都市人文风情休憩板块等四大板块,着力发展民宿等休闲旅游产业,龙头企业、社会资本纷至沓来。蓬勃发展的“三产”服务业不但培育出更多“小老板”,也拓宽了就业面。去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2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0.2万人;市级新增创业实体2.39万家,实现创业带动就业7.73万人。
以社会创业和金字塔底层创业为抓手,帮扶后10%低收入群体。“我是一名残疾人,我知道这个群体需要关心和帮助。”桥头明美蔬菜农场主余志明告诉记者,农场优先为残疾人安排合适的岗位,优先指导服务残疾人家庭。余志明的农场是远近闻名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余志明以自己亲身经历不断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鼓励残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走上共同致富的路子。近年来,为帮助低收入人群就业,全力推进共同富裕,慈溪已制定出台《慈溪市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增收实施细则(试行)》,以产业帮扶为重点,抓好扶贫产业和项目开发,精准开展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增收、经营主体带动增收、低收入农户劳务就业增收、党员干部结对帮带项目开发增收等模式扶持,拓展增收渠道,拓宽发展路径。目前,已整合2019年度和2020年度低收入农户帮扶资金,初步制订精准扶持低收入农户的资金分配方案。下一步,我市将以云平台为支撑,就业帮扶政策为抓手,全力帮助低收入人群、就业困难人群就业、乐业,补齐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跑出共同富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