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市新四军研究会办公楼,寂静的走廊尽头隐约传来键盘敲击声。房间内,一位花甲老人正一丝不苟地对着电脑敲敲打打,时不时从手边堆积如山的资料书籍中翻阅查找信息。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便是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峰,他从慈溪这块红色土地出发,寻访当年新四军在浙东三北大地上留下的红色印记,踏着先烈们的红色足迹,解锁历史的红色密码,用满腔热忱当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排头兵”。
十三年笔耕不辍,让爱国基因代代相传
慈溪这块土地上,流淌着英雄的血脉。安庆反清起义时牺牲的马宗汉,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费德昭……一批批革命者和共产党员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名字应该铭记,他们的事迹应该弘扬,我想为这些英烈树碑立传。”2003年,林峰加入新四军研究会时,这个念头便在他的心中萌了芽。
蓄力筹备、搜集考证、整理编写,耗时四年,2007年,慈溪第一本完整系统记录革命英烈的书籍《慈溪英烈志》终于面世了,这是整理慈溪革命烈士史料的成果,更是慈溪革命斗争历史的缩影。这本史料的背后,是林峰无数个夜晚披星戴月伏案写作,是一张张往返各省市调查的车票,是一个个跋山涉水实地考证的足迹。
此后,林峰又相继主编了《慈溪革命前辈名录》《慈溪抗战老同志口述史料》《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战斗史料选编》等8本红色书籍。问及是否辛苦时,林峰笑道:“苦是苦,但只要能写好前辈的革命历史,传承好爱国基因,为社会作点贡献,这些苦不算什么。”
每一次新书出版,林峰都会亲自将书籍送到相关部门和学校,“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我市不少学校还将其书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分发给学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红色革命历史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营养剂,通过宣传灌输、教育引导,使广大青少年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树立起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理想信念,使之成为普遍认同和自觉追求。
老骥伏枥散余热,为爱教基地献计出力
我市是革命老区市,党领导慈溪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许多红色印记。市新四军研究会配合市委党研室,在相关镇、街道的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寻访、挖掘、整理,发现全市红色胜迹超过170处。
“红色胜迹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保护红色胜迹,林峰与研究会的同事们积极协助观海卫、掌起、桥头、坎墩等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为红色史迹建馆、立碑、挂牌。洪家祠堂·洪魏纪念馆、坎墩六灶庵·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五姓抗战纪念馆、宓家埭战斗纪念碑亭、万岙战斗纪念园、新四军北撤纪念碑、泽山庵·中共慈北区委旧址标志牌、鸣鹤教堂·三五支队秘密机关旧址……这些大大小小纪念设施的建设和保护过程中,都活跃着一位银发老人的身影。“这些红色胜迹是慈溪成为革命老区市的有力佐证,更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爱国基因重要的教育阵地。”在林峰看来,建立红色阵地不仅是为烈士建碑立牌,更具有传承教育的重大意义,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爱国精神激发力量。
这些纪念馆址成立以来,每年寒暑假都会迎来全市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接受教育,很多学校将纪念馆址作为校外教育和实践基地。林峰主动申请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志愿宣讲员,接待每一批来自市内外的客人,用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向参观者重现战争年代中英雄楷模的事迹,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受到一次精神洗礼。
壮心不已桑榆情,为红色土壤育种蹲苗
2014年,林峰牵头成立“银发启智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和“红色宣讲团”,由市新四军研究会的10余名成员组成。宣讲团在网上承接“点单式”服务,只要学校、村(社区)、企业等有需要,团队宣讲员“有求必应”,上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红色宣讲。每一次宣讲,尽管是一样的主题,林峰还是会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因材施教调整宣讲内容。
“红色教育是帮助青少年更好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林峰说,加强红色革命历史教育,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奋斗方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小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此,每年清明等重大节假日前后,他与红色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开展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片等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自“红色宣讲团”成立以来,已开展宣讲近千场,每年受益7000余人次。
十余年来,林峰不忘初心,致力爱教事业,不辞辛劳做时代的留声机。他说,这是对内心深处“红色”爱国情怀的坚守,至死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