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002978985X/2021-134526

发布机构:

桥头镇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务动态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政务综合类

发布日期:

2021-05-10

成文日期:

2021-05-10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118本笔记 桥头这位百岁党员“活到老 学到老”

发布日期:2021-05-10 14:44 信息来源:桥头镇

对于父亲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儿,子女们也感到非常佩服:“父亲给我们晚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也该‘活到老,学到老’!”


凌晨3点天还没亮,百岁老人孙博安就起来了,洗漱完,他慢悠悠坐到桌子前,戴上老花镜,拿起放大镜,对着一份《宁波日报》,开始了一天的学习。

在桥头镇烟墩村,邻里邻舍都知晓这位精神矍铄的“长寿明星”。孙博安出生于1921年3月,今年整整一百周岁。除了精气神好之外,更令人佩服的是,老人学不停步,至今还保持早起阅读的习惯。旁人好奇:“都这把年纪了,学习的劲头儿咋还这么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老人家探访,刚步入小院,便已透过窗户看到老人在屋内认真学习的模样。

老人的卧室陈设简单,两张床,一张矮桌,一把旧藤椅,桌上放一摞报纸,纸、笔等文具。老人正对着《初心长留天地间——献给百年来奉献牺牲的中国共产党人》这篇报道进行抄录,写速不快,但一笔一画,字迹工整清楚。“这样的摘抄习惯,我爸已经保持了20多年。”儿子孙强说,父亲一直以来就喜欢读书看报,尤其是经常看党报党刊,关注时事。孙老1949年参加工作,1951年入党,是一位退休老干部,1980年在横河区(今为横河镇)退休。而老人的笔记摘录习惯要从1993年说起。那年老人不慎摔跤,腿部骨折,康复后外出时间少了。闲在家无事,孙老便拿起报纸看,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就抄录在笔记本里。到鲐背之年,孙老起得愈发早,每天三四点就起床了,起来便看看报,摘抄笔记。学到六七点吃早饭,早晨在院子里拄着拐杖散步晒太阳,下午再学上2小时。去年,老人的老伴儿去世,少了说话人,但他仍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老人说,小时候没正儿八经上过学,只读过两年私塾,认字都是靠自学,说着给我们拿出他的宝贝——一本泛黄的旧版《新华字典》。

“以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现在看书读报基本没障碍。能学到这样,我自己感觉还可以了……”尽管老人耳朵有些聋,但讲起自己的故事来,劲头十足,中气也十足,压根看不出是百岁老人。


孙老至今保存着那些笔记本,并对每一本都做了编号,大小不一、厚薄不一的本子,已编到118本。翻开几本笔记本,泛黄的纸面,内容多是时事政治、党的政策方针、历史上党的重要会议等方面,还有他关注的气象、军事、历史典故及养生保健知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党的十九大”等多个主题,老人做了专门的摘录,有些还标注题目,制作目录,方便查找。


前几天,桥头镇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余新裕专程来到孙老家,给他送去《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这四本书,老人拿着簇新的书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学党史,学习就是为了知晓国家大事,我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百岁老人为何还如此勤奋呢?在老人桌边的墙上我们找到了答案:“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晨”“脑子多用,手脚常动”“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孙老把这几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