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抬梁雀替,腰墙花窗;院落园园相连,进进相通,是一座具有江南独特风韵的口字型四合院。这座院落名为宓大昌大屋,位于观海卫镇昌明村宓家埭街18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江南院落,见证了中共浙东区委的成立。
时间回拨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日寇的铁蹄就踏上了浙江大地。1937年冬,杭嘉湖地区沦陷。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占领了杭甬线两侧、杭州湾以南的整个地区。1942年5月至8月,浙赣战役爆发,金萧地区沦陷。至此,整个浙东成为敌后。
为开辟地处东南沿海前哨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谭启龙来浙东主持工作。1942年6月下旬,谭启龙率五支队长连柏生、大队长张席珍等百余人从浦东南渡杭州湾,在古窑浦登陆。接着,新四军军部又派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等一批党政干部来到三北。
1942年7月18日,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在慈北宓家埭宓大昌大屋召开。会上,谭启龙作了《目前国内外形势和我党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的报告,为部队和党组织在浙东开展抗日斗争策略确定了基本框架。7月28日,也是在这座宅院里,成立了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4人组成的中共浙东区委,谭启龙任书记。中共浙东区委的成立,使浙东地区抗日斗争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发展,并取得浙东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在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下,三北军民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战线等各个领域都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浙东地区最终成为全国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三北不仅是浙东敌后抗日的前哨与主战场,也是浙东军援战略物资的主要供给地。作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北为浙东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风雨过后,一切归于平静。如今的宓大昌大屋,已经建成“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纪念馆”。在近50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翔实、丰富的史料,再现当年的战争岁月;院中,翠竹森森,绿意可人。为了能为前来参观学习红色文化的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该地实施了参观预约、专班宣讲等制度,同时开设红色课堂,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浙东的抗战史,令人身临其境地重温那个充满着烽火硝烟的年代。
作为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旧址每年都会吸引不少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来到此处,重温历史,让到访者在实践体验中追寻红色记忆、追思红色历史,让革命火种生生不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