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捧来“大禹鼎” 城水相融发展兴

发布日期:2021-05-13 16:16 信息来源:慈溪市人民政府网站

翡翠色的新城河穿城而过,微风吹起层层涟漪,畅游的鱼儿依稀可见。漫步河堤,绿树葱茏,空气里氤氲着青草芬芳。潮塘江畔,城水相融,湛蓝如洗的碧空下,时尚、大气的现代化大楼与宽阔的江面相映成趣……

慈溪以水为名、依水而兴;水利兴,则发展兴。自“五水共治”全面铺开以来,我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治水强基攻坚,制定三年一轮行动计划,细化十大专项行动,依靠源头治理、工程防治、全民群治,通过多年努力,水环境实现明显好转。我市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市,以优异成绩捧来了“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

源头治污,标本兼治,坚持治水工作向纵深推进。2014年至2015年,我市全面排摸“三河”204条,全部建立“一河一策”,对未完成治理或反弹的“三河”挂图作战、挂牌督办、挂号销号,18个镇(街道)全部通过“清三河”达标镇(街道)验收;重点对34条市级“河长制”河道实施拆违专项行动,累计拆除涉水违法建筑34万余平方米,顺利完成公厕改造238座,完成率达203.4%。

强化源头截污,慈溪以涉酸行业为突破口,对区域性污染行业进行专项治理,对造纸、化工、化纤、酸洗、铜熔炼、印染等重污染行业324家企业实行“一企一档”监管,对敦和熔炼园区进行整体关闭,对全市19个工业园区实现了污水“应纳尽纳”。

早在2011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河长制”,随着“五水共治”战线铺开,全市所有河道分别由市、镇、村三级领导干部担任“河长”,实现河道“河长”全覆盖。

治水为大家,更要靠大家。全市积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营造了一个政府主导、群众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全民治水大格局。治水的长效靠的是一份坚守,“万名群众”义务巡河是慈溪水环境最好的“守护人”,以“百米”为单位,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行百米志愿岗全域全覆盖,共发展百米志愿岗5600余个,号召全民积极参与治河护河行动,共招募“河小二”、河道监督员等民间护河力量4万余名,形成全民共治、全民共管的良好治水氛围。

“慈溪市水质感观发生根本性变化。”2016年,省“五水共治”督查组作出评价,同年,我市捧来了“大禹鼎”。一座“大禹鼎”,是对慈溪在治水工作中的辛勤付出给予的高度肯定与鼓励,更是对慈溪水环境持续改善、越变越好的期许与鞭策。

2017年,捧来“大禹鼎”的第二年,慈溪全市域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率先在掌起、匡堰、崇寿、坎墩4个镇(街道)试点,落实网格化普查、截污纳管、排口整治、污水管网建设及改造等治理措施,同步推进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去年,全市18个镇(街道)继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共计实施203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约5.54亿元。其中,6个镇(街道)通过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完成全市25个镇级以上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内企业纳管,实施89个住宅小区内部管网雨污分流和阳台废水改造,新建污水管网230公里。

2018年以来,我市实施污水处理厂扩容新建和提标改造工程,东部污水处理厂、周巷污水处理厂、教场山污水处理厂、北部污水处理厂相继完成投用,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污水深处理及回用系统工程。今年启动观海卫污水厂新建、周巷污水厂扩建项目,确保“十四五”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6万吨/日,出水水质全面执行浙江省清洁排放标准,污水收集率达到85%。

生态环境是易碎品,治水并非一劳永逸,慈溪将持之以恒抓“五水共治”,迈着兴水强市的坚实步履不断前行。越来越多的治水成果普惠全市人民,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与城水相融的发展前景,在慈溪大地上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