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锋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戚迪锋智能大棚杨梅种植首获硕果:今年5月18日抢“鲜”上市,商品果率由30%提高到80%以上,亩产值提升近10倍。谈到创新种植模式,他十分感激地说:“去年镇农合联统一组织的梅农赴兰溪大棚杨梅基地考察之旅,使我开了窍,下了决心,并在市、镇两级农技专家精心指导下一举获得成功。”
匡堰镇针对重点梅农、杨梅农场和杨梅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低、杨梅卖难、劳动力成本高等困难和需求,对杨梅生产全链条制定个性化技术方案,助力梅农降本提质增收。
今年该镇露地杨梅已于本月8日前后上市。电商换市,为远销插上云翅膀。早在4月下旬,该镇就举行产销形势分析会,全镇50多个杨梅电商立志共同打响“慈农优先”富硒杨梅区域品牌。据了解,该镇杨梅电商销售每年以5%速度递增,今年预计电商销售10万单,销售额2000万元,总销售额占比可达35%。
数字赋能杨梅智慧大棚种植。产中数据可视化,在设施大棚内增设手机一键直达的温度计、湿度计、除湿机、监控设备等多种数字化设备,做到棚内温湿度、杨梅生长情况等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据多维度可视化和全方位数据分析服务。目前,已有2家农户实现数字化管理。明年将增加到10户左右,智慧大棚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0亩。
送水、送肥、采摘杨梅下山都由“轨道交通”完成,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这种叫单轨运输机的“轨道交通”,每条长100米,可载重1吨。2019年石人山村梅农代普生率先引用。“每条5万元,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有补助,我们只要负担20%。”经他一示范带动,全镇新增11户,至今共建有20条。
机器换人,产后分拣机械化。镇农办积极帮助梅农利用市面上现有的水果分拣机做相应技术调整,在全市首创杨梅果实的机械化分拣,提高分拣用工效率,节约分拣时间,实现了杨梅实时采摘、极速分拣、全程温控,提升杨梅品质,目前已储备杨梅分拣机4台。
该镇早就推广以“机”换“药”,保持水土平衡,保护生态,保护邵岙湖、上林湖饮用水源安全。原来由于使用除草磷,破坏了狼鸡草等草木植皮,影响水源。该镇对推广割草机采用补助一半的办法,连续三年共对1000台割草机补助100余万元,基本满足了1.5万亩杨梅除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