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海”借力 沪慈共赢——探寻接轨上海的慈溪发展路线

发布日期:2021-06-16 14:11 信息来源:慈溪市人民政府网站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擘画实施“八八战略”时,就鲜明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在慈溪看来,全方位接轨上海,是“深化新一轮改革创新、赢得新一轮发展主动权的重要选择”。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城市群、湾区经济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慈溪全方位接轨上海的时机更加成熟,要求也更加迫切。

2017年,慈溪出台《全方位接轨上海五年规划(2017-2021)》,这份长达万余字的文件拿出了一揽子全面对接上海的具体方案,旨在围绕建设沪甬合作的战略主阵地,加快推进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与上海的同城化一体化进程。

几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交通、产业、科创、公共服务、信息互通、多元主体等“六大对接工程”,奏响了一曲接轨大上海的“慈溪交响曲”。

慈溪的上海情缘

沪慈两地人文相近、人缘相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上海亲戚。有学者专家统计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是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的第一次高峰,当时在上海的宁波人,约占总人口的1/6;到194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5。当然,现在我们讲的“上海宁波人”,已是广义的“大宁波”,包括慈溪。

说起上海和慈溪的渊源,不得不提及中国近代爱国民族资本家、航运业巨子虞洽卿。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位从龙山镇走出去、闯荡大上海的慈溪人,当时已是上海总商会会长,他还以华董身份,跻位于租界权力中心,这在当时的华人眼中,确属难得的殊荣。祖籍长河镇的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长期在宝山路工作、生活,还被商务印书馆聘为《学生杂志》主编,任职六年。

再看上海的大街小巷,也能体现出这座城市和慈溪的渊源。在旧上海租界,有一条以慈溪人名字为名的马路——虞洽卿路,也就是现在的西藏中路。在静安区,有一条慈溪路,原名池浜路,1943年更名为现名,早期的中华医学会就在这条街上。而从人流如织的南京路往北步行数分钟,就到了宁波路。昔日宁波路上钱庄、银行林立,比较有名的就有慈溪人秦润卿经营的“福源”钱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初,慈溪的小家电企业更是利用上海的工业优势,通过与上海企业的横向联营,以产品加工、贴牌生产、技术合作等形式,逐渐发展壮大。“请上海师傅、做上海配件”,“星期日工程师”奠定了慈溪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进入新世纪后,慈溪充分利用上海这个“窗口”,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引才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慈溪与上海的区域同城化关系得到深化。去年年底,通苏嘉甬铁路海上钻探启动仪式举行,将慈溪直接纳入上海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慈溪再次吹响了接轨上海的集结号。

多维度交流合作

2020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慈溪深入接轨上海。6月,我市专门召开接轨上海乡贤恳谈会,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杨勇与在沪乡贤共商发展大计;9月,杨勇亲赴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考察。同年7月,市委副书记、市长盛悠参加在上海举行的2020慈溪市文旅体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慈溪非遗保护开发合作等一批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0月,盛悠率团赴虹口区学习考察上海在城市规划、社会治理、新基建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

而在接轨上海联动发展的一波波热潮中,我市各镇(街道)、市级部门无疑成为交流合作的“急先锋”。3月29日,掌起镇与金山区吕巷镇、奉贤区青村镇签订了“毗邻党建”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三地红色资源联线打造、党建工作融合发展、产业项目优势互补。这是我市以“毗邻党建”为重点引领联动发展的又一硕果。

回望去年,附海镇与金山区朱泾镇,胜山镇与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桥头镇与金山区吕巷镇、奉贤区青村镇,浒山街道与黄浦区小东门街道,长河镇与静安区宝山路街道等先后签订了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的相关合作协议。“‘毗邻党建’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两地毗邻地区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热土。”市接轨上海办公室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当前,慈溪接轨上海的脚步更密集了,动作也更多了。古塘街道与徐汇区龙华街道成功达成“能级+”城市经济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合作,并与鼎礼资本管理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激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洽谈招商引资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长河镇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开展金融领域互惠合作。横河镇融入长三角工作办公室正式入驻慈溪(上海)飞地,横河商会也在此成立了工作站,作为当地在上海招商引资、引智、引项目的优质服务平台。

去年年底,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与临港学院建立服务合作关系;上海慈溪青年荟在沪成立,吸引188名慈溪籍在沪青年才俊加入,使慈溪能够承接更多来自上海的资源人才溢出和辐射,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产业项目“海上来”

3月29日,掌起镇与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盛石星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产城乡一体化管理项目合约,整合资源落实该镇乡村振兴典范村、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产业链条构建及生态保护基础上的存量资产盘活等项目。

这一大踏步的合作,正是年轻干部潘晓晓履新掌起镇镇长之后力促而成的。在她看来,接轨上海无疑是寻求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而她的经验则来自于一年前担任桥头镇党委副书记时,五姓村与上海国盛集团“联姻”着手开发的乡村振兴项目。谈到合作初衷,潘晓晓坦言:“过去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大多是纯政府性投入无产出,规划也不连片。上海的做法是培养造血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联动。这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19年,桥头镇通过引进上海国盛这一“操盘手”,盘活了五姓村闲置资源,启动了南部杨梅观光园、北部千亩稻田亲子园等19个项目,不仅让乡村赖以生存的农产品换了种“活法”,更是惠及了村民的钱袋子。和桥头镇一样,匡堰镇与上海川沙国际智慧产业园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开展对接,合作开发杨梅系列产品,让慈溪杨梅走向上海。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以产业协同为支点撬动共赢发展成为我市接轨上海的一大路径。去年,我市共引进长三角地区项目资金98.89亿元,其中引进上海资金28.55亿元。疫情期间,采取“线上+线下”组合方式,加强与临港集团的合作对接,推进联合招商工作站、漕河泾开发区慈溪分区等载体建设。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慈溪分区、长三角开发区联盟联合学院前湾分院等项目有序推进中,慈溪中德产业园项目、长三角开发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试点基地项目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上签约。我市8项目列入宁波市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清单,总投资达112.3亿元。

“沪慈”相融发展

从平台对接合作,到产业项目的引进,再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资源的导入,慈溪在接轨上海中的相融发展日益显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是慈溪创新发展资源的重要源泉,发动各主体、平台积极推进与重点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交流,吸引上海创新要素向慈流动。我市与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高校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18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慈溪·环杭州湾政产学研联盟。去年,匡堰镇与国际智慧产业园区管委会、宗汉街道与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浦镇与临港科创中心、附海镇与上海中科国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等分别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从战略决策咨询、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长期全面合作。掌起镇与上海大学专家服务团队合作,服务企业建立“外挂式”研发机构,观海卫镇与上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助力慈溪科技创新。引进上海中高层次人才97人,申报入选“3315系列计划”上海人才(团队)5项。加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发展,中科院上海分院慈溪中心2020年全年引进落地高端产业化项目11个。

接轨上海,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医疗、教育等切身利益,有更多的获得感。近年来,我市利用上海教育资源,在教师培养、教学交流、学生活动等方面形成了互动交流合作机制。去年,两地教育部门互派挂职锻炼中小学教师6批。慈溪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等3所学校与虹口区相关学校结对合作,浒山中学等5所学校与金山区相关学校持续开展教育合作。华东师范大学慈溪实验幼儿园正式揭牌,将于今年9月正式投用。在努力拓展与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交流中,我市已有11家医疗卫生单位与上海15家医院31个科室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总投资1亿元的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慈溪分院正式开业。同时,在宁波市内率先实现43家医保定点医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