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365B/2021-138233
市科技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科技、教育/科技管理
2021-06-29
2021-06-29
面向社会
九三学社慈溪市基层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协同创新的几点建议》提案(案号第18号)已收悉。根据提案内容,我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局、市经信局,对18号提案涉及的相关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现答复如下:
提案对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地位作用分析正确;对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加大协同创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紧迫性认识到位;对我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主要面临的三方面问题:“产业链不完善,合作度低、政策体系不全,扶持力度不强、高端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受限”,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出的三点建议、办法具有很强的决策参考价值。
一、关于构建梯度培育产业生态链
(一)聚合力培育“科技独角兽”企业。结合全市亿元企业培育工程,启动实施“科技独角兽”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在战略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领域中遴选具有颠覆式创新、爆发式成长、竞争优势突出、未来产值大的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为科技独角兽企业,重点扶持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标杆型企业。实行动态更新和跟踪管理,及时准确掌握准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动态,个性化定制5年培育计划,强化“面对面”辅导和“点对点”支持,加强政策倾斜。力争培育1-2家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实现创新能力上台阶、规模实力翻一番。目前全市共12家培育企业中医疗器械产业入选的有赛诺微、汉科医疗、第二激素厂等3家;共16家后备企业中医疗器械产业入选的有格林美孚、杜比医疗、广慈医疗、慈北医疗等4家。入选企业中医疗行业集中度最高。
(二)高质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健全培育制度,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筛选发掘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基本符合申报条件且有申报意愿的创新型企业进入培育库,做好跟踪对接、动态培育。加大培训和政策辅导力度,强化对科技中介机构管理,提高申报及政策咨询、技术对接、人才招引、知识产权等方面服务的能力。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激励政策,降低企业负担,提高申报积极性。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科技产业政策支持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已有6家医疗器械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新增申报的3家正在认定中。
(三)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细分行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启动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梯队,为科技独角兽企业孕育输送后备梯队。遴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培育库,促进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关于加大配套政策与要素支撑
(一)科技创新政策。按照《慈溪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慈政办发[2019]86号)和《慈溪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慈科[2020]12号)的规定,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足用好财政扶持资金。积极支持医疗器械行业申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同时通过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关键技术“揭榜挂帅”研究、重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数字工厂智能车间、亩产论英雄、创业贷款场租补助奖励等方式,予以支持扶持。
(二)卫生健康政策。将继续充分发挥行业特色,精准施策,广搭平台,全力助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召开“医企对接会”,鼓励医疗机构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使用本地医疗器械产品,支持和推行本地医疗器械新产品在我市公立医疗机构的“首试首用”,鼓励企业新品研发和产品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搭建与上海、杭州知名医疗专家的沟通交流平台,寻求更高层次医院与专家层面的“首试首用”。据统计,本地医疗器械产品在我市医疗机构连续三年使用量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2020年使用量同比上年再增长21.27%。下步,将继续充分发挥行业特色,精准施策,广搭平台,全力助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做大做强。
(三)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政策。市经信局出台了《慈溪市医疗器械产业链培育方案》做好医疗器械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建设,组织开展任务分工和督促指导工作,稳步推进我市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鼓励和支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研发创新、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对企业取得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相关资质给予专项支持;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园区、高成长企业给予支持;对市级医疗器械产业链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动态化管理,降低工业投资奖励门槛,按其设备投入给予不超过8%,最高400万进行奖励。明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费用纳入创新券范围,按科技创新券专项管理办法给予30%补助。发挥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材料分会慈溪市服务站工作,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引进等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对接交流,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牵线搭桥;举办医疗器械行业专业培训,指导帮助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组织企业参加专业展会、招引人才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市场强实力。政府多部门联动,发挥政策的协同合力作用。
三、关于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医疗器械先发城市的资源对接与产业合作,打造医疗器械领域的产业服务综合体,培育做强医用植介入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医疗器械研发及检验测试服务基地。建设覆盖“12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目前,我市累计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其中智能家电综合体入选省级综合体,关键基础件(轴承)综合体和高端环境装备综合体入选宁波市级综合体。现阶段,市医疗器械协会正在组织筹备医疗器械产业创新
服务综合体创建的前期工作,准备为下一步正式申报作好规划。
(二)积极引进产业研究院所。我市引进了中科院慈溪医工所、慈溪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温医大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慈溪生命科学研究院、中以(慈溪)创新技术研究院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所,今年又与温医大签约合作共建了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宁波);科研团队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围绕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先后与新海集团、慈北医疗、宁波康达洲际、宁波康麦隆医疗器械、浙江蓝禾医疗等27家企业开展科研创新开发与技术服务活动;另外,引进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慈溪表面处理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平台,成功解决了医疗器械产品表面生物学功能缺失的关键难题,帮助广慈医疗产品进入运动医学领域。这些科研院所的引进,通过多种形式的院企合作,为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关于营造创新创优研发氛围
(一)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深入企业、行业协会,加强调查摸底,找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企业提质增效的痛点难点,列出关键共性技术清单,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方式,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研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升级提质。
(二)完善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认定补助,特别是对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强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引导加强新产品设计研发,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跳出低端产品的竞争范围,向高端化,品质化转变,丰富区域产品种类,培育一批在细分市场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
(三)加大中高端人才引进开展引才育才。建设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大力实施顶尖特优人才倍增行动,新时代慈商和“上林工匠”培育工程,新时代“上林工匠”计划,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机制。我市2013年引进的中科院慈溪医工所,目前汇集了各类高端人才101人,组建了8个科研团队,自主培养了全国县级市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引进浙江省级人才专家7名、中科院人才专家6名、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4个,已建成7个分析检测平台和3个专业实验室,面向慈溪及周边地区开展测试服务,与慈溪市人民医院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们今后继续提出宝贵建议意见。
慈溪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6月29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经信局、市卫生健康局
联 系 人:叶松权
联系电话:8929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