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95537395H/2021-136886
市市场监管局
主动公开
食品药品信息公示
综合政务/政务综合类
2021-06-09
2021-06-08
面向社会
慈食药安委〔2021〕2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2021年慈溪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慈溪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
2021年6月8日
2021年慈溪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
2021年慈溪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以构建农田到市场到餐桌、实验室到医院的食品药品全过程精密智控体系和风险闭环管控机制为牵引,加快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的系统性重塑,整体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为我市争当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先锋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强化联防联控,健全疫情防控常态机制
(一)严格进口冷链食品监管。落实省委、省政府“人物并防”策略部署,健全“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全受控、无遗漏”闭环管理。深化“浙冷链”应用,赋码率、扫码率稳定在99.5%以上。严格集中监管仓规范运行,推进企业(第三方)仓设立监管,提高日处理能力和阳性食品应急处置能力。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实施核酸周检测,优先接种疫苗。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检疫,落实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措施。落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监管政策,严厉打击来源不明冷链食品走私入境。(市冷链物防专班成员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严格防疫药械质量监管。抓实新冠病毒疫苗监管,依职落实疫苗配送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质量管理责任。加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监督检查,进一步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疫情防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检查覆盖率达100%,突出应急注册证“过期未续”企业监督检查。加大对疫情防控药械产品出口企业监督检查力度,依法依规出具相关出口证明。加强检测试剂不良事件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密切关注与疫苗质量相关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慈溪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严格落实防疫服务保障。加大零售药店疫情“哨点”监测力度,配合上级部门深化疫情哨点监测警戒系统建设,完善多部门风险协同处置机制,织密“疫情精密智控”网。(市医保局、市大数据发展中心、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主动帮扶医疗物资重点生产企业,指导企业以需求为导向精准组织生产。严格控制疫情防控药械产品物价上涨,维护市场秩序。(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二、强化党政同责,完善食药安全责任体系
(四)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严格执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工作领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的意见》要求,落实《慈溪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工作清单》,开展药品安全责任“一条链”改革,梳理党委、政府、监管部门、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安全责任清单,健全药品安全协调机制。积极配合宁波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迎检工作。全力以赴迎接省食品安全县(市、区)第二轮创建评价,并顺利通过验收。(市食药安办牵头,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动态管理相关工作。强化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全面深化食品安全领域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慈党办〔2020〕76号)的要求,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各地各部门依据职能职责拟定年度工作计划并落实实施。将全面深化改革、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情况纳入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督查、评议考核内容,各部门应按要求总结上报年度工作开展情况。(市食药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食药安全评议考核制度。制定2021年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实施细则,压实食药安全属地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合理细化市食药安委成员单位的食药安全工作目标任务,加大考核力度,全方位开展年度考评。建立食药安全重大改革及创新工作机制,激发食药安全工作活力。(市食药安办牵头,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落实食药安全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主体责任工作规范和清单,落实食品安全自查报告要求,年度自查报告覆盖率达到100%。强化食品流通进货查验,开展第三方技术评审,做好网络食品销售第三方平台备案工作。督促大型及以上餐饮企业、学校食堂、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高风险主体全面应用众食安企业端APP开展自查。药械化生产企业年度自查报告覆盖率达到100%,抓好化妆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三、强化数字赋能,构建全程可溯监管链条
(八)打造食品安全精密智控闭环管理体系。以“厂厂(场场)阳光、批批检测、样样赋码、件件扫码,时时追溯、事事倒查”为目标,推进浙江省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浙食链”)应用,完成全市 70家食品生产企业、43家食品经营单位接入“浙食链”系统,形成从田间(车间)到餐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全链条闭环监管机制。(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九)深化食品安全领域智慧监管。推进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场景,充分应用“阳光工厂”“特殊食品风险智控”“校园食品安全智治”“网络餐饮以网管网”“风险评估预警”“问题智治”等场景助力食品安全监管。建设“阳光工厂”应用场景25家,实现对生产加工过程关键点的违规行为实时抓拍。(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根据宁波市食药安办要求,做好宁波市食品安全综合工作平台应用工作,实现信息交流畅通高效、评议考核科学全面、部门联动充分到位。(市食药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力争市级以上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格证使用率达到100%。继续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制度并纳入“浙农码”,实现示范性农产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以上主体合格证全覆盖,落实生产主体生产记录制度。动态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数据库,加强信息数据应用,加快与国家平台、省平台的对接,实现数据贯通,形成一批追溯标杆企业。进一步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机制,完善追溯链条。(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十一)完善药械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冷链保障和追溯管理,推进疫苗全链条追溯监管系统(“浙苗链”)应用,构建疫苗一体化闭环管理“2345”溯源体系。配合推动重点品种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实施,第一批医疗器械UDI试点单位赋码完成率100%,实现与国家局数据库系统申报对接。配合推进数字药监“一平台”集成,探索药品安全治理“非现场”智能化监管改革。(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综合治理,形成食药闭环管理模式
(十二)加强抽检与风险监测。落实抽检工作属地责任,强化针对性和靶向性,聚焦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重要时间节点,全市食品(含食用农产品)抽检量不少于6110批次,食品风险监测食品样本量达到1件/千人,完成市食药安办下达的2021年度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任务。加强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深化“检打联动”“检管结合”,实现国省抽不合格报告核查处置完成率100%、90天按时完成率100%、抽检不合格食品闭环管理率100%。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加强区域风险监测资源共享和合作,健全落实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风险管理专家咨询和风险评价制度,定期开展风险会商。积极参与推进长三角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一体化建设。完成宁波市下达的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抽检批次任务,不合格药品核查处置率达100%,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不少于800例/百万人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不少于300例/百万人口、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不少于60份/百万人口。加大检验检测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开展针对性、前瞻性监管提供科学支撑。(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发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严格农产品源头把控。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肥药两制”改革。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行动。对安全隐患较大的食用农产品实施集中系统治理。推进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推动将保护优先类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落实用地养地等措施;在安全利用类耕地推广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技术模式;在严格管控类耕地推行种植结构调整,退出水稻小麦等口粮种植。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动态更新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单。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与治理修复试点示范,统筹当前利用和长远修复,确保耕地的基本属性。严把粮食收储质量安全关,落实粮食收购一车一检制度,强化对超标粮全过程闭环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宁波生态环境局慈溪分局、市发改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完善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实现来源可溯。实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建立风险分级与双随机监督检查联动机制。深入推进食品生产企业寻找CCP 行动,委托专业机构对我市规上食品生产企业开展HACCP和ISO22000认证,确保规上企业认证率100%。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应用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系统,联动实施双随机监督检查,实现持证食品销售者100%风险分级全覆盖、风险处置全闭环。规范自动售货设备食品销售行为。推进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等级基本达到B级以上,“阳光厨房”全面实现互联网化,努力实现智能“阳光厨房”全覆盖,60%以上校外供餐单位建成智能“阳光厨房”并通过HACCP或ISO22000体系认证。加强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线上线下同步监管,鼓励入网餐饮单位使用“外卖封签”。 加强旅游景区、养老机构等场所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餐饮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动。加强生活饮用水和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管。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力做好重大会议活动和重要人物在慈期间的餐饮安全保障工作。(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体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市综合执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严格药品源头管控和药械生产经营监管。配合做好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督促宣传工作,突出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管,加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企业质量监管,配合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项目(临床试验机构)核查,指导企业做好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加强《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宣贯,对疫苗配送企业、疾控机构检查覆盖率达100%,对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检查覆盖率100%。净化互联网药品经营环境。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力度。(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开展食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督促第三方平台和入网经营者在网站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打击保健食品行业的非法生产经营、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等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体局、市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对主体资质、场所环境、生产经营过程三方面整治,严厉打击农村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开展地产食品、农贸市场散装食品、餐饮具清洗消毒隐患治理等专项行动。(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开展以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畜禽屠宰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禁限用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制度。(市农业农村局负责)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一打三整治”等专项行动。(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法院、市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药品“打假治劣提级行动”,组织开展网络销售“两品一械”、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医疗(医美)机构特殊药品使用、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整治,严打违法犯罪行为。(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七)严厉处罚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开展“昆仑2021”专项行动,突击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犯罪,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联网制售伪劣食品犯罪,加大跨区域大案要案侦办力度。组织“剑锋”主题集约收网行动,集中攻坚一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食药案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非法经营、走私疫苗以及涉及疫情防控的药械产品等违法犯罪。加强行刑衔接,加强警情联动处置、案件联动查办、专业技术互助、信息互通共享,协同加大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监督整治力度,确保符合要求的案件“双处罚”率、信息公开率均达到100%。探索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严格执行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被告人适用缓刑需呈报制度,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处罚到人要求,对主观故意、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违法主体法人、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负责人从严从重处罚。(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综合执法局、市法院、市检察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惠企利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八)营造便捷准入环境。实施食品“三小”行业“多证合一”改革,推进“三小”事中事后监管事项与统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对接。深入推进食品生产许可改革,实现食品生产许可办理“全网办、零见面”,食品生产企业许可电子证书持有率达100%。(市市场监管局负责)认真执行药械经营审批“一件事”,推动药品检查“综合查一次”改革,加快民生药事“一件事”服务改革。启动建设民生药事服务站4家,巩固“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建设成果,推进“网订店送”药房扩面,实现“三医联动”数智化。(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发挥标准与品牌引领作用。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组建农业标准化专家智库,鼓励优势科研团队参与标准研制和推广。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优质型、三产融合型的农业标准制定,引导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三产融合的食用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积极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质量兴农计划,强化品牌驱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实施慈溪蜜梨地标工程,确保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培育发展生态优质农产品,开展“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建设。(市农业农村局负责)深入推进粮食“五优联动”提质扩面,争创“浙江好粮油”“中国好粮油”。(市发改局负责)配合开展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总部跨区域设立仓储和委托配送等试点,引导药品供应链服务商、智慧药房等新批发新零售业态健康发展。深化化妆品“百千万”示范工程,发动企业参与2020“浙江美妆”十大品牌和新锐品牌评选。(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二十)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引领。鼓励和引导规上食品生产企业开展HACCP认证行动,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小作坊提质工作,登记建档率达100%,名特优食品作坊和亮化达标小微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实施“5S”管理。深化农批市场规范化建设,培育AA级规范化农批市场1家。继续实施品质超市“1+1+1”梯队培优计划,完成宁波市下达“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宁波市食品安全示范超市”“宁波市食品安全规范超市”建设指标。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提高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指导城市综合体、重点商圈等餐饮集聚区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建设1个阳光餐饮街区。继续开展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规范提升行动,建设15家标准化老年食堂,全市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包括老年护理照料中心)的大宗食品统一配送或定点采购率分别达到90%和80%,“阳光厨房”建成率分别达到70%和40%,色标管理率分别达到90%和80%。继续推进农村家宴中心建设,新建农村家宴放心厨房不少于2家,农村家宴“阳光厨房”不少于18家。继续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提高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推行“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餐饮门店”经营模式,加强覆盖基地、物流配送、批发等环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发改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能力建设,夯实食药安全技术人才支撑
(二十一)加强检验监测能力建设。深化食品抽检分离改革,全面实施“硬分离”执法人员直接抽样,完成基层食品抽检能力规范化建设任务,推进食品抽检提质增效。(市市场监管局负责)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进各级食品和农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和检验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县级抗生素残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设备配置率达到90%,进出口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保持国际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局、慈溪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网络,加强监测哨点建设。(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食品质量安全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加强药械化安全性监测能力建设。县级局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具备与本辖区本单位药械安全性监测工作相适应的监测能力,确保监测报告100%真实完整准确。加强皮肤病专科医院及开设皮肤科医院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能力建设,积极申报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院。(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深化基层食安办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乡镇(街道)基层食安办分级分类管理工作,建成三星级乡镇(街道)食安办8家、四星级乡镇(街道)食安办2家。加强已创建的星级乡镇(街道)食安办督查检查,确保通过省级动态管理跟踪评价。加强基层食品安全协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培训、考评、激励力度,提升基层食品安全工作能力。(市食药安办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委政法委、市矛调中心、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加强专业化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快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标准化、规范化。加强食用农产品及食品监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举办针对业务骨干、监管新兵等层次化培训班,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充实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业侦查力量建设。加强药品检查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省局“双百尖兵”深化提升工程。(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提升风险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信息报送程序,明确应急处置的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机制。组建食品药品安全专业化应急处置队伍,加强应急培训或演练。(市食药安办牵头,市食药安委成员单位、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把握舆论走向,完善新闻发布机制。(市委宣传部负责)
七、强化多方参与,打造食药安全共治格局
(二十五)深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质扩面。保持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公益险全续保,不断拓展商业险保障范围,支持保险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前风险评估+事中风险管控+事后风险保障”的风险治理体系。配合进口冷链防疫综合保险、冷链食品无害化处理保险推广,推动冷链食品物防保险保障闭环。(市食药安办、市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完善食药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推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认定和公示,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惩,促进企业规范经营。推广农贸市场信用扣分制度,提升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应用,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推进信用联合惩戒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机制。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生产领域行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引导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加强社会监督员、义工、学校家委会、商业综合体管理方等队伍建设,参与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社会监督。发挥行业协会力量,指导餐饮行业协会、家宴与乡厨协会、医药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探索第三方专业技术力量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协管食品安全工作的新模式,有效助力监管,提升行业规范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深入开展食药安全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食品安全普法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计划。深化媒体合作,支持新闻媒体准确客观报道和开展舆论监督,宣传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典型经验。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省食品安全市第二轮创建评价宣传纳入公益广告范畴,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四个你我”(你点题我检测、我宣传你传递、我执法你参与、你举报我查处)、公众开放日、食品安全“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商超)、发布食品安全“红黑榜”等活动,强化食药安全知识宣教,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力争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达85分以上。大力宣贯《餐饮行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指南》,促进建立褒奖节约、惩戒浪费的饮食消费习惯,推广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健康饮食观念。加强食品药品科普站的建设,支持企业参与科普站建设。结合“安全用药月”“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活动,提高公众对药械化产品和使用安全的认知。(市食药安委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部门、各镇(街道)要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实施,制定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落实清单并有序推进,于2021年12月5日前向市食药安委报告本单位对年度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