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777114Y/2021-140134
市人力社保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劳动、人事、监察
2021-07-23
2021-07-23
面向社会
陆耀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实施产业工人发展战略的建议》收悉,我局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与总工会、教育局、新市民中心等部门进行商议,现将承办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紧密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部署,牢固树立“开放揽才、产业聚智”工作理念,全力以赴引人才、搭平台、优生态、谋发展,为慈溪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底,市本级人才总量达到27.01万人,高层次人才7356人、专业技术人才9.75万人、高技能人才7.4万人,名列“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首位,高技能人才培养数连续三年排名宁波第一。重点开展六方面工作:
一、持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市、镇、村三级联动,定期排摸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岗位累计2万余个,通过宁波市基层劳动保障信息局域网、大屏幕显示屏、触摸屏,并委托省外劳务合作基地宣传发布。每年编印《慈溪市企业用工需求汇编》发送给劳务协作基地和合作院校,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进双向合作纵深发展。二是积极搭建用工对接平台,通过QQ群、微信群、人社公众号、人才网、余缺调剂专场招聘会加大宣传,大力推广“宁波市用工就业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共享员工”,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市平台上注册企业758家,提供岗位10826个。三是招聘服务不停歇。通过技工工人专场、春风行动专场、巾帼技工专场、家电企业专场、新春大型云端招聘会和技能人才云端招聘会,实现线上线下招贤纳才;组织“在慈等你、溪上青云”全国巡回招聘活动,吸引人才来慈就业。目前,举办招聘会79场,参会企业6243家次,累计发布需求岗位7.7万个,累计进场求职人员3.7万人,达成初步意向1.1万人。
二、优化引育方式企业人才扩量提质。一是以企业职工、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为重点,按照“应培尽培”要求,大力推进我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重点培养企业中、高级技术工人,落实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岗位补贴政策。紧贴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大力开展岗前培训、线上培训、项目制培训,并定期组织各类高技能人才研修班。积极推进以师带徒培养工作,建成25家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并给予建设经费补助。二是实施技能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多批次组织规模企业赴江西、广东、苏南等技能人才集聚地和应用型高校、职技院校开展人才招聘和宣讲活动,通过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等形式搭建校企合作关系,引进本地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三、创新模式激发技能人才内在活力。一是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2014年以来,我市把技能人才评价放权给企业,目前已建立公牛集团、横河模具、慈星股份等54家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示范企业,自主评价涵盖制图员、装配工、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21个技术工种,已有7家企业获评省、宁波市级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引领企业。二是大力推进以赛代评工作。每两年举办“技能之星”职业技能大赛,每期挑选8-10个适应当地产业结构的项目开展竞赛,对获奖人员给予最高1万元的奖励及“技能之星”、“技术能手”等荣誉。三是开展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宣传发动符合直接认定办法的高技能人才(高级工)申请直接认定。同时,根据改革要求稳慎推进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2020年新建企业职工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5家。
四、弘扬工匠精神倡导技能报国情怀。一是积极开展“上
林名匠”评选活动,累计产生“上林金匠”10名、“上林银匠”20名、“上林工匠”50名,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5千元的奖励,并安排工会疗休养。二是出台《慈溪市上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贯通高层次专技人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交流融合。今年共选拔一、二层次培养人选188人,按照我市“工业立市、实业兴市”的发展战略,企业人才入选比例占40%左右。三是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在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申请居住证、子女入学等方面,实现高技能人才参照相关层级专技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四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每年举办“上林名匠”技能成果展,在报刊和新媒体宣传技能人才创业创新典型。同时,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等荣誉,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安排一定的高技能人才名额。
五、关心关爱工程新市民享受优质服务。一是以教育培训为主抓手,提升全市流动人口素质。2008年以来,每年会同相关部门组建讲师团,免费提供菜单式培训课程,涵盖慈溪市情、劳动保障、职业指导、子女就学、法律法规等内容。二是以村(社区)和谐促进会为平台,实施关心关爱工程。针对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等特点,鼓励引导一批外来人员加入村级和谐促进会。同时建立新市民议事制度,参与辖区重大事项讨论及社会治理,促进新老市民融合发展,促进地方和谐稳定。目前,全市村(社区)已实现和促会全覆盖。三是通过量化积分政策,让新市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市坚持权利义务对等、保障基本权益、积分梯度服务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流动人口量化积分政策,超5万新市民参与量化积分申评,享受慈溪教育、住房、金融、文化等公共服务。
六、“最懂人才心思”生态系统构建完善。我市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不断优化,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出台人才新政,开通“一体化服务12条”线上线下平台,累计解决人才各类生活服务问题1200余个、推出人才公寓1185套,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能动性。去年建成人力资源生态产业园,已入驻人力资源机构32家。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产业工人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下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委员提出的建议意见,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快高质量产业工人培育。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6千名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
一、创新模式营造氛围,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一是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按照技能人才水平评价由政府认定改为社会化认定的要求,加大对企业的宣传引导,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并建立技能等级认定企业考核评估机制,对考核优秀的给予相应奖励。二是大力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健全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全面推行“以赛代评”“以赛代训”工作,举办慈溪市“技能之星”职业技能大赛、宁波市“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预选赛等,并落实奖励和补贴政策。三是营造技能成才良好氛围。结合“人才科技周·技能成果展”、“世界青年技能日”“谷雨人才日”等载体,加大技能人才宣传力度;搭建高技能人才学习交流平台,探索组建“工匠培育联盟”;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评浙江工匠、宁波工匠等重大奖项,落实高技能人才安居、落户、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在慈幸福指数。
二、运用产业链思维,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上
林工匠”培育行动。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学校建设产业学院。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互认渠道,加快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
三、优化子女入学政策,发挥留人激励效应。政策规定,引进人才子女享受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在入读公办幼儿园、小学、初中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报考或转入我市高中阶段学校等方面,也给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引进人才范围覆盖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或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的人才;经认定的企业实用型人才。
四、推进就业专项行动,健全用工余缺调剂。深化“十省百城干县”劳务协作,拓展线上线下求职招聘信息同步发布渠道,密集组织企业与对口地区、劳务输出大省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深化劳务经纪人机制,吸引更多外来务工人员来慈就业。健全用工余缺调剂机制,实行规上工业企业、重点外贸企业用工缺工清单式管理。加强就业用工服务平台建设,设立“用工余缺调剂专区 ”,引导企业淡旺李交叉用工、岗位互补。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项行动,今年将组织企业参加“在慈等你、溪上青云”全国巡回招聘活动20余场,为产业工人等群体提供更精准有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五、资源整合关口前移,深化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基层劳动纠纷综合治理,全面整合基层劳动关系领域监察、仲裁、调解、信访等职能,借助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仲裁派出庭、企业调解组织、兼职仲裁员形成合力,实现力量下沉、关口前移,统筹做好工资拖欠、社保欠缴等劳动权益保护及纠纷化解工作。
慈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