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差异化、品牌化、市场化为方向,加快培育“12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打造6条以上高质量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形成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支撑、以“个十百千”企业为主体的“3+3+X”新型制造业体系。到2025年末,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5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创建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
做深做精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做大做强智能家电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小家电、白色家电、水家电、电源连接器及开关、智能家居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家电制造基地。做强做精关键基础件产业,重点发展模具、高端轴承、密封件、接插件、气动元器件等,力争建成国内的关键基础件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内饰及车身附件、物联网汽车专用部件等,力争建成长三角地区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三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磁性稀土材料、高端合金材料、高性能功能性纤维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石墨烯等,力争建成国内新材料产业制造基地。全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器械、运动健身器械、生物医药等产业,力争建设长三角区域生命健康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智能制造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纺织制造装备以及航空航天航海军工等装备核心零部件等产业,建成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产业重要基地。
前瞻谋划若干个前沿性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氢能产业为重点,主要发展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零部件、氢能源汽车、加储运氢装备以及换电技术相应产品等,力争建成长三角区域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推进滨海开发区氢能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国电投氢能公司、博氢新能源公司与国内汽车整车企业合作投资氢能汽车,开展氢能应用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应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前沿产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前沿产业的产品及其零部件,努力建设成为数字经济前沿产业的产品制造基地。支持优势企业与人工智能等龙头企业合作,在传统产品上开发数字经济前沿产业的产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数字经济前沿产业延伸拓展。
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行动,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保障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工业投资项目管理机制,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力促工业投资取得质效突破。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以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和服务型制造为核心,努力培育劳动生产率、亩均产出、价值链供应链等方面的新竞争优势,打造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完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支持企业推广应用绿色装备、开发绿色技术和产品。实施专利、品牌、标准培育行动,引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培育申报中国驰名商标,打响慈溪制造品牌。开展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和项目布局管控,建立基础开发、产业准入、项目落地“负面清单”,推进“两小”企业综合整治和制造业集聚集约提升发展,推动工业区块整治提升。
1.智能家电产业链:以公牛、卓力、韩电、月立、先锋等企业为龙头,以人机交互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电机为核心,积极发展控制芯片、智能化模块和核心部件,形成“软件设计—控制软件制造—智能家电”产业链,到2025年产值达1000亿元。 2.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福尔达、长华、一彬电子等企业为龙头,以模具先进成型工艺和设计为核心,积极发展模具钢、标准件等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形成“模具钢、标准件—工艺和设计—模具制造—检验检测—汽车零部件”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配套链,到2025年产值达500亿元。 3.轴承产业链:以慈兴、环驰、万丰、福达等企业为龙头,以汽车轴承、高铁轴承、机器人轴承为核心,积极发展先进轴承材料、轴承污染防治技术,形成“轴承钢材料—轴承污染防治技术—轴承自动化生产技术—高端轴承”产业链,到2025年产值达200亿元。 4.智能装备产业链:以慈星、健信、金凯、江辰等企业为龙头,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高性能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为核心,积极突破变频器、编码器、电主轴、导轨等重点配套件。形成“传动轴、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伺服电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应用配套链,到2025年产值达100亿元。 5.稀土磁性材料产业链:以包钢展昊、合力磁材等为龙头企业,重点开发低重稀土永磁材料、耐腐蚀永磁材料、混合稀土烧结钕铁硼材料等高性能磁性材料,突破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性表面防护技术、高性能软磁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基于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的高功率密度伺服电机、医用磁共振永磁体、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等产品,推动磁性材料在高端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产值达100亿元。 6.医疗器械产业链:以广慈、慈北、新跃等为龙头企业,重点攻克医疗器械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先进智造技术、推广应用,形成材料—处理—智造—应用产业链,到2025年产值达50亿元。 |
第二节 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聚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以城市服务功能为方向,实施服务业倍增战略,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135”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慈溪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到202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左右。
做强商贸服务千亿级产业。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等。围绕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外贸内销竞争新优势,打造成为杭州湾南翼商贸中心。加快提升传统商圈,优化商业布局,推动商贸网点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打造若干个特色化时尚化休闲消费商圈,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商贸特色镇,打造杭州湾地区综合性商贸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深化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城市和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慈溪分区建设,深入推进制造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零售、“宅经济”等商贸新业态。
做优三大百亿级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等,发挥前湾新区南部产城服务核能级优势,加快布局区域性总部基地和信息经济示范基地,培育引进一批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工业设计、创业孵化等产业。跨越发展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加快南部青瓷文化康养旅游功能区、北部海塘风情文化功能区、“三江六岸”(三塘横江、潮塘江城区段和新城河)文创休闲景观绿廊开发建设,拓展文化体验游、乡村民俗游、工业遗存游等业态,打造城乡慢生活休闲旅游圈,建设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强化物流园区、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鲜农产品及食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以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探索物流发展新模式。
培育五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培育壮大法律、会计、工程咨询、企业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提升在商标和著作权转让、营销策划、会议展览、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重点发展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打造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标志性战略平台,建立健全“政企银”对接网络平台,畅通产融对接渠道,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能力。以宁波市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设立为契机,加强保险服务供给,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丰富“三农”保险产品体系。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持续推动越窑青瓷、古玩收藏、草帽编织、书画艺术、文具纸笔制造、传统村落旅游等特色文化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时尚设计、品牌设计、新媒体和体验交互设计等产业,推动特色工艺美术与慈溪文化、商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接轨上海文化资源,引进国内外品牌文化演出,发展休闲文化、影视文化等体验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咨询、健康体检、高端医疗服务等。挖掘鸣鹤中药文化资源,建设鸣鹤医药养生基地。依托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发展医疗康复产业集群,建设医疗与养老、康复护理相结合的健康休闲基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引进国内外体育品牌赛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休闲产业。做优生活服务业,聚焦高品质生活,加快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活服务,着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积极引入各类市场主体,满足居民对生活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专栏3:“135”服务业跨越发展工程 |
“1”,即商贸服务千亿级产业。重点是深化实施“232”外贸双翻番行动,推动慈溪长三角市场群建设,深化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城市和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慈溪分区建设。到2025年,基本成为杭州湾南翼商贸中心,全市商贸服务业营收规模超过1千亿元。 “3”,即科技服务、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三大百亿级服务业。重点是集聚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强化物流园区、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到2025年,科技服务总收入力争100亿元,休闲旅游总收入超过360亿元,现代物流总收入超过100亿元。 “5”,即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生活服务五大特色服务业。重点是在前湾创新城、环创区块集聚新型商务业态,打造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标志性战略平台,开展文创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行动,实施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持续扩大家政、教育培训、养老等生活服务供给。 |
以高效、生态、都市型未来农业为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实施“3995”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打造三大乡村产业高地。对标国际先进和农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应用绿色技术,培育绿色主体,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田园,全域推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打造全国绿色农业发展样板区。提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建设水准,打造“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创业”等多层次、多类型特色园区,打造全国未来农业科创先行区。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全产业链为方向,加快农产品加销、农工贸一体化进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做强传统特色优势农业,招引培植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开展农业特色强镇创建,支持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特色优势农业振兴工程,深入调优调精产业结构,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业。
完善特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属性,提升“米袋子”“菜篮子”保供能力。深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科技兴农行动和优质粮食工程,加强农业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运作水平。推进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和区域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电商、直供配送等农产品新零售模式,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机。持续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示范建设,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整体提升行动,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到2025年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占GDP比重10%以上。
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渗透,打造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推进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推动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控制、生产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构建企业间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实现资源网络共享,推进个性化产品的研发设计、柔性制造和售后服务。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加强专用智能化成套装备和高端机械基础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服务业”新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智能化升级,培育数字消费新热点。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提升电商产业园、电商类众创空间建设水平,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进物流业智能化发展,建设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跟踪追溯、实时调度等于一体的智能物流服务平台,构建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信息体系。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打造数字普惠金融产业链。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产品电商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数字农业发展新模式。
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培育壮大软件运营服务商和平台服务商,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纵深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力发展具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健康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健康检测监测设备等智能电子信息产品。谋划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芯片与整机、应用系统的协同创新。培育平台经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发展众车联、众模联、可信家电等工业互联网共享平台,加快建设智能研发设计、先进制造与工业设计公共服务、生产智能管控、产融结合、数据分析服务等基础平台。积极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垂直电商平台,扶持特色电商平台,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平台。
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壮大互联网企业,建设装备云、家电云、模具云等重点行业云平台,开发定制化云计算服务产品。发展面向定位导航、安全监控、远程医疗、移动支付及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拓展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活、城市综合治理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布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产业,推动与家电产业的融合发展,丰富AR/VR等应用场景及产品供给。谋划增材产业,依托浙创3D产业园,加快研发高分子合成材料、光敏树脂材料、金属打印材料、陶瓷打印材料等增材产业产品,打造新型3D打印产业集群。
坚持产城融合、集聚集约,着力解决慈溪中小微企业分散问题,全面推动土地资源由低效向高效集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新增指标向重点区域、重点平台、重点项目倾斜,着力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打造产城融合高能级产业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打造多层级制造业发展平台。整合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园区),打造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大高能级平台,加快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开发区(园区)发展格局。推动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能级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谋划建设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端装备等产业,打造上市企业集聚区和民营经济转型示范园。做大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模,组建生命健康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园中园”,打造前湾新区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合理规划布局小微企业园区和工业型社区,引导特色小微园区集聚发展。
培育高能级服务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服务业功能区整合集聚,积极推动环杭州湾创新经济区创建省级特色小镇、国家级文创园和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新经济和楼宇经济,打造宁波北翼服务经济集聚区。升级慈溪商品市场园区,提升商贸商务功能,重点建设直播基地等新兴服务业平台。做大做强鸣鹤风景区旅游平台,积极招引落地重大旅游项目。
塑造多功能农业发展平台。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能级,加快正大农业硅谷等重大区块开发,集聚一批农牧装备制造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建设,打造慈溪农创客小镇和大学生未来农业创业园。提升沿四灶浦、沿中横线农业多功能业态,着力打造乡村产业示范带。建设镇级区域性产业集聚平台,支持市场主体开展农业特色园区建设。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