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敢为人先闯出一条新路的“鸭司令”,到临危受命担任西门外村的村书记,再到扎根基层当起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年过七旬的陆永康,用他坚定不移的党性、赤忱为民的初心,带领一方百姓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陆永康的前半生是与鸭为伴的。1948年出生在龙山镇西门外村的陆永康,幼时家境贫困,父亲靠帮人养鸭养活全家。16岁那年,父亲给他买来16只小鹅,从此陆永康走上了成为“鸭司令”的道路。从父亲买来的16只小鹅,到卖掉婚床筹集启动资金购入100余只“老爷鸭”,再到悉心饲养鸭苗令鸭子数量翻了数番,陆永康在养鸭路上开足马力,养鸭数量像涨潮一般向上翻涌,最多的时候达到3000多只,还因此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成了全国闻名的“鸭司令”。出名以后的陆永康并不私藏自己的养鸭技术,他改革养鸭方式提高产蛋率,又成立慈溪市养鸭协会与养殖户们分享养鸭经验。在他的努力下,慈溪养殖业走上了新高度,他也成为了一面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旗帜。
1995年,一个新的重担交到了陆永康的肩头——洗脚上田,回到西门外村担任村书记。当时的西门外村负债几十万元,困难时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从管鸭子到管村庄,陆永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很快,陆永康定下了“稳一产、重二产、兴三产”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资产优化重组,盘活各种存量资产,做好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工作。一方面,通过培育、扩大农产品原材料基地,扩种花卉种植基地和蔬菜基地,西门外村因此成了四处是美景的美丽乡村;另一方面,在村里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既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孵化规模企业,又通过收取租金为村庄稳定增加收入。他还创新学习大城市的模式,先后在凤鸣路和伏龙路建造三产用房进行招标招租,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为日后发展第三产业、形成繁荣的商贸一条街奠定了基础。
一套“组合拳”下来,西门外村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仓廪实而知礼节,陆永康在村里新建了文化礼堂、为民楼、河滩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并鼓励村民组建文体队伍、组织文体活动,以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不仅如此,西门外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们还能收到村里发放的生活补助等福利。
从村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陆永康不负众望地当选为龙山镇乡贤联谊会会长。闲不住的他带领联谊会为在外乡贤在家乡创业牵线搭桥、提供帮助,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着光、发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