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良渚文化的陶器上,笔画超过9画的字,我之所以称它为字,是因为它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的‘封’字,造字结构几乎一样,我解读它也是‘封’字。”8月19日,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馆长闻长庆向记者边展示边讲述。
日前,在良渚古城遗址迎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两周年纪念之际,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发布了良渚文化已应用类“甲骨文字”“十进制”“戈戊(戌)源自良渚”“四灵图腾”等研究成果,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再添实证。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500年,其中心地带处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价它,“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和“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一个杰出范例”。
浙江中立古陶瓷博物馆闻长庆、闻果立多年来从事越窑与秘色瓷的研究、保护与恢复工作,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发现,良渚古陶瓷、石器上刻有较多古文字。
“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刻画的这个看起来像‘丰’,在甲骨文中也有类似造字结构的字,专家破译为‘玉’,那么陶器上的也是‘玉’字。”闻长庆说,他的研究切入点是以甲骨文造字结构为标准,采用比对的方法,将5300年前良渚陶文与3300年前甲骨文进行一笔一画仔细比对,最终发现良渚陶器上刻写类甲骨文造字结构180余个。闻长庆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如田、丰、目、日、井、人、工、爻、卜等造字结构距今一成不变,与汉字一样;第二类如封、王、谷、戈、戊、文、聿、牛等,高度相似于甲骨文,第三类近似甲骨文造字结构,笔划已超过九画,比字母造字结构的三画,难度更大。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闻长庆、闻果立还发现,5300年前良渚人已经使用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十二、十五、七十、百、千、一月、十月”等文字,这些文字的使用表明了良渚人已应用十进制,并且他推测商周吴越苏州码子就是继承了良渚人的十进制。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中的吴戈,在闻长庆看来,可以追溯到良渚。良渚人在石质刀具上刻写了“戈”字,而在殷商文化时,同样外形的器物也称为“戈”。甲骨文中,“戊”当指越,也有认为是指越人所制造的兵器,通“钺”。闻长庆认为,良渚文化中,也出现了器物上刻有“戊”,这也极有可能是“戊(戌)”字的起源,在后世又被干支纪年借用。
此外,闻长庆、闻果立新发现良渚文化陶器与玉器上刻有图腾,经辨识分别为虎、龟、鸟、龙,即四灵图腾,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一致。四灵即四象,后世衍生出《天文学》《道教》《医学》《易学》等学科,是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经典文化之一。
闻长庆表示,他们发布的这些研究成果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重视,让文博考古系统的有识之士共同来对良渚陶文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认识、传播我们祖先的智慧,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