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21-143750
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其他文件
县级政策
科技、教育/教育
2021-09-14
2021-09-11
面向社会
慈教〔2021〕65号
有效
各镇(街道)教办,市属学校(幼儿园),局直单位,局直管民办学校(幼儿园),浒山、白沙路、古塘街道社区学院: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 “五项管理”文件要求和我省已有的规定、做法,结合宁波市《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的通知》(甬教办基【2021】10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措施
(一)加强作业管理。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各学校要切实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制订和完善作业管理细则,并在校内公示。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每学期初要对学生作业作出规划,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各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教师对布置的学生作业须精选、先做、分层、全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教师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指导小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研部门在组织学科教研过程中,要把“作业改进”作为重要的主题来研究,开展各学科的命题比赛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命题能力。各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提高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校外培训机构严禁给中小学生留课外作业,严禁出现课堂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睡眠管理。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学校要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严格执行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 8:20,中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00的规定,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统一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当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各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学生作息时间表,合理确定学生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 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 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学校对睡眠不足学生开展跟踪监测,重点对象及时实施预警和干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得和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应当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每堂课授课时间不超过 45 分钟,结束时间不得晚于 20:30。线上培训应当根据学生年龄、年级合理设置课程培训时长,每节课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 21:00。
(三)加强手机管理。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在促进移动学习的同时,也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各学校要立即研究制定加强学生手机管理的工作制度,明确班级和班主任的管理职责。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学校应明确手机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并提供必要保管装置。严禁将手机带入课堂。各学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手机管理的监测平台。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校期间与家长沟通的需求,以适当方式提供家长和学生联系的便捷途径。各学校须严格执行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的规定。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对沉溺手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情况的学生,加强重点关注,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帮助家长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予以引导,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手机管理的实施。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四)加强读物管理。课外读物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事关学校育人方式的革新。各学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建立读物采购和审查责任机制,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的原则,由专人按照推荐标准和学校实际进行读物的审读和评议,把好新增读物入口关。进校园的课外读物原则上每学年推荐一次,推荐结果需公示并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各学校对发现的非法图书、不适宜图书、外观差或无保存价值的图书等问题读物及时予以有效处置。定期开展读物剔旧更新工作,逐步减少教科书同步练习、寒暑假作业、习题集、试卷、考试辅导等图书资料,增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能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学习需求和阅读兴趣的读物,确保中小学图书馆每年生均新增(更新)读物不少于一本。对于校园书店、社会捐赠等其他渠道进校园的课外读物,要因地制宜制定审核办法。要利用家长会、家委会会议形式,定期研讨学生课外读物使用情况,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及时发现处置问题读物。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严防问题读物进入校园。要倡导优化校园阅读环境,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加强体质管理。各学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体育课程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 4 课时,三至六年级、初中学校每周开设 3 课时体育课,高中段学校每周开设 2 课时体育课。学校每学年要举办综合性运动会,运动会项目要覆盖教学内容,参与学生数要达到 60%以上。要对每位学生进行专项运动技能评估,评估结果列入体育课成绩,让每位学生真正掌握 1-2 项运动技能。要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每学期初要制订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实施方案,活动安排必须列入学校课表,并在学校网站或学校公告栏进行公开,设立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 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学校体育老师要对体育家庭作业进行安全指导,科学安排体育适当强度练习。各校要细化体质健康管理规定,积极推广中小学校选聘“健康副校长”。要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确保各项措施责任到人、实施到位。扎实做好学生近视防控工作,要贯彻落实《宁波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暨脊柱侧弯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方案》等精神。大力实施硬件配置计划、资源整合计划、特色支撑计划和科普宣传计划,严格落实市级灯光增亮工程、课桌椅优化工程、医校共建近视防控圈、专家定期会诊行动、近视防控特色学校创建、卫生健康副校长特聘计划、学生“明眸亮睛”形象大使评选等十二项行动。全体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 1 次眼保健操。着力实现全市学生总体近视率每年下将 1 个百分点以上工作要求,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二、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五项管理”的重要意义,“五项管理”是以小见方向、以小见责任、以小见情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从不同方面体现着、贯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做好“五项 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系统的重大责任,也是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要把“五项管理”作为党史学习中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落实责任。各学校要准确把握“五项管理”核心要义。要明确管理目标,要抓住工作重点和难点,坚持效果导向,真正做到从小切口抓出大成效。要明确职责分工,落实任务措施,理清责任链条,明确责任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要注意工作方法,要结合各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校要确保“五项管理”在本学期全部落地,形成落实“五项管理”的浓厚氛围,年底要取得明显成效。
(三)强化督导。各镇(街道)教办、城区教育辅导中心要将“五项管理”纳入 2021 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要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开展“五项管理”专项督导活动,落实责任督学 1 个月到校督导 1 次。各校要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及时改进相关工作,确保要求落实到位,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宣传。各学校要积极开展学生手机、睡眠、 读物、作业、体质管理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做好“五项管理”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凝聚合力促进学校管理,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慈溪市教育局
抄送:宁波市教育局,慈溪市委办、人大办、市府办、政协办、宣传部,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孙黎明、周培剑、江再国、楼雪聪、顾昕、王益女同志。
慈溪市教育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