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21-144492
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科技、教育/教育
2021-09-26
2021-09-26
面向社会
虞雪群委员:
您的提案《关于大力开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建议》答复意见如下:
发展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学习愿望和受教育权益的需要,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慈溪市老龄委、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于2010年提出了《关于开展“华龄乐学工程”的实施意见》,成立慈溪市“华龄乐学工程”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老年教育工作。各地老龄办、社区教育学院(中心)以《意见》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十三五”期间,我市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管理机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加强标准化社区老年大学建设,探索多元化老年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老年大学的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老年教育质量。
一、推进贯彻“十三五”规划的政策措施和工作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管理机制。
“十三五”期间,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加强老年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74号)《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和《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市“华龄乐学工程”,全面推进我市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慈溪市老龄委、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十三五时期“华龄乐学工程”的实施意见》(慈老龄委〔2016〕2号)《关于组织开展慈溪市“基层老年教育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慈老龄委〔2016〕4号)等文件,建立“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老年教育管理格局,市老龄委、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依法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和《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中有关老年教育发展要求,将老年教育列入教育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把老年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形成了“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员出一点”的老年教育经费多元投入机制,保障老年教育正常开展。据了解,市老年大学年办学经费为70万元,市教育局举办的老年大学办学经费主要从社区教育经费和办公经费开支,市老龄委主要从基金会寻求赞助,各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有设立老年教育专项经费的,也有从社区教育经费开支的。村、社区级老年学校的办学经费相对较少,2009年至2011年,市卫生健康局启动了新一轮经济相对薄弱村老年教育活动场地建设帮扶计划,2009年至2010年共投入60万元,相继对41个村进行了升级改造补助,2011年对60个经济薄弱村赠送了液晶大屏幕彩电,并对基层老年教育示范点创建验收合格的给予每个4000-5000元的奖励,2016年至2019年,全市共创建镇(街道)示范点10家、村(社区)示范点100家。另外,市卫生健康局每年安排20万资金用于基层老年教育工作,其中10万用于补助部分基层老年电大教育示范点。
(二)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完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市着力整合各类教育资源,逐年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每年在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参加学习的老年人达到本地老年人口的16%以上。新建市级社区老年大学2所,在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学院)挂牌成立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19所,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作用,积极开办基层老年学校(或老年电大教育点),目前有老年电视大学教育点293个,已建老年学校(老年电大)的行政村达234个,其中154个达到示范点标准。另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或捐资助建各类老年学校,继续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周一到周五的白天空暇,积极参与老年特色教育。至2018年底,我市已形成以市老龄健康服务中心、市老年大学、市锦堂老年大学、市社区老年大学为龙头,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为骨干,村(社区)老年学校、老年电大教育点为依托,各类老年特色教育培训为补充,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坚持老年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目标基本实现。
(三)坚持目标导向,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市教育局自2016年起,将老年教育列入对镇(街道)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和镇(街道)成人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并逐年提高老年教育考核要求,积极引导各级政府提高认识,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发展。2016年至2017年的考核要求是“加强老年教育,在成校基地增挂某镇(街道)老年大学,并有序开展工作”;2018年考核要求是“加强老年教育,在成校基地增挂某镇(街道)老年大学,开设3个以上老年教育实体班(教学班),并有序开展工作”;2019年考核要求是“镇(街道)成人学校挂牌组建社区老年大学,实体班规模不少于3班,推动老年人参与线上线下学习,区域内老年人注册第三年龄学堂,并有序开展工作”;2020年考核要求是“依托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开展老年教育,实体班规模不少于3班,推动老年人参与线上线下学习,区域内老年人注册省第三年龄学堂,新增老年教育学位不少于当地常住人口的1%,并有序开展工作”。目前,全市19所镇(街道)成人学校全部挂牌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其中10所已创建成为宁波市标准化乡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占全市50%以上。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大学2020年累计新增在读老年学位数19194个,学习成果全部存入省学分银行。每年经常性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的老年人口4.8万以上,达到本地老年人口的16%以上。
(四)提升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老年大学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办学方针,通过评比表彰基层示范点、举办老年教育师资培训班、开展老年教育实验项目和课题研究等形式,提炼办学经验,培育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巩固办学成效,逐步提高各级老年大学教育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市老年大学、市锦堂老年大学、市社区老年大学的办学水平,发挥对本地区老年教育的示范、指导、辐射、引领和服务作用。
建立适合基层的老年教育师资队伍,成立市、镇(街道)两级老年教育讲师团,聘请各领域、各层次的专家、教师,送教进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村(社区)老年学校,为老年人开设时事政治、健康养生、地方文化、老年心理等课程,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增强老年教育吸引力。慈溪市老年教育讲师团至今已为基层老年学校累计送课2700余堂,直接受惠人次超过18万,提高了广大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2019年起,在市教育局推动下,各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积极开展宁波市标准化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创建工程,改善教学设施,在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老年教育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文化、交友、交流、比赛、展示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把老年教育融于老年社会活动之中,在活动中重视老年人政治思想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活动提升老年人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动员广大低龄健康老年学员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参与政策宣传、五水共治、环境整治、矛盾调解、银龄互助、乡土文化、关心下一代等社会公益活动。
加强村级老年电大的办学指导,提升教育水平。由市老龄委牵头,市卫生健康局与市退休教师协会联合,物色了36位热心公益的老教师担任镇级辅导员,帮助相对落后的村办起老年电大,规范各类制度,逐步规范教学秩序。村级老年电视大学教育点以“学乐共融”为目标,积极推进老年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每次课程都实行班长签到点名;推行学习积分卡管理手段,定期开展优秀学员表彰,提高老年人学习和基层办学积极性;实施第二课堂,组织学员外出实地考察、创作、学习交流、文娱活动等;积极开展为老服务活动,通过争创省、市老年电大规范化教学示范点,以典型引路,推广先进,使老年电大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二、慈溪市老年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慈溪市自1987年开始创办市老年大学以来,坚持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以“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办学方针,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老年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构建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我市现有市级老年大学5所:市老年大学、市社区老年大学、锦堂老年大学、金池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分别由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和市老龄委负责管理。通过三级联创,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市老年大学现有30个专业、60个教学班、2700余名注册学员,锦堂老年大学和市社区老年大学共有12个专业、14个教学班、400余名注册学员,金池老年大学现有4个专业、31个教学班、1100余名注册学员,各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现有108个专业、8300余名注册学员。19个镇(街道)依托各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挂牌设立了镇级社区老年大学。村(社区)以老年电大教育班或老年学校的形式定期开展活动,234个行政村(社区)办起了老年学校或老年电大教育点,占全市行政村(社区)总数的60.5%,春秋两期每期学员稳定在近1.5万人,每期采购教材1.1万余套,每年教材采购投入40余万元。全市经常性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的老年人口达4.8万,老年教育事业已初具规模。
(二)建设标准化社区老年大学,办学形式日益规范。
各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努力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目的,以完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为重点,以整合资源、扩大老年教育优质供给为中心,以激发活力、创新老年教育教学模式为突破,按照宁波市标准化乡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建设标准进行社区老年大学基础建设,从整章立制、规范服务入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应时应需开发老年大学培训课程,为老年学员提供精细化服务,不断提升老年教育办学基础能力。目前,我市已有龙山、掌起、观海卫、周巷、古塘、坎墩、横河、庵东、附海、崇寿10所镇级社区老年大学创建成为宁波市标准化乡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
(三)探索多元化老年教学模式,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各级老年学校不断拓展学习活动空间,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提升老年教育办学质量。培训内容以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才艺特长为主,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基本采用综合课程+专业课程,村(社区)老年学校采用综合课程+老年电大课程,形成了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条件的镇(街道)积极探索老年学校+学习社团+家庭学习点(兴趣小组)的学习模式以及“互联网+老年教育”的教学模式,把老年教育办到家门口、指尖上,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多元的教育服务。
2020年,市民政局、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推动老年教育进镇(街道)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实施方案》(慈民养〔2020〕40号),以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优势,加大老年教育资源整合,扩大优质老年教育供给,根据供需实际,确定服务中心教学点的招生规模和课程安排。坚持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开设老年人喜闻乐见、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本地民俗文化、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色课程,增强服务中心教学点对居家老年人的吸收力,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养教有机结合,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截至2020年底,所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有教学和健身设备,60%镇(街道)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
市老年大学和宗汉、观海卫、周巷、掌起等社区老年大学相继成立了老年艺术团或演出队,活跃在社区、乡村,成为城乡文体活动主力军;新浦、附海、桥头等社区老年大学开设了葡萄种植、盆景花艺等农技课程,老年学员学用结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市社区老年大学积极开发“99学吧”市民学分银行老年教育课程,编印《现代老年人养生保健指南》等老年教育系列读本,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疫情期间,市社区老年大学和观海卫社区老年大学为200余名老年学员开设网上老年学堂;白沙路、古塘等社区老年大学编写《老年人学电脑》,开设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课程;周巷社区老年大学积极探索养教结合老年康乐课堂;坎墩社区老年大学开设老年人心理健康课程等。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办学效应凸显,不少学员的书画、摄影、诗词、盆景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成为专业协会会员,老年学员通过学习服务于社会,成为健身强体教练员、时政政策宣传员、课外教学辅导员、卫生健康监督员、信访矛盾调解员等,积极成为我市文明建设、关心教育下一代、城市交通维护、环境美化、河道保洁监督、高龄老人关爱等热心志愿者。
(四)推进老年人智能技术培训,教育供给惠及大众。
“十三五”收官之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国办发〔2020〕45号),为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消除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享受智慧生活,市教育局于2021年3月17日印发《慈溪市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实施方案》(慈教职成〔2021〕3号),依托教育系统资源,以慈溪市社区学院(市社区老年大学)、各镇(街道)成人学校(镇级社区老年大学)为骨干力量,联合市科协、移动公司、民生银行、在慈高校、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各类老年办学机构及社会各界力量,有效推进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
我市19所镇(街道)社区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智能技术的具体需求与困难障碍,结合摸底调研结果分类分层开展培训教育服务。组建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专业师资团队,按照5学时及以上的教学计划,计划在全市各村老年学校、农村文化礼堂及有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照中心)开设课程,内容包括微信聊天、手机摄影、生活缴费、购物支付、交通出行、挂号就医、防骗知识等。组织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就近就地培训,可实现受众3.2万余人。
组织招募熟悉智能技术应用的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志愿者,根据老年人需求情况,主动入户、入社区、入养老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送教上门”。2021年2月3日,市教育局启动终身教育“双百千万”防疫科普行动,全市各成人学校组建了由职成教教师和社区志愿者们组成的管理员团队、创作团队、宣传引导员团队,积极做好防疫科普宣传和服务工作。成校还向大中小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学生志愿者们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 童心抗疫情”防疫科普主题教育活动,让年轻一代参与其中,向青少年宣传了志愿服务精神,调动了青少年儿童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2月5日至3月6日期间,全市共有575名教师、3727名志愿者参与到本次宣传引导工作中,线上推送防疫知识与智能技术应用课程、防疫宣传语和助学导语20.9万余条;线下宣传送教活动3.9万次;覆盖人群超过1886.9万人次。
围绕老年人面临的高频事项和应用场景,开发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华龄智学微课堂”系列视频课程,加大慈溪市市民终身学习网(99学吧)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采用“大字号、大图标、语音输入”等适老化、便利化设计,为老年人在线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和便捷性服务。开发建设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方言类版本和简易使用手册,做到贴近生活、图文并茂、简单易学。到2022年底,将汇编推出2本以上纸媒教材(讲义、读本),建成20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形成4个“智慧助老”教育培训品牌项目。
三、“十四五”期间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展举措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反映社会和谐度和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高质量发展老年教育对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有着现实需求,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一)强化支撑,完善老年教育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和《宁波市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快制订适合我市实际的老年教育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用制度创新推动我市老年教育事业发展。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由老干部、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老年教育联络组,统筹全市老年教育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通过部门合作、体系融合、资源整合,加快形成“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老年教育管理格局。
三是加强财政支撑。把发展老年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增长挂钩的老年教育投入和调节机制。提高我市社区教育的专项拨款,并把老年教育经费单列,用于保障老年教育的开展。
四是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老年教育纳入成人教育来进行管理,各有关部门配合,在各镇(街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整的管理指挥体系,通过专项考核,加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我市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市教育局参照浙江省现代化社区学校建设要求,继续加大对老年教育的考核力度,2021年考核要求为各镇(街道)成人学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推动老年人参与线上线下学习:面向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参与人数占辖区内75周岁以下常住老年人口的50%以上;积极创建标准化社区老年大学(当年度老年教育专项经费、老年教育功能室、老年教育特色班、老年学员数达到要求);做好村级老年教学点指导工作,教师定期指导(上课)不少于在校教师的50%;完成当年度省、市老年教育各项培训任务,区域内老年人注册省第三年龄学堂人数达常住老年人口的15%及以上,积极开展终身教育“双百千万”防疫科普行动,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培训人数达户籍老年人口的10%及以上,老年教育学习成果全部存入省、市学分银行。
(二)以人为本,抓好老年教育各类队伍建设。
一是教学管理专职化。老年教育关键是管理者的责任心,要落实各级专职老年教育管理人员,实现组织管理的专职化。加大对老年教育举办单位及管理者的考核力度,促进管理上水平。
二是师资队伍专业化。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管理,增强流动性,吸纳更多有专长、有爱心的教师加入到老年教育队伍里来。聘请当地文教、科研、卫生、农业等系统的专家学者,组成覆盖面广、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老年教育讲师团,成立专兼职教师师资库,实现全市的统一调配,提高优质师资的覆盖面,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三是培育学习共同体。遵循老年人学习规律,培育各级各类老年人学习共同体,形成有影响力的学习型团队和团队负责人。通过专项创建,大力宣传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典型事迹和优秀经验,推动老年人自主学习。扶持和壮大老年社团力量,促进老年教育向品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三)多措并举,提高老年教育供给水平。
一是加强需求调研。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设置种类多、知识新、实用性强的教育项目,根据老年教育特点,内容上要有层次性,时间上要有适度灵活性。大力开发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老年游学、艺术养老、智能生活等新项目,推动老年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是坚持开放办学。探索新形势下教医养结合、教育文化旅游结合的办学新模式,通过与大学共建、第三方机构承办、招募公益志愿者等形式,形成优质高效办学体系。在成功探索的基础上,选择专业环境好、师资力量强的民办教育机构,举办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热门专业,使老年教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民办教育机构服务老年人的政策框架方案,并逐步向镇(街道)的基层老年教育拓展。
三是扶持特色品牌。培植扶持一批有特色有生命力的老年教育品牌,促进老年教育的品牌化发展。如周巷镇的“以养哺学式”老年教育康乐课堂、古塘街道的“互联网+养教”智慧孝老服务、坎墩街道的“以文育礼、以文传礼”老年教育进文化礼堂、浒山街道的老年体育舞蹈社团、观海卫镇的太极拳团队等,扩大优质老年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和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市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大学作为市级指导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要切实承担起对镇村两级的业务指导和师资的专业化培训,促进老年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要加快推进各镇(街道)标准化社区老年大学建设,提高村级老年大学的覆盖率。
(四)注重实效,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课程建设。重视专业的品牌化发展,协同建设一批重点品牌课程,因地制宜开发老年人喜闻乐见、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本地民俗文化、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色课程,争取实现课程建设“一教学点一品牌”、“一教学点一特色”,形成老年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库。同时要积极利用广播、电台、党员远程教育网等开展远程教育,以补充解决师资和教材缺乏问题。
二是提升信息化素养。大力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及普及工作,提高老年人适应数字时代的能力。探索发展“互联网+老年教育”的学习模式,加快网上学习平台建设,开发APP移动终端功能,推广“第三年龄学堂”线上培训,提高学习的便捷性、灵活性,推进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
三是开展实效研究。依托市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大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研究当前全国老年教育新动向,综合分析我市老年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向,结合上级要求老年教育进社区、进文化礼堂、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任务,研究如何推进工作,如何提升实效。
四是实现重心下移。立足村、社区,使老年人就近入学,满足更多老年人进入老年学校学习的愿望。坚持以发展农村(社区)老年教育为重点,积极扩大老年教育的普及面,大力挖掘基层发展潜力,以镇、街道为依托,向村、社区延伸,积极探索以函授和面授相结合的老年教育路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老年教育网络建设。鼓励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多种形式参与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办到家门口、指尖上,为老年人就近、就便、多样化学习提供服务。
慈溪市教育局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局。
联 系 人:田自美
联系电话:6391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