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002976410C/2022-00536

发布机构:

教育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政策层级:

县级政策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发布日期:

2022-01-12

成文日期:

2022-01-11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文件编号:

慈教人〔2022〕2号

有效性:

有效

关于深化“双减”工作 加强教师关心关爱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2-01-12 10:08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各镇(街道)教办、城区教育辅导中心,各义务段学校,局直属单位,有关民办学校:

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深化“双减”工作加强教师关心关爱的指导意见》(甬教人〔2021〕29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深化我市“双减”工作,加强教师关心关爱,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双减”工作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课后服务教师待遇保障和教师工作生活中的人文关怀、组织关爱,妥善解决广大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后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提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二、主要措施

1.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各地各校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进一步激发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感召教师增强大局观念和全局观念,理解自身责任,自觉把个人发展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与信念,有效克服职业倦怠。让教师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工作的幸福,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各地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探索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支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申请选择调休,保障教师必要的休息时间,尤其要关心家庭照顾任务较重、上班距离较远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当天没有安排课后服务工作的,可以适当提早离校,当天有课后服务任务的,在不影响当天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早上可以适当推迟到校。学校要科学规划,安排好课程教学和日常工作,帮助教师灵活调配工作休息时间。各地各校可探索课后服务时间“储蓄制”,将课后服务时间折算成时间积分,用于本学期内兑换假期。

3.合理均衡配置师资。各校要综合考虑教师岗位职责、学科专业和实际工作量等因素,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课后服务师资,避免课后服务工作量过于集中到班主任等部分岗位或部分学科教师。学校可探索建立AB岗制度,方便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应急调整、交替轮岗,方便教师应急调整的同时保证晚托人员不断档,时间不留白。要完善班主任选配工作,可配备副班主任,合理界定正副班主任职责分工及相关待遇,统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因弹性上下班产生班主任缺席班级管理问题。

4.整合校外多方资源。鼓励各地各校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资源,加强课后服务工作,减轻校内教师过重工作负担。各地各校可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设置需要,聘请专业院校教师、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普工作者、“五老”人员、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讲师团成员、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可探索引入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承担部分课后服务,扩充课后服务师资队伍。

5.落实课后服务补助。各地各校要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师资薪酬补助等文件(通知)精神,抓实举措,制定各地各校课后服务教师薪酬补助具体标准,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学校要按规定制定课后服务补助的具体分配办法,根据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课程情况和实际工作量,及时按标准发放补助,确保教师劳有所得,努力提升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聘请校外人员提供课后托管服务的,课后托管服务补助可按劳务费管理。

6.加强后勤服务保障。各地各校要加强教师关心关爱,统筹考虑教师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为参与课后服务教师提供晚餐服务、解决子女托管、保障教师休息等,为教师排忧解难,做好教师教学生活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7.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各地要积极落实我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中小学教师抽调借用和培训事宜,统筹规范各类统计、调研和信息采集,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各校要全面梳理教师常规工作,精简教师事务性工作,优化工作任务安排,保障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教师培训要坚持需求导向,做好规划,优化混合式培训组织方式,缓解工学矛盾。切实重视校本研修,突出问题导向与自主性灵活性。引领教师专注教育教学,借力研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8.保障教师身心健康。各地各校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健康体检工作的通知》(慈人社发〔2021〕27号)精神,落实教师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制度,逐步提高体检标准。关心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压力下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舒缓教师心理压力。各校要积极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组织开展教师沙龙等,努力提高教师心理调适能力。建立健全教职工疗休养制度,组织教师开展一年一次的疗休养活动。

9.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各地各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加强完善师德考核,加强有偿家教行为整治,从严从快处理教师有偿家教行为。要把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推进“作业管理”、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奖励表彰的重要参考。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关注课堂,关注学生。通过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为教师搭建公平良性的教育教学竞争平台,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及工作内动力。

10.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各地各校要依托工会组织,加强资源对接,拓展服务渠道。做好各项教师保险保障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惠师服务等活动,组织开展困难教师走访慰问,加强组织关心关爱,积极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提供暖心服务。

三、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精准施策,把深化“双减”工作关心关爱教师列入重要议程。要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关心关爱教师工作有序开展,争取多方支持,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抓实工作举措。各地各校要立足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和统筹协调,科学评估校情,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上下班等具体实施方案,方案不搞“一刀切”,可“一校一案”,各校应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健全反馈机制。各地各校要畅通教师意见反馈渠道,结合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参与课后服务教师意见建议,及时妥善处置教师实际问题,确保关心关爱教师措施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好教师合法权益。

慈溪市教育局

2022年1月11日

慈溪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2年1月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