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城区内涝防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近日,《慈溪市城区内涝防治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明确将提升主城区内涝防治重现期至3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201毫米)。到2025年,基本形成“源头减排、两网协同、系统治理、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强降雨频发,城市规划有待完善,综合防治刻不容缓
近年来,“大雨必涝”成为一些城市的通病。“城市看海”“街上游泳”“汽车变船”的景象在汛期时常冲上热搜,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拷问了城市的治理能力。
“城市规模的扩大、填坑塘造地使得一些城市弹性减弱,暴雨迅速汇集于有限的城市河湖空间,使得水位迅速抬升,水位顶托造成城市排水不畅而内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地上、轻地下”,导致一些城市对管网建设标准不够高,地面硬化多。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立交桥的兴建,中心城区的汇水区变大,地表径流加大,汇水量突增,加上排水系统标准不够,会造成短时间积水难以排出,城市内涝综合防治已经刻不容缓。
因城施策、系统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暴雨让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变得脆弱而无奈,越来越多的人把视线投向城市的地下管网,补齐城市排涝设施短板至关重要。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造管网要以城市内涝点整治为突破口,以排水片区为单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等,完成管网达标改造和功能修复,提升管网排放能力;加大对排水能力不足的雨水箅、排放口、截流井等附属设施改造力度,确保收水、排水顺畅。远期跟随城市建设,预计新建管网约500公里,总投资约14亿元。
目前,我市城区整个内涝防治体系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要按照城市生态和行泄调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更新过程中,尽可能留白增绿,加强城市河、湖、沟、塘、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维护城市基本蓄排平衡,加强与城市防涝设施的衔接和协调,优化城市水系格局,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排水,不仅要考虑“排”,也要考虑“吸”。《规划》明确要求,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严格落实雨水管控要求,在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湖水系等建设、改造项目中,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因地制宜使用透水性铺装,增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等软性透水地面,建设绿色屋顶、旱溪、干湿塘等,提升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到2025年底,城市建成区50%以上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另外,我市还将加快智慧水管家平台建设应用,整合气象、水利、公安排水防涝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城市雨情监测预警、河湖水情监测、城市易涝积水区域视频监测调度、泵站水闸运行监测管控功能,强化城市排水数据的积累、分析和应用。
提升管控水平,让城市不再“看海”
治理城市内涝要有硬件升级,也要强化日常维护和应急管理。《规划》要求,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巡查、维护、隐患排查制度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加强调蓄空间维护和城市河道清疏,增加施工工地周边、低洼易涝区段、易淤积管段的清掏频次;汛前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清疏养护排水设施。加强安全事故防范,对车库、地下室、下穿通道、地铁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加强跨市河流水情信息共享,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提升调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