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2-02-15 14:32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2021年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奋发实干、勇毅前行,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平稳、可持续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六,连续六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县市。

表1 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21年

增速(%)

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

106.50

0.3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2379.17

8.4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87.68

9.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225.27

12.3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357.88

11.7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14.6

商品房销售面积

万平方米

352.84

-2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00.76

9.0

自营进出口总额

亿元

1158.67

17.9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50723

98.0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亿元

3573.51

9.9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亿元

3058.11

18.6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3951

7.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1145

6.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4862

9.6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189.08

17.2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144.68

17.0


一、综合

地区生产总值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9.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6.6%。其中市级实现GDP1616.03亿元,增长9.2%,两年平均增长6.5%。全市GDP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9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55.33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2.89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为2.5:61.2:36.3。

财政收支 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市级财政总收入216.50亿元,增长15.3%。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27亿元,增长12.3%,其中市级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09亿元,增长13.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51亿元,增长13.4%,其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9.56亿元,增长11.9%。

就业创业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34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556人,困难人员再就业240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55万元,新增创业实体2.61万家,创业带动就业7.8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1%,总体保持在低位运行,但较上年有所提高。

二、农业、农村和气象

农业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增长4.2%、9.9%、2.7%和4.2%。油菜籽播种面积0.43万公顷,增长0.9%;蔬菜3.32万公顷,增长2.4%;果用瓜0.70万公顷,下降7.1%。水产品总产量4.45万吨,增长3.0%,其中海水产品2.04万吨,增长14.8%;淡水产品2.41万吨,下降5.2%。持续深化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区多园”和坎墩大学生创业园提升工程,入围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险整县推进试点县名单,创建成省“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和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新农村建设 继续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已建成慈溪市精品(示范)村26个,美丽宜居村110个,梳理式改造村项目7个,中横线精品线和两条镇级风景线。培育实施慈溪市乡村振兴典范村12个,宜居村20个,特色村5个。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0个,达标村229个(其中精品村77个),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镇6个,小集镇式中心村1个,梳理式改造村74个。推进数字乡村平台建设,以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监管数字化为重点,推进国家、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创建工作。大力推进“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健全“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已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88个。

气象 全年全市总日照1832.9小时,总降水量2067.8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8.3℃。全年降水总天数155天,最长连续降水天数12天(5月13日-5月24日),最长连续降雨量为48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130.9毫米(7月25日夜里-7月26日受台风“烟花”影响)。年极端最高气温37.8℃(7月1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6.2℃(1月8日)。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57.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市级实现工业增加值869.62亿元,增长13.6%。

全市17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82.72亿元,增长24.0%;实现增加值1006.9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9.4%。市级14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48.25亿元,增长24.6%;实现增加值494.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9%,两年平均增长11.6%。从销售情况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290.50亿元,增长24.0%,其中出口交货值789.43亿元,增长20.1%;市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182.66亿元,增长24.5%,其中出口交货值651.87亿元,增长20.3%。从效益情况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91.88亿元,增长22.9%,其中利润总额375.82亿元,增长30.3%;市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67.55亿元,增长18.5%;其中利润总额118.69亿元,增长22.9%。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生产塑料制品22.18万吨,比上年增长33.2%;滚动轴承33.51亿套,增长30.1%;金属密封件3091.4万件,下降12.7%;金属紧固件3.69万吨,增长10.8%;家用电风扇1467.84万台,增长36.9%;家用电热烘烤器具5111.85万台,增长9.2%;家用电热取暖器具1064.04万台,增长37.8%。

产业结构提升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8.1%,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产销率97.9%,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7.08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1.5%。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3.5%、15.4%和27.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30.3%;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和6.0%。

建筑业 全年全市230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93.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完成省内建筑业产值183.36亿元,增长33.6%;全市完成竣工产值92.40亿元,增长20.0%。房屋施工面积2211.65万平方米,增长21.7%。全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5.7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6%,其中民间投资(占比72.4%)增长19.6%。全年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其中民间投资(占比81.5%)增长14.2%。分领域来看,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比12.9%)下降17.9%,工业投资(占比26.0%)、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53.3%)分别增长14.1%和22.8%;市级基础设施投资(占比10.3%)下降23.4%,工业投资(占比25.7%)、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57.8%)分别增长13.8%和15.6%。全年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352.8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7.2%;其中市级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225.37万平方米,下降13.6%。

城市建设 全面加强道路骨架建设,延伸城市框架,中横线快速路启动建设,中部三塘横江拓疏工程(陆中湾至水云浦)全线完工。全年新增公共车位1311个。城中村及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深入,全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总投资5915万元,对17个小区进行全面改造,改造面积4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万平方米。全年新增海绵城市建设4.79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14.0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以公园绿地为重点,新建、改造绿地面积约43.26公顷,比上年增加15.2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8%和41.5%,公园绿地面积748.06公顷。

五、贸易和电子商务

贸易业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76亿元,增长9.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7.08亿元,增长11.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5.1%,饮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分别增长4.3%、26.7%、4.2%、28.6%和5.2%,烟酒类、日用品类分别下降11.2%和11.0%。

全市限上批发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1.6%,限上零售业零售额增长7.0%,住宿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5.8%,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5%。年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法人单位达602家,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76.80亿元,比上年增长39.7%。

电子商务 全年全市实现网络销售额894.89亿元,位列宁波市首位、浙江省第9位。全年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总额14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 全年全市完成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1158.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出口1026.70亿元,增长18.7%,进口131.97亿元,增长12.6%。市级完成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904.43亿元,增长16.4%;其中出口852.49亿元,增长17.7%,进口51.95亿元,减少1.7%。

利用外资 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4%;其中市级合同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增长31.7%。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07亿美元,增长98.0 %;其中市级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增长165.0%。全年市级引进宁波市外资金136.73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引进宁波市外制造业内资47.82亿元,占比为35.0%;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06.15亿元,增长5.8%。

对外合作 全年市级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1家,完成协议投资额3208.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6.6%,实现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7520万美元,增长22.7%。

服务外包 全年市级承接服务外包执行金额6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其中承接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48.33亿元,增长20.3%。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 全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124.2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2.4%;公路货运量1660万吨,增长9.4%。公路完善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05辆,新改建公交候车亭86只;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17条,开通定制公交3条。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54.51万辆,增长7.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6.33万辆,增长7.9%。

邮电 全年全市快递业务量2.93亿件,比上年增长9.7%;快递业务收入19.12亿元,增长9.7%;电信业务总量22.80亿元,增长15.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22.88万户,增加5.6万户,其中使用4G及以上移动电话用户215.48万户,增加4.76万户。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25.13万户,减少3.10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7.4万户,增加4.99万户。

旅游 全年市级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国际旅游收入55.79万美元,下降41.9%。接待国内游客557.11万人次,增长10.0%;接待入境游客0.16万人次,下降36.0%。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加速“百千万”景区化工程,全年评定景区村71个,其中3A级6个。现有文旅项目管理系统在建项目28个,总投资510.9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38.01亿。

八、银行、证券和保险

银行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73.51亿元,比上年增长9.9%;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058.11亿元,增长18.6%。城乡居民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1842.23亿元,增长9.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476.68亿元,增长9.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044.29亿元,增长18.6%。

证券业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23家。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20763.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新开户数25267户,增长24.0%。全年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家,截至年底累计境内上市公司为11家。

保险业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4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4.03亿元,其中:财产险22.37亿元,人身险21.66亿元。全年保险业共支付各类赔款、给付18.63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14.09亿元,人身险赔款、给付4.54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 全年全市专利授权16806件,其中发明专利1597件。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8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市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49.25亿元,增长19.2%。全年市级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21家,认定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427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9家;合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84家。全年市级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2家;新认定宁波市企业研究院1家,宁波市工程(技术)中心59家;合计创建宁波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74家。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三等奖3个。

教育事业 全市本学年拥有普通高中15所,职业高中5所,初中48所,小学79所,幼儿园174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4681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971人,小学专任教师529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225人。本学年有普通高中在校生1.77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23万人,初中在校生3.59万人,小学在校生9.72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5.41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达99.92%。2021年省市民生实事工程:文锦书院新建工程、明月书院新建工程、胜山镇实验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坎墩街道实验幼儿园二园区改造工程,全部按计划于8月底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段学位5265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10个。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建设 举办第六届越窑青瓷文化节和第十二届慈溪艺术节等活动。全年完成送戏剧进农村演出628场,送文艺演出20场,完成公益电影放映4950场;瓯乐团赴北京、上海等21地开展全国巡演22场。完善文物工作机制,挂牌成立市文物局,评定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第五批文物保护点10个,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慈溪秘色瓷”注册成为国家地理商标。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和文化标识培育工程,其中“千年越窑 秘色慈溪”入选“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秘色瓷”“达蓬山”等4个项目被评为省“优秀解码项目”。

体育事业 全年市级完成建设1个省级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个省级村全民健身广场、12个省级百姓健身房、1片市级笼式足球场、1个市级体育公园等省、市民生实事工程。实施栲栳山国家级登山步道维修改造项目,市体育场新建“空中跑道”,体育馆新增智能健身设施66套。我市选手在东京奥运会收获金牌2枚、第十四届全运会收获2金2银1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29.8%、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5%。

卫生事业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04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医院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家,卫生院13家,村卫生室441家,门诊部68家,诊所、医务室208家,妇幼保健院1家。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1110人,比上年增加40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684人、注册护士4502人。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5966张。全年总诊疗人次1861.74万人次,增长13.8%,其中急诊128.40万人次,增长28.5%。基层就诊率71.1%,县域就诊率83.7%;全市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81.5%。顺利推进实施国家农村医疗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其中示范化村卫生室81家、规范化村卫生室130家、合格化村卫生室97家。发展互联网+医院管理,542个医生工作站可共享全省数据,实现93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18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互认共享。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 年末全市拥有户籍人口106.50万人,其中市级98.01万人。全市户籍人口中,城镇、乡村人口分别为77.26万人和29.24万人;男性、女性人口分别为52.06万人和54.44万人;18周岁以下、60周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14.08万人和30.2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871人,其中男婴3022人。年末全市拥有登记在册流动人口124.03万人,其中市级98.18万人。

居民生活 全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51元,比上年增长7.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45元,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62元,增长9.6%。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9,比上年缩小0.05。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470元,增长1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967元,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537元,增长16.5%。全年全体居民人均食品烟酒类支出12089元,增长14.3%。抽样调查显示,年末全体居民每百户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为75辆。

社会保障体系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稳步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全市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98.5%,职工养老参保人数77.60万,城乡居保参保人数27.13万人,被征地养老保障参保人数7.92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88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2.02万人,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人员全覆盖。

民生保障 年末全市有低保家庭8112户,共计10299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1.05亿元。2021年7月1日起,低保标准由原每人每月891元调整为1005元。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277万元,受惠人数累计达4.3万人次。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加强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全市17家养老机构、100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都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医养结合率达到100%。推广医养结合和智慧养老,鼓励促进社会养老服务,3A级养老日间照料中心80家。

十二、生态建设和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 全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0天,比例为90.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六项指标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 5) 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下降10.3%。臭氧(O₃) 平均浓度为153微克/立方米,下降1.9%。城区降尘年均值为2.9吨/平方千米·30 天,达到省定标准(5吨/平方千米·30 天)。城区降水pH范围4.36-6.80, 平均值5.58,酸雨率21.6%, 较上年上升8.1个百分点。全市9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各监测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Ⅲ类标准,达标率100%, 其中:I类水1 个,Ⅱ类水2个,Ⅲ类水6个。20个县控及以上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Ⅲ类3个,Ⅳ类15个、Ⅴ类2个,功能达标率50.0%,其中7个宁波市控及以上地表水水质功能达标率达100%。河网水质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氨氮、总磷分别下降6.5%、4.3%,高锰酸盐指数浓度上升31.9%。在“森林慈溪”建设方面,全年全市完成绿化造林2600亩,林相优化300亩,森林抚育1519亩,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

“平安慈溪”建设 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勇夺省“平安金鼎”。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上报事故17起,死亡9人。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6起、死亡8人,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1人,未发生生产经营性火灾、森林火灾、水上交通、渔业船舶类事故。全年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2597件,比上年下降2.4%;办结案件22024件,其中审结刑事案件1924件;判处罪犯3023人,其中判决生效三年以上有期徒刑470人。审结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案件454件,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案件515件,“黄赌毒”犯罪案件225件,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犯罪案件8件。

 

 

 

 

注:①本公报所列2021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②市级即不包括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慈溪市其它区域。

③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行业)增加值以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国内旅游统计口径较往年有所调整。

法院案件数统计口径较往年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