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299/2022-153419
市发改局
主动公开
计划总结
综合政务/其他
2022-03-07
2022-03-07
面向社会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和共同富裕先锋市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将持续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重点赛道、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产业转型、民生保障、队伍建设等六大重点,以主动意识干出主动作为,为高质量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贡献更多发改力量。
一、全市投资和项目安排
按照“投资攻坚年”活动要求,全力以赴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机遇,紧抓重大项目的谋划盯引和落地推进,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冲刺400亿元以上,力争增长20%,其他各项投资结构性指标确保完成宁波下达任务,省市县长项目开工率确保50%以上。
(一)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安排。按照“量入为出、积极作为、确保重点”的原则,重点保障续建项目、民生项目、补短板项目以及对我市“十四五”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新开工项目。共安排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32个,年度计划投资16.2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1个,年度计划投资10.48亿元;新开工项目11个,年度计划投资5.74亿元。
(二)重点工程计划安排。初步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83个,年度投资计划176.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93个,年度计划投资103.5亿元;新开工项目90个,年度计划投资73.2亿元。
(三)民生实事项目计划安排。2022年度计划实施十项民生实事项目,分别为:健康惠民工程、教育惠民工程、文体惠民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市政设施提升工程、城区道路提升工程、居住环境提升工程、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市域公路提升工程、公共交通提升工程。
二、重点工作安排
(一)瞄准重点赛道,交出全年高分报表。一是深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进一步强化经济工作责任落实和经济综合调度能力提升,优化“1+6”指标等重要经济指标考评导向,从“总量争先”“速度进位”“目标完成”“排位争前”四个评价维度,实施月度(季度)动态监测,全力争取我市经济指标排名保持前列。充分发挥好重点工业企业网上问卷平台作用,高度关注和深入分析周期下行形势、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对我市经济走势的影响,积极研究应对措施,为市委市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推进有效投资放量提质,以“投资攻坚年”活动为抓手,建立开工、在建、前期三个项目库,重点谋划推进一批量大质优项目,编制完成三年、五年动态滚动项目库。集中力量统筹实施“六大攻坚行动”,按月细化分解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每月亮灯通报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投资完成情况及滞后原因,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继续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早建设形成投资实物量,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达成。三是提升共同富裕成色,全链构建共富工作机制,牵头推进共同富裕先锋市建设140项重点工作和59项指标任务落实落细,丰富拓展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重点聚焦强村富民、扩中提低有突破,乡村风貌、公共服务有提升,推动打造更多共同富裕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并进行季度晾晒,以点带面助力全域共治共美共富。
(二)塑造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继续深化接轨上海六大工程。探索与上海多元主体联动合作,继续推进与虹口区交流合作,争取在产业、科创、金融、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积极拓展与临港集团合作渠道,推动落实与临港控股、漕河泾开发区、临港创新管理学院等对口合作,探索建立沟通联络、区域协同、利益补偿、动能外溢四大机制,争创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全面提升优质科创和人才资源项目承载力,积极搭建“人才智库桥”“信息共享桥”“产业承接桥”;进一步引入长三角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二是积极打造宁波市北部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扎实推进通苏嘉甬铁路相关前期工作,确保慈溪段率先开工,同时继续完善铁路场站枢纽专项研究,优化站城一体综合体设计方案,细化研究宁慈快轨、杭甬城际等线路并站设计。推进前湾沪浙合作创新区概念规划及前湾创新城高铁核心功能区城市设计招投标。严格对标宁波时点要求,推进城际铁路宁慈线项目前期,确保今年先行节点开工;谋划高铁城际零换乘问题,同步做好城际铁路建设运营开发对接和资金测算等工作。三是积极参与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创建。支持企业组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德(慈溪)中小企业合作核心区等建设,完善园区公共服务配套;高标准建设中泰农业科技生态园,完善园区创客基地、孵化平台等配套服务,打造集农产品加工、研发、机械制造、企业总部等于一体的优势产业集群。
(三)释放政策活力,推动改革多出成果。一是统筹做好数字化改革相关工作。完善数字社会慈溪门户建设,深化提升各特色应用,上线运营一批典型应用,丰富数字政府门户中民生保障各项内容,并抓好上级下达任务的执行落实与市级重点项目的推进。同时,继续牵头抓好数字政府中区域协调发展、营商环境市场活力、民生保障、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应用工作组相关工作。二是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编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完成碳达峰行动计划及“6+1”领域行动计划编制,协同推进六大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双碳政策保障,探索推进建立用能权等交易机制,初步建立可操作性、可量化的双碳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三是抓好营商环境优化。牵头推进经济体制领域相关改革任务。在营商环境“10+N”迭代提升基础上,协同相关指标责任部门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营商环境市场活力集成应用建设,力争省定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标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积极向好。四是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投资在线平台应用,牵头抓好“最多80天”考核,推进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15个工作日”和“标准地”改革及区域评估相关工作。五是提升社会信用建设水平。适时联通各级信用平台数据,落实信用联合奖惩,继续推进信用信息在各政务领域的应用,开展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专项治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考核机制,继续开展个人信用分应用工作。
(四)谋实发展方向,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助推产业转型加速。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力打造服务业发展平台,重点推进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加快重点领域服务业提质创新,积极引导总部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提升文化旅游、民生服务等消费能级。积极主动做好上级产业政策争取,重点做好宁波市重点领域新兴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申报、年度创新平台申请等对接工作。牵头组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万亩千亿”等产业创新平台申报创建工作。二是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健全规划实施机制,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目标任务实施责任,强化分类实施,组织开展年度监测评估,提升规划实施质效。督促落实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方案,实质性推进各项配套任务,努力建设形成全区域统筹、高效率运转、高质量发展的开发区(园区)新格局。三是抓好“一城两镇”建设。抓好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牵头推进息壤小镇、小家电智造小镇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和后续建设考评工作,力争累计投资、3A景区、特色占比等主要指标全面达到验收和考核标准,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小镇形象和知名度。加快小城市(卫星城市)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持政策。
(五)力抓保障落实,兜牢民生福祉底线。一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督促推进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继续依托健康产业“四个一批”发展载体重点培育清单等抓手,推动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抓好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等工作,继续牵头我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大花园建设及钢铁行业等违法违规项目排查,配合做好限塑令、碳达峰、碳中和、垃圾分类、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工作。继续跟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二是统筹抓好能耗“双控”。及早出台节能降耗年度考核办法,分解压实上级下达的各目标任务。强化企业用能监管,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常态化开展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和节能监察。推进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重点推广分布式光伏设施。开展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保护集中整治,确保管道安全运行。三是提升粮食物资保障水平。推进“粮安工程”建设,重点做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三季粮食收购、放心粮油示范县创建、救灾物资仓储规范化建设和慈北四星级粮库创建等工作。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有序建设。四是持续稳定市场价格。强化重点领域、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和分析预警,保障我市民生商品供应、价格稳定。进一步提升农本调查质量,深化清费减负降本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成本监审(调查)和信息公开。
(六)强化队伍建设,全力锻造发改铁军。一是夯实思想政治根基。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积极用好“周二夜学”“甬习云课堂”“学习强国”等平台,学懂弄通,学深悟透。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充分发挥“慈溪发改”微信公众号正面宣传作用。二是提升引领发展质效。持续推进打造“模范机关”,推动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化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党员“政治生日”等党内生活制度,深化开展书记“一号工程”,进一步健全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机制,助推机关党支部从“标准化规范化”向“模范党支部”提档升级,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建设,为发改工作提供坚实组织保障。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环境。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纵深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广泛开展经常性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做到常鸣警钟,防微杜渐,夯实遵规守纪思想根基。认真组织开展廉政风险隐患排查,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持续推进“四风”问题整治,进一步提振干部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