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22-162059
慈溪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科技、教育/教育
2022-07-22
2022-07-22
面向社会
张腾飞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所提出的《关于“双减”政策下学校延时服务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把“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实施义务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家长接送困难,促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
一、主动担当,全面实施惠民生
为实现教育服务民生的社会功能,全市教育系统上下齐心协力,以做好课后服务为切入点,实干担当,积极作为,做到群众有所呼、教育有所应,彰显教育温度和教育情怀。
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长为成员的工作指导小组,明确了各科室职责,以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定期召开全市课后服务工作座谈会,认真倾听一线校长、教师和家长代表心声,研究课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多次组织专项调研,动态掌握家长需求。我市从2019年秋季开始在小学开展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当年学生参与率为26.07%。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努力,我市课后服务工作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2020年秋季、2021年秋季,课后服务参与率分别上升到48.44%、82.98%,学生参与率的不断提升,正是社会对课后服务质量的高度认可。2021年起,根据家长需求,我市课后服务对象由小学学生扩面到初中学生,部分有条件的初中学校还为初二初三学生提供晚自习服务。目前,全市小学、初中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达100%,参与学生分别达到84.42%、96.42%,教师参与率达95.97%。课后服务惠及全市近9万个家庭,深受社会好评。
二、不断探索,丰富内容求实效
市教育在周巷中心小学、明月湖书院两次组织全市义务段学校校长参加的课后服务现场会,学习交流探讨课后服务好的做法与经验。一是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大力推广“1+Y+X”的晚托模式,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锻炼放松+素质拓展”的服务内容,保障至少30分钟的体育锻炼。本学期开始推出每周一天无作业日,无作业日全部开展素质拓展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二是推动课后服务内容多元发展。充分挖掘本校师资特长,开展体育、美育、人文、科普、实践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联合公益组织向学校提供公益性服务活动。如市文明办“复兴乡村少年宫”助力课后服务;市教育局、团市委联合启动慈溪市“青轻课堂”课后服务计划,开设六大主题课程,提供点单式服务;市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送教活动;市文联选派艺术名家进驻校园,进一步充实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三是选择性引进社会资源。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生培养目标,各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市教育局遴选出的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进入校园。聘请专业院校教师、退休教师、“五老”人员、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等人士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本学期开展了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大学生助力课后服务试点活动, 40位有特长的大学生进入明月书院、城区中心小学参与课后服务。下步将及时总结经验,引进更多学有专长的大学生加入课后服务队伍。
三、完善机制,保障措施落到位
一是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保障经费筹措到位。根据发改部门制定的标准按50/·月·小时收取。对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学校给予减免收费,2021年秋季全市困难学生参加课后服务2214人,减免103.92万元。出台《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师资薪酬补助的指导意见》(慈教人〔2022〕3号)等政策,明确补助标准。其他费用如学校增加的水电费及课后服务增加的拓展课使用设备设施由市财政统筹保障。对市属初中学习开展晚自习学校,按实际需求保障食堂人员的工资待遇。二是强化课后服务监管评价。建立家长监督机制,定期组织家委会、家长会进行满意度评价,自觉接受家长的监督。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资质审核和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评估退出机制。市级教育督导部门将各镇(街道)课后服务成效纳入年度镇(街道)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推动课后服务工作组织到位、保障有力。
课后服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育人工程,作为一项新生的工作任务,我市学校尚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因此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课后服务时间尽管延长到企事业单位下班后15分钟,但尚不能满足部分家长的特殊需求,在职教师的爱好特长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与教研、例会、业务学习等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存在时间冲突,因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学段差异、资源配置等导致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服务质量存在差异等等。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蓄能提质谋发展,力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除了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完成书面作业之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帮扶外,将努力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继续推动各校盘活空间资源、挖掘校内特长教师资源,广泛遴选符合条件的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构建形式多样、来源多元的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做好课后服务品牌课程培育工作。统筹推进“线上+线下”两类课程建设,建设数字化课后服务课程平台,平台教育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开展课后服务课程示范校建设,持续推进优秀教学成果展示推广,形成“一校一案”“一校一特色”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保障措施,进一步坚实课后服务师资
加强与机构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双减”下教职工编制优化管理。完善参与课后服务教职工的待遇补助办法,充分调动起教职工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鼓励学校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设置,聘请专业院校教师、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普工作者、“五老”人员、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讲师团成员、大学生和社区志愿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后服务。探索建立市、区域两级课后服务专业师资动态调配和共享机制,逐步推动优秀师资校际、区域和全市共享。
三、健全共育机制,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教育合力
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途径就课后服务的全过程与广大家长加强沟通与交流,倾听家长心声。积极发挥家长参与课后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利用不同家长群体的职业优势、专业特长建立可行的参与机制。重新选拔优秀教师组建慈溪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编撰《慈溪市家庭教育家长读本》,共同推进慈溪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继续做好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建设工作,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市80%的中小学建成数字家校,跨时空面向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传播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效提升家长素养和家校共育水平的新型学习阵地和传播模式。
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教育福祉和民生实事,包含着万千学生和家长的期待,我市的课后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市将进一步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将课后服务工作打造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和拓展校园文化的新平台,努力塑造课后服务工作的慈溪品牌。
感谢您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联系,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指导和帮助。
慈溪市教育局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联 系 人:周红央
联系电话:6391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