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22-162108
慈溪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科技、教育/教育
2022-07-22
2022-07-22
面向社会
周佩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对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关于个人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思考和表达。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市教育局将“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传统美德浸润学生内心,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推进传统美德融入课堂教学。一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程中全面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和浸润。二是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我们要求学校分层次推广《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背古诗75首及《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指导纲要》中推荐的古诗文诵读篇目。三是在教学中渗透传统礼孝文化。为宣传推广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孝德文化,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联合编印了《慈溪市中小学孝德校本教程》。各校也相继开发了具有慈溪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二、推进传统美德融入校园文化。市教育局、市文明办组织“我们的节日”进校园。一是定期举办爱国主义主题赛事。通过举办“美德文化节”、“美德经典诵读比赛”、“美德征文”、“美德少年”优秀童谣、“百名小孝星”征集等青少年乐于参加的活动,把教育课堂里学到的“美德理”转化为青少年的“美德行”。二是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借助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开展春节小小志愿服务社会、清明网上签名寄语祭英烈、端午启蒙礼、中秋经典诵读、重阳孝老爱亲系列活动等,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习俗与学校教育相融合,既陶冶情操、又弘扬文明风尚。三是打造传统美德校园文化景观和品牌。各中小学校相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凝聚中华传统美德和慈溪本地“慈孝文化”,如掌起初中的“礼孝教育品牌”、卫前初中的“劳动教育品牌”、技师学院的“德育生活化品牌”、慈溪职高的“益动慈职志愿服务品牌”等。此外,实验小学、第四实验小学等通过开笔礼、行礼生智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生入学礼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刻苦学习、尊师孝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让传统美德伴随青少年学生成长。
三、推进传统美德融入校外教育。打造综合实践阵地,开展多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找准校外实践资源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利用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充分满足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熏陶的需求。利用我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农村文化礼堂、名人故居、古镇古村等传统文化资源基地,依托我市“慈孝”、“青瓷”、“围垦”等地域文化,开设一批接地气的校外传统美德教育课程。在寒暑假期间,我市中小学围绕传统美德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中的写春联、剪纸、画年画、猜灯谜等迎新祝福活动,学习民间艺术、学唱当地戏曲等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市文广旅体局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美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百姓课堂、百姓舞台、百姓展厅、慈图展览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团市委打造青少年星链状课堂体系,重点针对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流动青少年和在慈“小候鸟”开设暑期校外课堂,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校外教育。
四、推进传统美德融入家庭教育。各中小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微信公众号、校报校刊等平台载体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与合作,定期以讲座、推文等形式刊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亲子交流过程中渗透美德教育,浸润孩子心灵。此外,市妇联在每年的8-10月期间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系列活动,通过亲子沙龙、亲子阅读、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广大青少年树立美德榜样。
五、推进传统美德融入社会志愿。团市委结合广大青少年需求,推出了青年护水、文物保护、爱心助医、平安巡防、课堂助手等37个志愿服务岗位,涵盖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社区治理、关爱陪伴、生态环保等五大系列,为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今年以来,对志愿美学服务进一步提档升级,在浙里办“青春慈溪”应用中开设“志愿美学”专栏,让数字化改革助力志愿服务落地,并制作了志愿服务文创产品,完善志愿礼遇,形成“志愿美学培育体系”良性闭环,这也意味着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将更有保障。
下步,市教育局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重要日程,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要让所有的课程都具备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因”,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您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指导和帮助。
慈溪市教育局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团市委、市妇联。
联 系 人:杨洁
联系电话:6391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