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3-02-03 09:44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克难担当、勇毅笃行, 经济平稳增长,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民生福祉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共富共美开局良好,为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市域实践“排头兵”打下坚实基础。



一、综合

地区生产总值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1.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6.01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31.34亿元,增长3.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4.47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4.23亿元,增长0.4%。三次产业之比为2.6:60.7:36.7。

市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9.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6%。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3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0.97亿元,增长0.6%,其中工业增加值871.94亿元,增长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7.14亿元,增长0.2%。三次产业之比为3.6:55.1:41.3。

财政收支 全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73亿元,下降0.2%,其中税收收入163.92亿元,下降3.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0.86亿元,增长1.8%,其中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实现45.00亿元、38.55亿元、24.56亿元和22.99亿元,分别增长5.5%、2.9%,31.8%和2.5%。

市级实现财政总收入198.40亿元,下降2.8%;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14亿元,下降3.6%,其中税收收入93.41亿元,下降11.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7.95亿元,增长5.3%;其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实现39.90亿元和21.11亿元,分别增长6.1%和32.7%;科学技术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实现7.81亿元和17.45亿元,分别下降11.8%和5.1%。

就业创业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4902人、困难人员再就业8936人。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410万元,新增创业实体2.48万家。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17%。

二、农业、农村和气象

农业生产 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65.40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0.44亿元,与上年持平;牧业产值10.74亿元,增长14.6%;渔业产值17.96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3.91亿元,增长6.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89万亩,比上年增加1634亩,产量9.57万吨,增产7606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13万亩,增加7064亩,水稻产量5.31万吨,增产7592吨。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51.83万亩,增长3.9%,总产量112.71万吨,增长6.7%。生猪累计出栏26.65万头,增长13.6%,猪肉产量22501吨,增长15.6%。

农业现代化 全面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向园区化、融合化、设施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深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区多园”功能定位,坎墩未来农创园迭代升级加快,高效生态都市农业效果显现。全面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持续推进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深化拓展“共享冰爽爽”、“秸秆智管家”等特色应用,打造“乡村大脑+未来农场+群治分”“三位一体”慈溪数字乡村标志性成果。我市入选全省十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成为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被评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连续三年)、浙江省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县;“共享冰爽爽”被评为浙江省数字政府首批优秀应用。

新农村建设 全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外在美、内在美、发展美“三美融合”乡村,年度21个宜居村和4个特色村顺利开工建设;统筹乡村振兴典范村建设和未来乡村试点,加快美丽乡村向未来乡村整体跃升步伐,首批12个乡村振兴典范村基本完成,第二轮13个乡村振兴典范村有序推进。累计创建省级示范乡镇11个、特色精品村31个、风景线4条、达标村266个(其中精品村104个);周巷镇万安庄创建成为省首批未来乡村、龙山镇徐福村等4个村创建成为省第二批未来乡村。

气象 全年平均气温18.1℃,总降水量1643.1毫米,总日照时数1825.0小时。全年降水总天数135天,最长连续降水天数8天(11月28日-12月5日),最长连续降雨量115.1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44.2毫米(6月25日)。年内极端最高气温40.6℃(8月15日),年内极端最低气温-4.7℃(12月19日)。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 全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424.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市级实现工业增加值871.94亿元,增长0.2%。

全市20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97.76亿元,增长5.7%,增加值增长3.6%;实现销售产值4699.98亿元,增长5.9%,其中出口交货值738.56亿元,下降8.6%;累计产销率97.96%,上升0.1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10.09亿元,增长2.9%,其中利润总额372.08亿元,下降1.2%。

市级17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48.97亿元,下降0.3%,增加值下降1.6%;实现销售产值2253.72亿元,下降1.3%,其中出口交货值606.72亿元,下降8.9%;累计产销率95.95%,下降1.0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95.82亿元,增长13.3%,其中利润总额144.35亿元,增长18.4%。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生产塑料制品32.47万吨,比上年增长25.5%;滚动轴承31.65亿套,下降15.3%;金属密封件3143.9万件,增长1.7%;金属紧固件4.36万吨,增长6.1%;家用电风扇1044.70万台,下降29.7%;家用电热烘烤器具3954.89万台,下降26.3%;家用电热取暖器具1307.25万台,增长0.5%,家用电熨烫器具1557.70万台,下降21.9%。

产业结构提升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36.93亿元,比上年增长32.7%。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5.6%、5.4%和12.8%。截止年末,市级累计10家企业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小巨人”企业名单,其中本年新增5家;累计34家企业列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本年新增10家;累计110家企业列入宁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其中本年新增82家。

建筑业 全年全市275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1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省内建筑业产值207.75亿元,增长13.3%;全市完成竣工产值106.51亿元,增长15.3%;房屋施工面积2496.80万平方米,增长12.9%。全年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6.4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两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投资“赛马”激励、为宁波各县(市、区)唯一,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二。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4%,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建安工程投资分别增长39.5%、34.3%、10.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2%。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51.15万平方米,下降57.2%。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3%,分领域来看,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建安工程投资分别增长34.5%、70.8%和21.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市级商品房销售面积95.72万平方米,下降57.5%。

城市建设 全面加强道路骨架建设,梅林路(中横线-K1+140)工程、金一路断头路打通等民生实事项目提前完成;教场山区块单行改造工程、坎中宜居区块坎墩大街拓宽工程等重大市政工程全面推进。全年新增公共车位2737个。城中村及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深入,全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总投资4935万元,对22个小区进行全面改造,改造面积29.12万平方米。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增3.62平方公里,累计完成17.6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中心城区以公园绿地为重点,新建、改造绿地面积约34.6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1%和44.9%,公园绿地面积达766.34公顷。

五、贸易和电子商务

贸易业 全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5.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65亿元,增长4.7%,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9.42亿元,增长5.2%。市级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9.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10亿元,增长6.4%,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1.25亿元,增长8.1%。

全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3.2%,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0.3%,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27.8%,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6.6%。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3.5%,饮料类下降2.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分别增长8.8%、13.5%、6.3%和9.8%。

电子商务 全年全市实现网络销售额1016.6亿元,位列宁波市首位、浙江省第9位。全年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总额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新增出口试点企业82家,累计达到293家。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 全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1124.17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出口990.73亿元,下降3.6%,进口133.44亿元,增长0.6%。市级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850.27亿元,下降6.0%;其中出口801.00亿元,下降6.0%;进口总值49.27亿元,下降5.3%。

利用外资 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3.6%,实际利用外资5.23亿美元,增长3.2%。市级合同利用外资1.11亿美元,下降53.1%,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下降12.4%。

全年市级引进宁波市外资金118.74亿元,比上年下降13.2%,其中引进宁波市外制造业内资34.8亿元,占比29.3%;浙商回归到位资金90.88亿元,下降14.4%。

对外合作 全年市级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1家,完成协议投资额505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5%;实现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6107万美元,下降18.8%。

服务外包 全年市级承接服务外包执行金额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承接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60亿元,增长24.2%。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 全年全市完成公路运输周转量21.3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8.3%,公路客运量73.01万人,下降41.2%。新增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45辆,新改建公交候车亭20只,新建公交电子站牌12个;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5条。年末全市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866辆,出租汽车运营车数605辆。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58.58万辆,增长7.5%,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9.84万辆,增长7.6%;市级民用汽车保有量52.75万辆,增长7.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44.93万辆,增长8.0%。

邮电业 全年全市快递业务量2.81亿件,下降4.3%;快递业务收入19.62亿元,增长2.6%;电信业务收入23.70亿元,增长3.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28.65万户,增加5.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数22.39万户,减少2.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2.76万户,增加5.36万户。

旅游 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推进“梅林茶苑·古道探幽”“上林瓷苑·五磊梵音”精品线路建设,鸣鹤古镇获评浙江省“智慧景区”。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实施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完成结对帮扶330户。匡堰镇入选宁波市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单位,倡隆村入选省首批“金3A”景区村创建名单。举办2022慈溪杨梅节,发布“慈溪有礼”商品69件、“慈溪有游”线路8条,创建宁波市级以上“百县千碗”美食示范(体验)店4家。

八、银行、证券和保险

银行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06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2242.24亿元,增长21.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657.06亿元,增长19.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950.70亿元,增长13.6%,其中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2234.47亿元,增长21.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641.25亿元,增长19.6%。

证券业 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22家。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1.83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2.2%;新开户数29831户,增长18.1%。全年新增境内上市过会企业1家,截至年底累计境内上市公司为11家。

保险业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3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财产险24.08亿元,人身险30.14亿元。全年保险业共支付各类赔款、给付18.92亿元,增长1.6%,其中:财产险赔款、给付14.18亿元,人身险赔款、给付4.74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 全年全市专利授权17436件,其中发明专利1895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1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市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0.98亿元,下降1.5%。全年市级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33家,新认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68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0家(第一批),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662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4家、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7个项目获得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立项,19个产品列入宁波市重点自主创新产品目录。我市通过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成为宁波唯一入选县(市、区)。

教育事业 全市本学年拥有普通高中15所,职业高中5所,初中49所,小学74所,幼儿园172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4693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790人,小学专任教师5637人,幼儿园专任教师4385人。本学年普通高中在校生1.79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33万人,初中在校生3.66万人,小学在校生10.27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5.33万人。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99.93%。年度省市民生实事工程:卓越地块配套幼儿园于8月底投入使用,市级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60个。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建设 全年全市开展“四百文化”等活动400余场,送戏下乡430场,公益电影5598场。年度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满意度名列全省第12位。推动文化资源活态传承,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3家。深耕瓯乐文旅融合“金名片”,《听瓷》入选首批省级公共文化国际交流项目。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推进潮塘江沉船保护修复,设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潮塘江沉船保护基地,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入选全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成立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慈溪考古工作站、浙江省文物鉴定(古陶瓷)培训基地(慈溪上林湖)。

体育事业 全年全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500余场次,“一人一技”等科学健身指导38期,受益群众逾96万人次。完成百姓健身房等宁波民生实事项目16个,完成“环浙步道”慈溪段73公里标识系统安装,落实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建项目4个。市体育馆通过省公共场馆服务大提升评估。截至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5%。浙江力玄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伏龙山滑翔伞基地获评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深化竞技体育发展,承办甬超联赛、宁波市青少年田径比赛;优化全市青少年训练点校布局,新增重点项目训练点校1家,设立市级游泳训练基地1家,慈溪籍运动员冯思璇夺得2022射击世锦赛青年组团体金牌并破世界青年纪录。

卫生事业 全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27家,比上年增加22家,其中医院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家,卫生院13家,村卫生室432家,门诊部76家,诊所、医务室229家,妇幼保健院1家。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400人,比上年增加128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318人,注册护士5076人,分别增加634人、574人。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7098张,比上年增加448张。全年总诊疗人次1860.6万人次,下降0.1%,其中急诊124.4万人次,下降3.1%。高标准推进国家农村医疗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5项地方技术性规范落地见效,基层公卫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层就诊率保持在70%以上。婴幼儿照护服务增量提质,新增托位1468个,其中普惠托位1166个,建立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站点25个。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 年末全市拥有户籍人口106.91万人,其中市级98.13万人。全市户籍人口中,城镇、乡村人口分别为79.20万人和27.71万人;男性、女性人口分别为52.18万人和54.73万人;18周岁以下、60周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14.08万人和31.7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558人,其中男婴2954人。户籍人口出生率5.20‰,死亡率7.64‰。年末全市拥有登记在册流动人口123.03万人,其中市级96.35万人。

居民生活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42元,比上年增长3.7%,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85元,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42元,增长5.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6,比上年缩小0.03。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770元,增长5.5%,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163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793元,增长7.6%。全体居民人均食品烟酒类支出12983元,增长7.4%。抽样调查显示,年末全体居民每百户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为75辆。

社会保障体系 稳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持续扩大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市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98.97%,职工养老参保人数80.77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26.54万人,被征地养老保障参保人数7.58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6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73万人,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人员全覆盖。

民生保障 年末全市有低保家庭7588户,共计9724人。全年共发放低保资金1.29亿元。2022年7月1日起,低保标准由原每人每月1005元调整为1181元。发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1427万元,受惠人数累计达11万人次。全市17家养老机构、82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都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医养结合率达到100%。推广医养结合和智慧养老,鼓励促进社会养老服务。建成智慧公办养老院1家,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85张。完成13家养老机构规范化食堂改造,累计建成35家居家服务机构标准化食堂。截至年底,19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安装智能无感终端;全市共有3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4家,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

十二、生态建设和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 全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4天,比例为83.3%,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除O3以外,PM2.5、PM10、SO2、NO2、CO五项监测指标年均值均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臭氧(O3)平均浓度164微克/立方米,上升7.2%。城区降尘年均值2.6吨/平方千米·30天,达到省定标准(5吨/平方千米·30天)。城区降水pH范围4.93-6.95,平均值5.86,酸雨率16.4%,下降5.2个百分点,由轻酸雨区转为非酸雨区。全市9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各监测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达标率100%;其中:I类水1个,Ⅱ类水4个,Ⅲ类水4个。22个县控及以上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Ⅱ类水2个,Ⅲ类9个,Ⅳ类9个、Ⅴ类2个,功能达标率59.1%,河网水质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分别下降11.2%、34.3%和20.1%。在“森林慈溪”建设方面,全年全市完成绿化造林652亩,林相优化277亩,森林抚育1547亩;新增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

“平安慈溪”建设 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上报事故12起,死亡7人,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0起、死亡4人,工矿商贸事故1起、死亡1人,生产经营性火灾1起、死亡2人,未发生森林火灾、水上交通、渔业船舶类事故。全年法院受理各类案件24240件,比上年下降13.4%,办结24272件,下降11.2%。审结刑事案件1727件,判处罪犯2466人,其中判决生效三年以上有期徒刑324人。审结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案件456件,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案件469件,“黄赌毒”犯罪案件94件,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犯罪案件6件。


注:①本公报所列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②全市口径包含前湾新区(原杭州湾新区),市级口径不包含。

③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行业)增加值以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④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增速扣除留抵退税因素。

⑤法院案件统计口径较往年有调整。

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