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28241969155XE/2023-177942

发布机构:

市民政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其他

发布日期:

2023-06-30

成文日期:

2023-06-30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对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5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6-30 14:14 信息来源:办公室

胡征、虞婉亚、张谈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大会期间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后疫情防控形势下智慧型老年康养的建议》(第56号提案)收悉,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你们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关注和关心。你们在提案中指出智慧养老目前面临的困难和不足,提出我市后疫情防控形势下建设智慧型老年康养的相关建设,这些都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据统计,截止2023年5月底,全市已有养老机构18家,养老机构床位总数4009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家、民办养老机构4家,其余为公建民营机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7家,村(社区)级居家养老机构82家,建成5A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目标;到去年底建成标准化食堂20家,实现了老年人助餐全覆盖,日助餐服务人数已超5000人次;贯彻落实困难老年人政府购买服务,截止到2023年5月,共计有29330位老年人享受3小时服务,支出补助资金1101.95万元,有2257位老年人享受45小时、3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共计支出养老服务补贴1026.15万元。共有高龄老人36138人,共计发放高龄补贴1090.7万元;共有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约1099人,周探访率100%。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康养服务和智慧养老发展。完成全市养老机构康养驿站全覆盖,建成12家康养联合体;配合推广“浙里养”“浙里康养”“甬易养”等信息平台并完成各项数据信息录入,着力探索我市智慧养老平台与省、宁波平台的信息共享与对接。同时鼓励各类智慧康养企业在我市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提案内容,我们将继续锚定共同富裕和“慈有颐养”,借数字化改革契机,加大政策引导,持续打造养老智慧化平台建设,创新智慧康养模式,努力跨越数字鸿沟,全力推动我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深化细化智慧养老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由市长担任组长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养老服务联席会议作用,定期调度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加强系统谋划和综合协调,着力构建互通互联的线上信息共享,加快推动民政、人社、卫健、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互,逐步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多跨协同机制,应用好智慧养老平台,推动数据资源转化为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贯彻落实省《关于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用体系,加强信用信息记录和共享,通过各养老服务机构安装视频监控、安全巡防、“阳光厨房”、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等,便利多部门远程在线协同管理。

二是建立“互联网+养老”服务监管模式。将政府、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一线联通,在前期搭建“智慧养老”平台的基础上,成立智慧养老指挥中心,中心设有大数据监管中心,建有囊括3.3万余老年人信息的大数据库,全面集合智慧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块,实时监管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集中对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上门服务进行优化整改,实现数据共享、服务监管、补助精准,全面提升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整体质量;为不断满足现阶段老年人康养服务方面的需求,根据省民政厅和宁波市统一部署,我们开展全市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工作,并在“浙里康养”“甬易养”完成信息采集和更新工作,另外完善智慧养老平台内关于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机构养老服务、助老志愿服务等模块建设,使老年人可以更方便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全市养老服务资源,“一键”便可“查养老、看养老、知养老”。

三是健全智慧+康养设施网络。以满足老年人康养服务需求为核心,完善我市智慧养老平台模块建设,以养老服务补贴为牵引,上线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及家属可通过线上系统预约助餐、助浴、助行和康复护理等服务,按需制定个性化养老服务方案;健全“养老地图”功能,动态更新全市机构地址、价格、入住信息等,并附有机构各类活动场所照片,方便老年人及家属看机构、找机构、约机构;推广“一床一码”,建立与老年人二维码绑定机制,可查询失能等级、健康状况等;加快推进“智慧养老”建设进度,2022年已完成19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无感服务职能终端,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18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配备智能服务终端,同时今年将完成市城区社会福利院改造升级为“智慧养老院”,计划到2025年前全市建成2家智慧养老院。

下阶段,我们将结合建议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市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开发更多的服务模块,细化服务内容,切实为全市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智慧养老服务。

(二)着力加强养老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我市养老从业人员素养。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普惠养老、智慧养老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对于专业化、复合型养老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此,我们扎实推进养老护理“百千万”专项培训,重点推进养老护理员技能鉴定培训。内容涵盖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以及常见老年人疾病护理等五个方面,可以满足后疫情防控形势下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2022年全年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286名,到目前全市共有持证养老护理员919名,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达到32名。今年已开启新一轮的护理员培训及鉴定工作,到目前已有144名通过考评;2021-2022年针对有日常护理需求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家属、护工等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3000人次以上,今年计划再次开展家庭照护者培训1450人次,进一步提升家庭照料看护者的专业知识和沟通协作、人文关怀业务能力,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照护压力,提高老年人以及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继续组织开展院长培训班、养老护理员技能提高班、岗位技能轮训等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涵盖养老服务标准和政策解读、老年人日常和特殊护理等。利用继续教育等方式选优筛强,全面提高养老从业人员服务素养,积极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智慧健康养老人才队伍。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多形式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指导督促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和机制。养老服务机构设置食安总监和食品安全管理员(以下简称两员),依托市人力社保局项目制培训平台和线上学习平台,对“两员”和从业人员开展多形式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

二是鼓励、支持、培育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到目前我市已有上林职业培训学校、安之笑养老产业研究院等4家实训基地,进一步丰富了养老人才供给;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等优质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叉人才培养,加强院校合作,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2020年,市教育局已引入桐乡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普通中专3年制),在慈溪职高开设教学点,成立了慈溪市护理学校,首批招生45人,2021年招生46人,2022年招生46人。2023年慈溪职高招生计划中护理专业2个班86人,其中1班为与宁波卫生学校合作中高职一体化护理班(老年护理方向)。另慈溪技师学院2023年新申报专业康复保健,已通过省人社厅审核,预计明年开始招生。

三是强化人才关爱,提升归属感。为实现养老服务人才“留得住”,我们积极建立完善褒扬激励机制,落实护理员岗位津贴,把养老护理员等养老领域工种列入慈溪市紧缺技能人才培训范围,对市内持有养老护理员等级证书(资格证书)的在职在岗护理员,按不同技能等级,发放300元-600元不等的岗位津贴,动态调整提高专职从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补助标准,截止2022年底,在养老人才的资金支出超97万元;建立褒奖工作机制,对于涌现出来的具有突出贡献或典型事迹养老从业人员通过市镇等媒体及时给予宣传报道,同时每年择优推荐养老从业人员成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感动慈溪人物等;落实关心关爱措施,疫情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服务人员安全保障措施,动态记录在岗人员身体和精神状况,切实强化各项关心关爱举措,积极帮助因封控不能回家的工作人员解决家庭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积极落实养老服务机构封闭期间工作人员加班补贴,截止目前共计发放加班补贴323万元,进一步激励工作干劲。

(三)积极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营造全社会智慧助老、敬老氛围。各级老龄办结合“智慧助老”行动,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和老年电大分校、教学点的作用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培育发展数字康养为老社会团体、基金会、发展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力量参与各类智慧助老服务,倡导互帮互助,引导低龄健康老人帮扶高龄、残疾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服务,鼓励公益创投设立更多为老惠老项目;同时鼓励家庭承担养老基础性功能,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陪护老年父母。倡导传统孝道,形成浓厚的孝老敬老社会氛围。

二是优化未来社区一老一小场景建设。切实以社区老年人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健康场景,积极排摸社区周边养老服务和医疗健康资源,构建医养结合、社企合作模式,完善社区室内外养老服务和运动健康服务设施,将精神文化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目前我市共有13个社区列入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名单,已完成8个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验收,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引导老年人充分挖掘、激发自身生命潜能和动力。

三是着力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省科协、省委老干部局等7单位下发《关于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2021—2023年)的通知》和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组织专门力量研发培训教材,内容涵盖就医、出行、日常消费等,依托覆盖全市17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大学教学点,组织老年人就近就地开展免费培训、组建讲师团宣讲、招募志愿者上门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帮助广大老年人走进数字时代,融入智慧社会,享受智慧生活;创新便捷服务模式,推进各类服务场所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实施在线导办、线下客服并用,帮助老年人解决操作不便、不会使用等问题。配合实施“浙里康养”养老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特别开发适老版页面,努力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便利。同时逐步探索老年福利、生活救助、医疗照护等自动核验、主动办理、无感直达。目前,我市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已实现“浙里康养”平台数据自动推送和申请功能,老年人到80周岁就可在当月享受生活津贴,无需提交资料和主动申请。

下阶段,我们将以推进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继续鼓励各类智慧产品相关企业加快开发各类智慧养老产品适老化改造,加强提质扩容和研发攻关,提高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对接、消费引导和宣传推介,并加大行业监督管理力度,持续提升老年人消费水平和满意度;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在智慧养老产业的深度应用,强化智慧老龄服务在机构、村(社区)、家庭之间的互联互通和集成响应。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在今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


慈溪市民政局

202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