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002976410C/2023-179058
市教育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科技、教育/教育
2023-07-19
2023-07-19
面向社会
黄锡映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和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心。经研究,现对您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市教育局积极构建“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着力构建“慈有优教”理念下的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21年,慈溪市创建成为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2022年,新成立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并成功创建省首批县级心理辅导中心。
(一)多样化心育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一是开齐开足心理课程,扩大心育工作覆盖面。开设专题心理辅导课程,并通过班会课、心理助考、心理剧及心理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心育工作覆盖面。目前每年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达80多场次。编制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学生“一人一技”“一人一艺”,保证每日1小时阳光体育时间,通过体美劳赋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向上的人格。二是根据学生成长需求,系统落实学法升学指导、生涯职业规划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建立“三元(人-活动-环境)共生”机制,构建市级、校级、社区三级融通的课程体系,推出“全景渗透式”心理指导活动,实施“贯通式”评价,形成多方参与、路径多元的学生成长指导格局,着力提升“双减”政策下全生命周期视域下的学生成长指导工作质量和水平。策划“幸福加油站”慈溪市中小学生幸福成长赋能工程进校园、“青少年快乐成长体验日”等活动。此外,与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实地调研、课堂观察、专题讲座等方式提供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定位,加快走出心理困境、摆脱心理迷茫。三是开通心理热线,专业团队指导赋能。向学生及家长发布心理咨询微信公众号、心理服务热线电话和成长指导资源服务清单,互为补充确保求助渠道畅通。以“真诚、理解、尊重、保密”为原则,在非实景状态下帮助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化解生涯困惑、纾解身心焦虑、调节亲子矛盾,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目前,近30所学校开设专属心理热线,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累计提供心理咨询超1.4万人次。
(二)体系化筛查干预,强化心理危机防范能力
一是借鉴基层网格化治理理念,探索构建“1+N+X”(市-校-班)的三级网格预警体系。依托“分级管理、层层履责、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网格管理模式,聚力打造教育阵地信息“烽火台”。全面细化班级管理,将学生心理健康监管纳入网格预警重要事项,按照师生比1:15建立“心网格”并设立“知心导师”,一旦发现心理问题苗头层层提级向上汇报,经等级评估后上报浙江省危机预警与干预管理平台,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重诊断治疗向重防范干预转变。二是每学期初运用心理测评软件或量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基础数据库。健全“心网格”定期筛查机制,由“知心导师”通过日常过程性动态观察,全面掌握学生情绪状态、亲子关系、家庭变故等信息,特别加强对长假前后、考试季等重点节点的信息综合研判。根据筛查结果,启动“预防性—心理普查、引导性干预—心理咨询、维护性干预—重点关注”三重防护模式,做到“一人一表、专人专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区域内全部中小学生13万余人春季心理健康排摸,对排摸后存在各类心理危机的学生逐一制定高危学生干预方案。三是建立“班级-校级-市级”三级螺旋上升式心理服务模式。一般心理健康问题由“知心导师”点对点化解,必要时由学校心理辅导站安排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会同学生班主任共同跟踪辅导。复杂心理问题经学校评估研判后服务升级,转介至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由暖心团队集中把脉、研判策略、优化方法。同时,建立校医联动机制,实现“学校-中心-医院”信息互通互享,通过内外闭环式心理评估与辅导干预,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难、转介难等问题。各校个体心理辅导室在每周一到每周五向全体学生开放,寄宿制学校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4小时,其他学校每天开放时间至少2小时,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随时能够寻求帮助。四是持续完善以“名师为引领、专职为骨干、兼职为支撑、班主任为主导、任课教师参与”的全员心育体系。建立市-镇-校-班四级联动培训体系,与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与心理咨询个案研讨督导,大力培养心育专业队伍。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暖心服务团队,定期通过个案研讨、课程研究、心理调研和心理科研等形式为团队全方位充电赋能。目前,我市已有15216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师C级证书,400名教师获得B证,持证率达100%(除新任教师外),持证数量居宁波前列,今年新公开招聘心理教师13名,系历年最多。
(三)立体化家校共育,推动指导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搭建家庭教育学习平台。全面推进家庭教育数字化学习,利用慈溪市终身学习网“妈妈课堂”,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推出家庭教育直播在线平台和点播系统,开设“妈妈在线”(分四个年龄段)“未成年人安全条例”“孩子的人格危机教育”等六大专题共99个课程资源,在线学习点击量已达到12万余次。在慈溪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智慧父母,让爱‘育’见未来”家庭教育云课堂专栏,特邀教研员、名校长、优秀班主任、教育专家推荐或传授科学育儿经验与做法,助力打造“双减”政策下慈溪智慧家庭教育生态圈,平均阅读量超过1万次/条。二是开设家庭教育线上线下课程。举办“慈有优教 育见未来”家庭教育线上线下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教师、专业医生、优秀班主任等授课。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研究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家庭教育课程,发布“慈溪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名单”,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家长需求,为学校提供“点单式”讲课菜单。开发“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特色课程”,推出《送给学生的24堂暖心微课》《送给家长的24堂暖心微课》《好习惯助成长》等系列微课。打造“我与孩子共成长家长沙龙”“优秀家庭教育访谈”“优秀家长进课堂”等家庭教育品牌,开展专家讲座、政策解读、案例访谈、送教上门等指导服务,帮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三是做好示范家长学校培育。要求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师资、有教材、有经费、有活动、有评估、有表彰。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校数字家长学校建设,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建设,以“互联网+”思维跨时空面向家长构建新型学习阵地和传播模式,力争2023年底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均建成数字家校。
(四)联合化部门协作,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一是成立“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打造家校共育多元化平台。市教育局、市检察院、市妇联三部门联合成立花季关护家庭教育指导站,进一步深化教育、检察、妇联共建工作,拓展“花季关护工程”功能,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课程、亲子活动、家长沙龙、宣传展板、教育手册等工作方式,为全市青少年及家长提供集学生违纪违规教育、亲子沟通、自护自救、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回访帮扶、法治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医教深度合作”项目,实施暖心诊疗。慈溪市教育局联合慈溪市第七人民医院专业心理团队开展“医教融合”项目,心理专家定期坐诊慈溪市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开通绿色门诊,每周5次(周一、三、四、五、六下午)中心邀请医院心理专家坐诊,定期公布每月坐诊专家安排表,供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提供针对性诊疗服务。自4月下旬“分诊点”开设以来,累计服务学生108人次,有效解决受心理问题困扰学生和家长的就医难题,也为学校更精准地把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有力依据。三是开展联合共建共享项目,深化教育服务指导。招募汇聚各部门相关领域的优秀讲师、心理咨询师、检察官、律师、医师,形成一支来源广泛、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的指导师(志愿者)队伍。开展联合共建共享项目,文锦书院等15所学校成立古塘街道家庭教育公益联盟,联合辖区内村(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宗汉街道开展“同心润教”家庭教育家校社联动项目;观海卫镇成立家庭教育促进联盟,通过教育沙龙、送课下村、入户指导等多样化形式促进基层家庭开展家庭教育。
二、下步工作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根据您的建议,下一阶段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相关工作:
一是完善心育服务机制。出台新时代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系统性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研训一体机制。力争在三年内中小学校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教师,并组织系统化培训,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实施区域学校分类管控。实施学校分层分类管控,尤其要对城区学校、初中段学校、民办学校等加大指导督查力度。定期发布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对危机事件高发学校、高危群体、高危时段进行提前预警,提高应对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是提升社会协同服务能力。协同卫健部门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与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五是继续深化家校共建工作。大力推进家长课堂建设,帮助家长了解各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提升家长亲子教育理念,提高亲子沟通技巧,家校联合,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您能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指导。
慈溪市教育局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团市委。
联 系 人:胡凌云
联系电话:639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