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2827342755727/2023-178396
市文广旅体局
主动公开
政协委员提案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卫生、体育、医保/体育
2023-07-05
2023-07-05
面向社会
胡巧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优化和普及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民健身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浙江省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体育融入生活成为生动现实。
一、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截止2022年,我市已经拥有市级大型体育设施一场一馆。拥有镇级体育馆(含镇校共用部门)10座,笼式足球场21个,社会力量办游泳池24个,实现全市村(社区)健身路径全覆盖,其他各类体育设施2591个,登山健身步道总里程超过100公里。全市公共体育设施总面积达到492.3万平方米,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64平方米,根据第19届亚运会城市提升行动任务清单和共同富裕指标要求,2023年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需达到2.75平方米,力争通过挖潜力提增量,促进新建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建等手段,切实推进“10分钟健身圈”建设。
二、重点区块项目建设情况
(一)翠屏山登山步道建设情况。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1年10月完成《翠屏山片区概念规划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启动编制《翠屏山片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基本明确了片区发展的目标和功能,确定了片区发展的总体结构,构建了新的交通等支撑体系。我局根据《2022年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共富共美的实施意见》及2022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省共同富裕试点工作推进会方案,按照相关要求,结合翠屏山文旅融合区建设,积极推进登山步道整合提升工程相关工作。
一是通过整合优化线路,形成登山步道网络“一张图”。按照现有步道路网,结合环浙步道慈溪段建设,进一步系统化整合并优化线路,确定全市登山步道主线59.7公里,细化沿山六镇环线、支线,梳理确定19条不同距离、不同强度、各具特色的精品环线,总里程达215公里。同时,采集步道长度、经纬度、海拔等矢量数据,设计步道电子导览图、路书、登山指南等基础信息。二是通过整合提升设施,形成登山步道服务“一张网”。根据国家登山步道、“环浙步道”建设标准和休闲旅游配套需求,新建和修缮全市登山步道主出入口、破损路段、导览系统标识标牌、停车场、休憩站(点)、观景台、露营点、厕所,并在重要路段和节点安装指引柱、标距柱。同时,开展翠屏山登山步道通讯盲区检测,适当增配通讯设施,确保通讯信号全覆盖。三是通过数字化开发应用,形成登山步道场景“一平台”。开发登山步道应用程序,全景展示翠屏山登山步道沿线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特色村落、特色资源、文旅产业等基本情况和适合四季的特色精品线路。实现应用程序和“浙里办”平台联通,上线电子地图,标注安全提示、应急救援等相关信息,做到登山步道信息一键查询。
(二)慢行系统与沿河绿道建设情况。明月湖城市新区风貌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已在2022年5月完成设计咨询,项目涵盖水池改造、步行桥铺装提升、慢行道贯通工程、慢行道提升、无障碍设施修补、盲道修补、院士走廊改造、路缘石修补、景观排水改造工程等,今年年底可实现区域内慢行系统全部贯通。潮塘江南北两侧绿道共3.8公里,新城河绿道全长14.2公里,按照绿道整体环通、分段实施的要求进行设计,目前已建设完成3公里,今年年底前还将新增4公里。
(三)公园健身设施建设情况。中心城区内的12个综合性公园(广场)内共设置有6处健身运动器场地、3处门球场、9处健身步道,其他公园绿地内基本也都配置有小型锻炼场地和设施,为更好的满足市民锻炼需求,在各个公园铺装场地内设置了广场健身舞场地。自2021年开始我市中心城区开始实施“口袋公园”建设,通过园路环通、亭廊设施建设、花境改造等措施,提高绿地休憩功能,通过配建锻炼器具,特别是配建了24套新型的太阳能智能健身器材和塑胶健身广场,提升了绿地的体育锻炼服务功能。下步将对接土地储备中心及城区镇(街道),对适宜绿化的街头闲置地块,持续开展“口袋公园”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的公园绿地覆盖率,方便周边居民开展健身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优化大型体育场馆建管用。目前市全民健身中心和室内游泳馆选址已经明确,就在城北商务新区中,我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创建标准,及时开展方案设计和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强体育场体育馆设施维护,提升现有体育场馆的管理和开放水平。教育部门将建立和完善教育投资项目库,提高幼儿园建设标准,拟出台相应文件,统筹考虑新建幼儿园游泳池配套建设,同时在具备游泳池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立市少体校游泳训练基地,并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游泳普及培训。恢复开放学校体育场地,继续落实《慈溪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指引,明确开放学校、开放范围、开放时间、开放对象及管理模式,细化各有关部门职责,以制度规范运行。
(二)创新要素供给方式。我局将主动对接资规、水利、住建等部门,对慈溪市海塘(四灶浦-淞浦段)堤坝设置长27公里的慢行系统开展可行性论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利用工业厂房改建体育健身场所的,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变、土地登记用途不变、建筑物不变、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继续提升新建住宅小区体育设施配套水平,在满足按规定配建室内体育用房作为挂地条件的基础上,在统一区块统筹配建篮球场、网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设施。
(三)持续推进公园体育设施建设。一是会同住建部门对现有公园内体育设施进行排摸,并制定改造提升和维护方案。对峙山公园、峙山文化广场连片建设市级体育公园开展可行性论证。城南公园(面积18383平方米)整体景观设计已考虑健身设施、休憩空间、游廊休闲空间等功能,计划2023年建成投用。二是积极对接各相关部门和属地,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汇总制定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目录或指引,因地制宜建设小型体育公园。三是探索建设泛新城河体育公园,通过对体育场、馆周边区域体育设施改造提升,贯通体育中心、新世纪公园、新城河两岸、明月湖周边和潮塘江两岸健身步道,沿线合理配建体育场地设施,打造10万平米级别的市级体育公园。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慈溪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