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24-01-12 09:29 信息来源:慈溪市发展改革局

《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引导慈溪全市人民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行动纲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各有关方面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慈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系统梳理了《纲要》实施两年半来主要目标指标和重大建设任务进展情况,分析指出了“十四五”后半期规划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了下阶段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主要发展目标和指标进展总体良好

“十四五”以来,虽然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奋发实干、勇毅前行,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平稳、可持续的良好态势,到2023年6月,《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规划目标和指标进展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主要发展目标呈现出“一稳五优化”特征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创新动能充分激活、城乡品质独具魅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市域治理加速优化、民生保障更有温度的目标。从目标的实现情况看,总体符合预期,并呈现出“一稳五优化”特征。

“一稳”,即发展能级继续保持国家省市县(市)域前列,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稳步推进。我市GDP由2020年的2008.3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2521.6亿元,在“千亿县(市)”GDP排名中持续保持全国第6位和浙江省第1位,在宁波市比重持续保持在16%以上,处宁波十区(县、市)第3位。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优势,工业增加值在宁波市占比持续保持在21%以上,处宁波十区(县、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两年半来,四次获得浙江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2位。人口规模扩大,跻身全国II型大城市行列,常住人口总量在宁波市占比持续保持在19%以上,处宁波十区(县、市)第1位。

“五优化”,即创新动能、城乡品质、生态环境、市域治理和民生保障等五方面持续优化,富有活力、魅力、吸引力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逐步形成。

——创新动能持续优化,迈入打造更高水平创新型县(市)新征程。企业创新动能充分激活,已成功获评国家首批、宁波首个国家创新型县(市),“创新指数”居宁波首位,荣获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的68.5%上升至2022年的71.9%,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4213个上升至2022年的7775个,今年上半年又升到7999个,已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小家电智造小镇创成省级特色小镇,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获评省五星级小微企业园。

——城乡品质持续优化,迈入建设独具魅力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征程。城市格局优化完善,列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球功能性节点,确立宁波大都市主中心之一的规划定位,成功入选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交通建设加速提效,通苏嘉甬高铁、市域铁路慈溪线开建,杭甬高速复线慈溪段、中横线快速路一期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环创—新城河城市经济带加快打造,滨水空间形象得到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并获首届浙江数字乡村金翼奖,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迈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新征程。市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已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正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2022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3%,2023上半年上升至88.4%,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宁波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21年的42.9%上升到目前的100%,成为全域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在宁波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大比拼当中排名第一。生活垃圾总量实现负增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市域治理持续优化,迈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征程。疫情防控众志成城,转段渡峰平稳有序,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法治慈溪、平安慈溪建设持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稳中有降,2022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上报事故12起,死亡7人,比2021年分别减少5起和2人,两年间未发生森林火灾、水上交通、渔业船舶类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市级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食品药品安全得到强化,创成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入选省“社区药事服务站”建设试点。

——民生保障持续优化,迈入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20年的1.64缩小至2022年的1.56,明显优于宁波市、省总体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村(社区)全覆盖,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5%、9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1.34%、保持宁波最低。两年间,连续两次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入选省首批最佳实践。

(二)主要指标进展总体达到了“双过半”要求

《纲要》从高质量经济、高活力创新、高能级城市、高颜值环境、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等六方面提出了33项指标。从指标的实现进度看,除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目标省里还未分解下达外,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其中,13项指标提前完成,分别是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市级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市级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市级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全市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常住人口)、市级每万老年人拥有执证养老护理员数(户籍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常住人口)。3项指标完成较好,分别是市级新增公共停车位(个)、市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市级营商环境便利度。7项指标基本完成进度要求,分别是生产总值(绝对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市级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市级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降幅、全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市级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项指标进度相对滞后,分别是市级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新增里程、市级老旧小区改造面积、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全市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5项指标完成有差距,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贸自营出口额、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市森林覆盖率。

二、重点任务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创新赋能持续增强

《纲要》明确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以企业为主导的应用型创新,构建产业鲜明、协同创新、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两年半来,我市大力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高素质人才不断积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总体成效比较明显。

1.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上林英才”等重点人才工程,累计引进集聚国家级、省级计划领军人才46名,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引才工程人数创历史新高,自主培养入选国家“优青”实现零的突破,“甬江人才工程”资本引才项目收获“三连冠”。实施新时代“上林工匠”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20871人,位居宁波全大市第一。中科院慈溪医工所、慈溪产研院、温医大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高起点启用,累计入驻创新团队或孵化项目23个,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400余人。深化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累计创建分中心5家,集聚“领雁型”“尖兵型”“工匠型”“候鸟型”工程师超3000名。

2.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快建设上林科创走廊,温医大慈溪生物医药研究院建成投用,慈溪生命科学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慈溪智慧谷、慈溪产研院和慈溪医工所建成投用,两年半来,慈溪智慧谷累计引进检验检测、软件研发、科技孵化等在孵企业近50家;慈溪产研院累计引进入驻团队13家,累计申请发明专利90项,授权41项;慈溪医工所入选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众创空间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前湾驿陶分别入选省级和宁波级众创空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23”千百亿产业实现全覆盖,智能家电综合体顺利通过省年度绩效评估。成功筹建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名单。积极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到慈溪产业化转移,以产研院为主体的科创平台被省发改委评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

3.创新主体培育迈出新步伐。积极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两年半来,全市累计列入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7家、宁波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培育名单83家、国家重点支持的“小巨人”企业名单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宁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家,均位居全大市前列。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两年半来市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9家,累计拥有有效高企达667家,居全大市第二。实施“创新DNA工程”,出台规上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行动计划,2022年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高达80%以上。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2家企业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民营企业累计获国家科技大奖达13家(次)。

4.创新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计划,设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实施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的科技信贷和创新券扶持政策,支持科技银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设创新主体券。探索科技创新市场化改革,推动研究院、孵化器建设运营机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障和风险补偿机制。培育指导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打造“创客码头”基地,开展教育培训、咨询讲座、联络联谊等各类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2022年顺利通过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成为宁波唯一入选县(市、区)。

(二)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纲要》提出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产业链完善、市场适应性强的具有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年半来,我市持续加大推动产业能级升级的工作力度,努力破除后疫情时期发展困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平台建设卓有成效。

1.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制造业“123”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6大标志性产业链,2022年全市“3+3+X”新型制造业体系产值达3964.7亿元,获评省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优秀,滨海经济开发区获评省制造业四星级园区。工业效益良好,2022年完成规上工业利润144.4亿元,利润增速18.4%,列宁波大市首位。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列入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汽车零部件行业成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试点行业,高端磁性材料群列入第二批省“新星”产业群。建立绿色制造体系,两年半累计评定三星级绿色工厂154家。推动“千企创牌”计划培育重点企业,两年间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1项。开展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出台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意见,推进传统制造业“三类企业”整治提升。

2.健全现代服务业体系。“135”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31.1%。持续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打造形成若干特色化时尚化休闲化消费商圈,爱琴海购物公园荣获宁波市级示范智慧商圈和夜间经济消费地标。电商经济快速发展,两年半来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2250.99亿元。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2021年获批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7亿元。“1+5+N”物流空间布局体系构建形成,韵达智慧物流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金融产业创新发展,成功落地宁波市级保险首创项目4个,10余个燎原项目实现扩面推广,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慈溪分中心揭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文化产业规上增加值达106.6亿元,主要发展指标和综合实力居全大市前列,成功获评浙江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市、区)。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施“3995”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省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构建形成“育繁推服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主推技术到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55%(83.55%为2022年度数据)。实施农业品牌体系建设“1821”行动,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整体提升,新增绿色产品6个以上。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等建设。

4.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省新智造试点,两年半累计上榜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14个,环杭州湾(慈星)智能产业园入选浙江省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5.76%上升至2023上半年的7.5%。宁波家电可信制造行业平台、家电可信制造展示中心与实验室、“众车联”、“众模联”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十强县榜单。纵深实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创成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共享冰爽爽”入选省数字政府应用优秀案例。数字政府综合应用平台顺利上线,数据仓架构搭建完成。

5.积极推进产业平台优化布局。出台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方案,将7个开发区(园区)整合优化为2个开发区(园区)。筹建慈溪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获批创建省级高新园区。两年半累计创建省认定小微企业园区7个,其中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4个。建设高能级服务业平台,慈溪产业带直播基地(慈溪优品馆)成为宁波直播电商创新示范基地、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学习实践基地、慈溪市大学生实习基地。前湾驿淘互联网产业园获评2022年浙江省跨境电商产业园等荣誉,慈溪市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名单,“鹤鸣集市”文产消费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积极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坎墩大学生农业众创园荣获浙江省首批五星级青创农场等称号,南部沿山文旅乡村融合线、中部四季果蔬都市农业特色线、北部慈湖农业绿谷精品线、四灶浦休闲观光农业线等多条文旅融合旅游路线相继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产值超12亿元。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

《纲要》强调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进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两年半来,我市扎实推进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整体开放水平,加快融甬联杭通绍,全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内需潜力不断激活。加快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分类构建“5-15-30分钟”新型城市生活商圈,新江路上海街步行街入围宁波市15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清水湾社区入围宁波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市已申报创建10条特色街区。项目投资提速增效,建立“1335”推进体系、出台政府性投资项目加快前期操作规程,两年半累计获批用地指标7167亩、政府专项债78.4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3%,四次获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2。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19家企业入选省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培育名单,家电、轴承等2个行业入选省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数量均居宁波首位。

2.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全方位接轨上海,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球功能性节点。深入谋划前湾沪浙合作创新区,设立慈溪(上海)科创飞地,“慈沪科创引才全生命周期平台”入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名单。参与宁波大都市建设,确立宁波大都市主中心之一的规划定位,主动融入前湾新区规划建设。参与杭甬“双城记”建设,慈溪创新创意(杭州)飞地获评为省级数字经济飞地示范基地。扩大长三角城市合作,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合作共建“长三角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已有80家企业成功入选欧美商超直采供应链企业库。全速推进通苏嘉甬高铁项目建设。

3.整体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实施“232”外贸双翻番行动,2021年外贸进出口和出口额均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22年针对外贸严峻形势,出台外贸进出口保稳提质九条意见,组织参加宁波包机出国抢订单2批次,80家企业入选沃尔玛、开市客等欧美商超直采供应链企业库。探索品牌建设,已培育浙江出口名牌46个、宁波出口名牌24个,数量均居宁波首位。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两年半来累计实现跨境电商B2B试点出口额408.58亿元,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海外仓2个,前湾驿淘互联网产业园获评省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

(四)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

《纲要》明确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互促互进,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全面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高效协同,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两年半来,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撬动各领域各方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一批彰显慈溪辨识度、具有领先领跑的标志性成果。

1.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畅通线上办事渠道,运行政务服务领域“一件事”80项,其中55项“一件事”实现“掌上办、网上办”;上线“企证查”平台,17家部门23种的企业合法合规证明一键获取;合理设置线下“一件事一次办”综合受理窗口,健全特殊群体“一件事”“绿色通道”“预约上门办”等服务方式;“宁波办事”综合自助服务终端实现镇级全覆盖,积极向村(社区)延伸。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动态清单管理。深化重点领域行政审批改革,率先设立市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一般企业投资项目部门审批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改革,持续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动医疗、教育、环保、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监管工作常态化。深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快实现“一张清单”管执法,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掌上执法率达100%。

2.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截至2022年,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9万户,稳居宁波首位,并拥有2089家规上工业企业、509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梯队培育体系,两年半来累计完成“个转企”1167家,“个转企”数量居宁波首位。深入实施“凤凰行动”,两年半来累计新增上市企业2家,截至目前共有上市企业12家,基本形成“年年有上市、申报不断档、梯队更壮大”的良好态势。深化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基本构建完成“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国投公司→市直公司(或其他国有企业)→项目经营公司”为主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管理组织架构,形成了“1+4+4”的平台体系。深化亲清政商关系“1+3+1”体系建设,完善清廉民营企业建设评价标准,建成市级及以上清廉民企(商会)创建示范单位29家。

3.市场体系趋于完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保持在71%以上。开展闲置农房激活利用,两年半累计盘活的闲置农房496宗258.4亩,盘活农房价值(指农房财产价值)3.57亿元。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后,持续深化此项工作,探索开展“三权融合”的抵押货款工作。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率先在宁波大市谋划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创新试行“点状”供地模式,试点推进工业用地“先租后让”“长期租赁”“先租后售”等供应方式。深入推进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实现工业用地评价全覆盖。建立低效工业用地清单,健全低效用地倒逼、奖惩、再开发机制。深化财税投融资改革,调整完善财政分配体制,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成立“大财政金融办”,紧抓政府项目投融资谋划。进一步理顺市镇两级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镇级发展经济理清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推进债务规模与债务率持续“双控双降”。推进“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慈溪实施方案建设,构建完善“1+N”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已建设1个市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及7个镇级普惠金融服务站,实质性、常态化开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服务。

(五)城乡融合发展快步推进

《纲要》明确坚持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加速促进协调发展,打造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整体提升的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两年半来,我市按照新型城市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推动慈溪融入宁波市大都市圈,在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国土空间、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市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以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省“四大建设”和宁波市大都市区建设为导向,构建起“中心辐射、双核联动、三片发力、全域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全球功能性节点,确立宁波大都市主中心之一的规划定位。全面推进“多规融合”,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配合做好翠屏山中央公园、余慈地区统筹相关规划研究,推进《前湾沪浙合作创新区规划深化设计》编制工作,以全域综合整治为抓手,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236亩、供而未用土地2212亩。深入推进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加快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和已命名小镇迭代升级,全面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匡堰镇、新浦镇、坎墩街道入选2022年“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名单。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80.1%,分别高于全省、宁波大市6.7个、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宁波大市最低。2023年成功入选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系宁波唯一。

2.城市建设品质稳步提升。坚持“北创、东拓、南优、西活、中提升”开发思路,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前湾创新城、打造环创—新城河城市经济带等举措,全面升级城市硬件、塑造城市气质,进一步做优中心城区。提升中心城区滨水空间,完善新城河、潮塘江、大塘江和漾山路江4条中心城区的“井字型”水系骨架,完成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全线贯通新城河,开工建设中部三塘横江、周家路江等项目。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基本实现潮塘江两侧绿道环通,累计建成16个口袋公园,口袋公园建设进程超过规划预期。有序推进8条“精特亮”特色街区创建,上林坊仿古商业街、天元古玩街等两条街区复评获宁波市商业特色街区称号。未来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新城河等13个省级前七批未来社区同步开展未来社区建设,鸣山社区、清水湾社区等2个命名为省级未来社区。

3.积极打造全国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持续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半全市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特色精品村10个、未来乡村4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30个、精品村58个、风景线2条,两年间连续获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秀县,2022年成功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11.73亿元,村均382.1万元,同比增长4.31%;经营性收入6.39亿元,村均208.1万元,同比增长11.21%。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继续保持在10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行政村清零,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98.5%。持续开展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对低收入农户从事自主创业、劳务就业等进行适当补助,强化综合保障性帮扶,实现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全覆盖。2022年慈溪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067元,同比增长13.2%。推进国家和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搭建完成“1115N”数字乡村平台架构,累计创建省级未来农场1个,省级数字工厂7个,数字化基地改造超40家。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入选省首批最佳实践。

(六)城市基础设施加码提速

《纲要》提出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打造安全可靠、高效便捷、智慧绿色、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两年半来,我市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按规划要求顺利推进城市交通、水利、能源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23”交通圈和“155”交通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十四五”前半期,铁路及轨道交通实施类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其中宁波至慈溪市域快轨已全线开工建设;杭绍甬高速宁波段一期慈溪境内段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建成建附线二期工程、横筋线、白彭公路等普通公路,329国道快速路改造一期、新浦互通连接线等工程如期开工,公路实施类项目市级累计完成投资102.24亿元;市政道路加快推进坎墩大道拓宽、科技路新建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4亿元。谋划建设宁波北部交通一体化,加快完善以通苏嘉甬慈溪高铁枢纽为主体的枢纽场站体系,慈溪高铁站建设规模已基本明确,目前正同步深化慈溪站站城融合、沪浙合作创新区设计方案。

2.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高标准建设防洪保安网,构建形成安全高效生态水网体系。加快推进“三横十一纵”骨干河网等重点工程建设,强力推进三塘横江、周家路江拓宽工程,基本完成新城河“最后一公里”70米河道拓宽,全面完成城区潮塘江排涝工程,两年半累计完成骨干河网建设近17公里。全市水域面积、河网总水量显著增加,分别达102.34平方公里、9283万立方米。推进邵岙和上林湖分洪联调、梅湖扩容工程,完成中心城区防洪排涝一、二期工程、里杜湖、凤湖维修加固工程等防洪基础工程,调洪滞洪能力明显提升。海塘安澜工程全线达到100-300年挡潮标准,确保“上拦”有力、“下排”顺畅、“外挡”牢固。

3.加快建设现代能源设施。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已建成公共充电站98座、公共领域充电桩837个,提前3年完成充电基础设施目标。综合供能服务站及加氢站建设稳步推进,宁波绿动慈溪滨海经开区示范加氢站开工建设,完成“十四五”建成1座加氢站的目标任务。

4.高起点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城乡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两年半来累计完成5G基站建设2147个,现有5G基站数量超过3000个。加快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城市大脑完成安装调试。积极参与省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建设和能力组件输出,加快打造慈溪工业大脑,慈溪市可信家电平台作为家电大脑的构成继续深化发展。全市共有宁波可信服务可信数据查询组件V1.0、大数据仓储协同平台等18个能力组件输出至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并积极打造基于能力组件的样板车间。慈溪市工业产业地图服务平台、可信家电平台等6个重点应用入选2022年宁波市重大改革(重大应用)清单。

(七)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纲要》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生态安全为重点,打造天蓝地净水清田洁的优美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慈溪”。两年半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成为美丽浙江建设工作优秀县(市、区)。

1.稳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立市生态文明促进中心,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完成慈溪首次生物多样性现场调查及调查评估报告。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编制“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及9个“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稳定)方案,共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总面积91.96平方公里。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累计补偿资金3978万元。深化“森林慈溪”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2987亩,完成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5600亩。

2.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6+1”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钢渣脱硫副产石膏在水泥企业中应用技术规范”行业标准项目被列入工信部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名单。两年半来,全市创建宁波市四星级以上绿色工厂43家,其中宁波市级绿色工厂35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慈溪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园成为宁波市四星级绿色园区。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和节能降碳,全市光伏总装机量达1186兆瓦,2022年市本级新增分布式屋顶光伏装机250兆瓦、单年增量远超“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180兆瓦的总目标,年度新增和装机总量位居宁波第一。加强企业用能管理,两年半累计已强制淘汰落后电机等设备373台套,审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项目94个,2022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居宁波第二。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将“绿色金融”纳入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并专设“绿色金融先进银行”奖项。截至2022年12月末,辖区绿色贷款余额268.48亿元,同比增长125.5%,高于宁波平均81.1个百分点。

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清新空气行动,成功创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完成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18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5个,县级12个),全市363小区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住宅小区建设任务。建立智慧排水管理平台,在重点河道和湖库建设完成75个自动监测站,首创“可视、可算、可查、可看、可分析”的治水解决方案。全市各镇(街道)实现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全覆盖,并顺利创成全域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在宁波城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大比拼当中排名第一。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一般工业固废和危废收运体系,累计建成投用3家危险废物收集单位(总能力达6.7万吨/年)、5家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总能力达13.2万吨/年)和4家一般工业固废分拣中心(总能力达30万吨/年)。生活垃圾总量实现负增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推进污染耕地源解析和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6.8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八)社会服务不断完备

《纲要》提出以均衡化、优质化为方向,推动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构建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两年半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完善公共服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1.积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建立完善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和24个镇(街道)村(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站点,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三级网络。推动新市民融入慈溪,在“浙里办”浙里新市民系统中累计用户数、新增访问数、用户感知率、累计访问量等多项指标列全省第一。完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推进适老化改造,加快老年食堂建设,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目标,村(社区)食堂服务站点覆盖率100%。开展康养联合体试点,到2023年6月,已完成12家康养联合体建设。搭建“智慧养老”平台,成立智慧养老指挥中心,全面集合养老服务领域各项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服务监管、补助精准,完成4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无感服务智能终端。

2.着力扩就业促增收。深化实施“乐业慈溪”就业计划,加强援企稳岗和用工保障力度,优化就业创业生态环境,202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1.17%、保持宁波最低。加强基层用工保障服务,开启村级劳务经纪人“专推新”2.0版,设立贵州、安徽、四川、河南和江西5大省驻慈农民工服务站,挖掘、招募村级劳务经纪人,通过“老带新、专推新”为企业精准输送员工,共吸引1.4万名劳动者到慈就业。依托人力资源产业园,促进就业岗位精准匹配,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312场,提供岗位17.66万个。推动多元深层校企合作,在兰州信息科技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太原工业学院设立引才工作站,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岗位推介等全链条“一站式”服务。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打造“慈溪市高校毕业生实践基地”实习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已有实践基地118家。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功效,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近400个,确保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归零。

3.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两年半来累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805个。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探索创新教共体课堂模式,提升义务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低小幼儿园整改提升专项行动,等级实现全覆盖,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3.3%。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宁波)和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两大院校获批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和产教融合项目;公牛学院、新海学院两大产业学院双双入选2022年中国高教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与慈溪企业达成协议共建智能家电特色学院。两年半来,我市已新建2个职业教育集团,累计组建10个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行知职校电子商务专业群、慈溪职高智能制造专业群分别获批省级首批、第二批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4.高质量建设“健康慈溪”。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慈溪市疾控中心服务能级。建立卫生应急物资指挥调度体系,成立慈溪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高级别专家组。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救助体系建设,市传染病救治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慈溪市儿童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建设项目,改造提升发热门诊和PCR实验室。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组织体系,完善基层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治理防控机制,扩容改造提升镇级卫生院。建立中西医结合防治机制,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进区域专病诊疗中心建设,提升重大疑难疾病救治能力。支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深化“115”人才工程建设。持续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省级集成改革,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三家、全宁波唯一入选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宁波大市内率先实施总额预算下的县域医共体按人头包干付费,充分发挥医保基金的调节和杠杆作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推进“一场两馆”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达2.7平方米,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1%。

5.构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户籍人口参保率分别达98.5%、99.5%。扎实开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全市各类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达162家,开通率达100%。打造残疾人托养照护慈溪品牌,建设提升残疾人之家26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20家、三星级1家,全国阳光家园1家,受益残疾人796名;创建全国无障碍镇1个、省无障碍社区10个,累计受益1200余户。深化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新建规范化残疾儿童康复机构2家,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与补贴比例达100%,辅具适配率达100%。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70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成功创建“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有328家镇(街道)、村(社区)级退役军人服务站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创成比例高达91%。实施“一镇一品”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建设项目,全市镇(街道)各自推出1个社会救助服务项目。推进市镇村三级助联体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一证通办”机制。落实困难群众探访关爱制度,探访关爱和幸福清单送达率达到100%。优化基本住房保障体系,推进新建租赁房试点,共筹集新改建租赁住房9586间,任务完成率184%;筹集盘活租赁住房8010间,任务完成率101%。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实现慈善信托零突破,慈善信托备案数量、财产总规模、到账金额均居宁波市首位。

(九)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

《纲要》强调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名片,打响“秘色瓷都、智造慈溪”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两年半来,我市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化“文明慈溪”建设,传承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扎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深化“文明慈溪”建设。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名片,2021年度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以总分97.07在全国134个县级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三,受到中央文明办的通报表扬(2022年度国测已完成,成绩暂未通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形成了“幸福巴士”“五大党课”“千户万灯”“文艺村长”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品牌,全市17个镇(街道)建立了实践所,328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实践站,实现了全市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全覆盖。完善“3+8”志愿服务体系,形成“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注册志愿者达到34.05万人。2021年,列入全国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试点县(市、区),高标准完成试点任务。实施典型引领行动,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文明使者等先进典型选树,构建有礼典型矩阵,钱海军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大满贯的县(市、区)。

2.传承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推动越窑青瓷文化资源活态传承,深耕瓯乐文旅融合“金名片”,瓯乐团在2022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等10余场重大活动亮相,《听瓷》入选首批省级公共文化国际交流项目,《越•瓷风》入选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库。推进地域文化基因解码和文化标识培育,“千年越窑•秘色慈溪”入选“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秘色瓷”“达蓬山”等4个项目被评为省“优秀解码项目”。推进上林湖国家越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上林湖越窑遗址专题陈列获第十五届全省博物馆展览陈列精品项目优秀奖,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入选全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与浙江省文物局合作,成立浙江省文物鉴定(古陶瓷)培训基地(慈溪上林湖)。推进非遗馆谋划建设,积极与保利集团对接,拟利用其现有场馆设施设备,探索第三方运管模式。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阵地建设,市图书馆通过第七次全国“一级图书馆”、省第一批“满意图书馆”达标考评,市文化馆通过第五次全国“一级文化馆”评估并申创省“幸福文化馆”。健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完成省民生项目“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40个,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23家。2022年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满意度名列全省第12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两年半来累计建成省文化强镇11个、省文化示范村11个,文化强镇比例达到65%,17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达标率100%,其中省特级综合文化站5个。完善大剧院委托管理机制,年均引入高品质剧目演出60场次以上。推进文化礼堂2.0版建设,已建有农村文化礼堂264家,是省内率先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的县级市,两获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示范县(市、区)称号,省“礼堂家”效能指数排名位居全省区(县、市)前列。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构建妇儿服务三级网络。创设“书香音乐节”,打造集学习、体验、休闲于一体的“书香雅集”。

4.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细则,两年来累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710.37万元。打造文产消费品牌“鹤鸣集市”,带动各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和商业综合体消费提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106.6亿元,形成以文化装备制造业为优势、青瓷非遗文化为特色、文化服务批零业为潜力的产业发展结构,成功获评浙江省文化产业十强县(市、区),基本建立起与现代化中等城市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主体培育持续壮大,全市共有文创市场主体22219家,法人企事业单位4909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34家。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已拥有浙江省文化创意街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家、宁波市级产业园区(含培育)5家,入园文创企业总数达650余家,年度文创总产值突破60亿元。

(十)市域治理扎实推进

《纲要》提出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平安慈溪建设,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努力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市。两年半来,我市以提升社会治理服务能力为中心,不断强化制度建设,突破热点难点,应急管理、治安防控、综合治理等体系进一步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为安全稳定的环境。

1.深化“平安慈溪”建设。筑牢金融安全底线,建立健全财政金融议事协调机制,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专项风险整治,“慈溪网格金融员”项目列入宁波“甬金通”数智金融应用场景“揭榜挂帅”项目。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开展三轮百日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2022年创成首批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提升到86.14分;率先开展“社区药事服务站”建设,三医联动,打造社区药事服务站点“318”矩阵。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成投用宁波最大的应急指挥中心。推进智慧消防建设,迭代升级智慧消防物联监管平台2.0版,全市覆盖完成率95%。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指挥机制提档提级,提格消安委组织架构,推进基层防汛防台体系“5+1”标准化建设,调整落实新的镇(街道)级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启动两期“雪亮工程”建设,目前全市各类智慧点位总数超1万个。推深做实“党建+信访”工作,建立积案销号机制、赛马亮晒机制等十大机制,出台信访重点镇(街道)管理办法(试行)、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工作等制度。

2.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市-镇街-村社-网格-微网格”五级平战结合作战体系基本建成,信访走访、刑事案件、生产安全、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平安建设主要指标持续下降,累计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24个。持续深化数字法治建设,“政法一体化办案系统”“e企合规”“公证E通”“e清朗”网络综合治理数智应用等得到持续提升,多项被纳入2022年全省重大改革“一本账”。完善“互联网+城市治理”体系,完成城市大脑安装调试,初步建成慈溪数据仓。创新开发慈溪全域多维感知平台、慈溪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两人一事件”专题库,构建全域多维感知平台。初步搭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为公安、城管、水利、消防等部门提供算力服务。

3.推进法治廉政建设。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市政府及其部门、各镇(街道)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实现全覆盖。进一步细化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履行程序,深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加强重大行政决策“色域化”全过程进度管理。加强镇(街道)合法性审查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体系化推进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制度建设,组织开展全市合法性审查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合法性备案审查合格率达100%。深化“清廉慈溪”建设,形成“7+11+N”清廉单元建设梯次推进大格局。筑牢清廉根基,创建省级清廉村居121个,匡堰镇、附海镇东海村被认定为首批省级清廉村居建设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居)。统筹全域廉洁文化资源,杨贤江故居、孙家境御史文化陈列馆被评为宁波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深化“信用慈溪”建设,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全省首创“企证查”应用,省内率先推出“淘宝式”在线客服、“365天不打烊”政务服务,获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信用评价省级试点;在市场环境建设上,迭代优化信用“531X”工程建设,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入选2023年全省“信用+基层社会治理”试点。

三、后半期规划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与挑战

总体上看,我市“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相对于慈溪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的奋斗目标和市委十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的“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市域实践排头兵”的决定还有相当的距离。综合考虑“十四五”前半期实施情况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十四五”后半期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可能变化,全面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背景下,未来几年可能会延续外贸出口增长乏力的趋势。二是城市能级亟待提升。城市能级与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中心城区集聚度不高,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占全市比重较低,城市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压力巨大。三是城市品质还需提升。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还有明显短板。

四、下阶段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依据评估结果,结合浙江省“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宁波“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慈溪“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市域实践排头兵”的工作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水平建设环杭州湾创新智造强市。加强未来产业研究,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扎实做好慈溪未来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

二是抓住双循环战略机遇,高能级建设长三角南翼开放桥头堡。继续展开高铁、轨道、港区建设,加速建设高速、快速路,打造“外联内畅”硬核交通体系。推进“贸易强市”,加强市场开拓,积极落实“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促招引专项行动,打造宁波北部国际贸易枢纽城市和商贸服务业中心城市。

三是瞄准品质魅力慈溪目标,高标准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北部中心。坚持“城市提能”、“生态美城”,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

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富样板市。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大领域,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是扎实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高效能建设整体智治示范市。加快数字慈溪建设,统筹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和“上统下分、强街优社”改革,进一步完善“市级负主责、镇街强执行、村社重协同、网格作底盘”的现代治理架构。

六是积极做好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夯实资源要素保障,最大程度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加强与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的汇报衔接,确保进度超前和完成较好的指标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努力推动未达要求指标缩小差距,为“十五五”时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