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溪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4-10-12 15:29 信息来源:市发改局

2024年1月11日在慈溪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5%左右,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百强县市第6位、浙江第一,两次获省政府投资“赛马”激励,获省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从市级层面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稳大局,经济运行稳进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回升向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7.5%左右,“千项万亿”工程两获五星评定,获批用地指标4316亩、政府专项债20.5亿元;外贸自营出口预计增长4%左右,占全国份额提升1个万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8%左右,全市网络零售额预计完成960亿元左右、居宁波首位。全体、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预计增长5.3%、4.9%、6%左右,收入倍差缩小至1.54左右;完成财政总收入221.36亿元、增长13.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8亿元、增长6%;1-11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5.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预计增长16.8%和16.6%,保费收入增长13.5%,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3%左右。

(二)强根基,发展质效日益提升。“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两获省五星评定,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7位。智能小家电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入围首批省专精特新产业园。出台“退二优二”新政10条,制定实施“十化三场景”建设指南,拆除低效老旧厂房21万平方米、新建57万平方米,敦和园区改造模式入选省“一号改革工程”典型案例。市场经营主体首次突破20万户,居宁波首位。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新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分别增长52%、25%左右。与北交所共建服务基地,新增上市和过会企业各1家、宁波股交所挂牌企业58家。新招收进站博士后30人、创历史新高。

(三)重实效,改革开放蹄疾步稳。组建投资促进中心、现代化城镇发展建设指挥部、生态文明促进中心,推动国投公司实体化运行,重组城投集团等市属国企,首次获得惠誉、穆迪双投资国际评级。出台“8+4”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61条,兑付惠企政策资金11.9亿元,为企业降本减负54亿元。创新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压缩审批用时。中国·慈溪对远东供货中心、罗马尼亚最大综合电商平台易马格(eMAG)长三角运营中心落地投用,慈溪产业带直播基地入选省“一号开放工程”最佳实践案例,新增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海外仓8万平方米,跨境电商出口22亿元、增长4倍。打通沪杭甬苏半小时交通大动脉,慈沪科创引才模式荣获省长三角一体化最佳实践案例、系宁波唯一。

(四)注品质,城乡建设提档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入省级报批程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5万平方米,房屋征迁110万平方米、交付净地项目23个,未来社区建设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创成省“无违建市”。通苏嘉甬铁路关键节点实质性开工,宁波市域铁路慈溪线全线开工,浒运公路建成通车,中横线快速路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杭甬高速复线一期开通在即。观海卫-桥头“鹤鸣越窑”县域风貌样板区获评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新增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6个、未来乡村4个,周巷万安庄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9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和优良率首次达到双百,郑徐水库入选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东部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一期、西部固废生态治理工程竣工验收。

(五)绘共富,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南部山区(匡堰)片区入选省级首批共富实践观察点,东西部协作产业帮扶模式入选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民生支出139.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6%,10方面35项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新城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白云小学迁建工程加快建设。市第三人民医院、龙山医院成功晋升二甲综合医院,农村医疗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改造完成城区社会福利院等3家老旧公办养老机构,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位2429个。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8.5%和99%以上,发放低保、特困等帮扶资金2.5亿元,创成省双拥模范城。新增省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5个、“环浙步道”33公里,越窑秘色瓷、拉丝玉雕入选省非遗代表性名录。入选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刑事立案、行政(治安)受案数分别下降13.1%、5.9%,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达97%。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建议

建议今年奋力实现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其中市级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其中市级增长6.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其中市级增长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其中市级增长6.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其中市级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其中市级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其中市级增长7%),社会品消费零售总额增长6.5%(其中市级增长6.5%),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其中市级1.5亿美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5%以上(其中市级3.2%),外贸自营出口保持全国份额,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48件,新接收高校毕业生人数15000人,不良贷款率1.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58,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万人,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控制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宁波市控断面)10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92.5%,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97%,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占比75%,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300个。

三、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聚焦“靠前谋划”,全力推进战略动能新突破

一是抓好“十五五”前期规划研究。启动“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要尽早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为“十四五”收官画上完美句号。

二是谋深城市提能功能布局。深化研究翠屏山中央公园、老329国道提质更新及北部滨海风情带。完成市镇两级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城市控制性详规修编,出台中心城区风貌管控导则和西潮塘等重点片区详细城市设计。强化与余姚、前湾新区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前湾沪浙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平台、老经济开发区等重要板块改造提升。

三是全面发力抓招商、抓项目“双抓行动”。推进规划库、储备库、计划库、要素库、招商库、专项债申请库“六库联动”,力争政府性投资项目120亿元以上,实施200个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年度投资180亿元,其中新开工60个、年度投资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以上、民间投资占比50%以上;争取上级用地指标2000亩以上。修订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优化督查考评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招引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重大产业项目,力争50亿元以上项目招引实现突破,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

(二)聚焦“创新深化”,全力推进科创能力新突破

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软实力”。贯彻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大力度培育做强一批共享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创新综合体。鼓励企业参加各级重点研发计划和“揭榜挂帅”项目,大力实施动力转换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

二是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扩容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突破100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20家、发明专利300件以上。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两个全覆盖”行动,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力争突破100亿元,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争创省“科技创新鼎”。

三是涵养科技人才“蓄水池”。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高端管理人才招引。支持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实践“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扩大中高职一体化试点规模,新增高技能人才2900人以上。深化推进两个“三年行动”,新入选上级重大人才专项35个以上。

(三)聚焦“新型工业化”,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新突破

一是全面推进产业升级。聚焦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5%。开工建设慈工智创滨海产业园等项目,实施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8个。加快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平台建设。推动传统块状经济、镇村工业集聚区“两项整治”持续深化,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5%以上,启动华泰区块等150亩以上老旧工业区块改造项目6个,盘活提升低效工业用地2500亩以上,新建小微园区5个、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以上。

二是全面推进数实融合。重点打造数字化标杆项目,持续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队培育,力争省级未来工厂零的突破、宁波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10家,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开发集成提炼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力争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60家。

三是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加快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培育,培养一批研发生产制造整机产品能力的企业。积极抢占未来科技产业新赛道,力争新增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支持利用新三板、北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新增上市或过会企业2家。

(四)聚焦“改革攻坚”,全力推进营商环境新突破

一是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加快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完善项目、产业、融资等企业综合服务体系,探索打造地方特色“一类事”集成服务场景。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服务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快保护”能力建设。

二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力争国企净资产突破800亿元、新增信用评级2A+国企1家。深化推进融媒体改革,着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新增宁波市级清廉村居30个,善治村覆盖率达90%。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推行“信用+执法监管”新模式。

三是全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坚定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之路,加大创新研发、人才培育上的投入。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培育工程,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10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五)聚焦“内需提质”,全力推进消费活力新突破

一是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规模提升,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占GDP比重提升至44%左右。保障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进地标酒店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智能家电产业、汽车制造、生命健康和氢能生产使用四大领域“两业融合”创新发展。

二是加快电商经济创新发展。加快中心城区新电商小镇打造,启动浒山新电商园区建设,培育亿元以上电商企业20家。提升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直播经济和夜间经济,积极招引高端会员制商超,催生一批沉浸式、体验型消费新场景、新热点。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海外仓、前置仓、独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出口增长20%以上。

三是推动消费动能全面释放。加强高端消费供给,争取更多首店品牌入驻,打造城市商业新地标。加强文旅消费促进计划,积极引进演唱会等大型商业演出,加快培育慈溪本土音乐节,开展体育消费季、体育夜市等活动。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规范提升二手车市场,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提质升级,创建省放心农贸市场8家。

四是深化文旅融合。启动新城河体育运动核心区建设,整体策划提升森林公园,优化完善翠屏山登山步道全线系统,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85平方米以上,争创省现代化体育县市。丰富鸣鹤古镇、青瓷文化传承园等功能业态,串珠成链形成具有浙东气派和慈溪辨识度的精品游线。引进优质文化产业项目3个,创成2个省级园区(街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8%。持续提升秘色瓷和青瓷瓯乐影响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强城乡文化阵地,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等35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770场次以上。

(六)聚焦“品质魅力”,全力推进城乡建设新突破

一是持续推动城市品质更新。深化余慈市域(郊)铁路二期、杭州湾港区、G228杭甬高速连接线、余慈东西向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全力保障通苏嘉甬铁路慈溪段加快建设,加快宁波市域铁路慈溪线全线建设和重要站点TOD开发。保障中横线快速路一期建成通车,提速浒崇公路改造工程、青少年宫路北延、城市北环线等项目前期,开建周龙线、北二环西延等市域道路。提升改造文二路、寺山路、二灶潭路等区块配套道路,整修前应路阳光隧道和南门隧道,新增公共停车位2000个、新增绿道10公里、口袋公园4个。

二是推动乡村面貌整体提升。启动观海卫和龙山片区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力争创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个、现代化美丽城镇2个,新增未来乡村3个以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5%。开展低收入农户住房微改造,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6个,优化提升“四好农村路”50公里。

三是全面推动绿色变革。持续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绿色发展上创出慈溪样板。全面提升河网水环境质量,确保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和优良率保持在100%,推进三塘横江、周家路江、四灶浦南延等重大水利项目。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30个,创建三星级以上绿色工厂50家,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200家。推动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示范运用,新增光伏装机5万千瓦、公共充电桩400个以上。

(七)聚焦“开放提升”,全力推进区域发展新突破

一是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构建产销对接、综合服务、检测认证等“6+X”多平台,新增有外贸实绩企业200家。大力拓展东南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双循环”开放型经济城市,外贸自营出口保持住上年全国份额。

二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接轨上海“三大三强”工程,重点聚焦产业、科创、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对沪合作。开展科技合作项目20个以上,从长三角区域引进资金50亿元。依托慈溪(上海)飞地,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开创帮扶协作新局面。推进援建项目落地,打造布拖县“一园两治三坊多点”协作帮扶品牌,深化山海协作“三园三飞地”建设。

(八)聚焦“共富先行”,全力推进民生优享新突破

一是着力缩小“三大差距”。协同推进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千万工程”和“精特亮”工程,创新探索乡村共富联合体等载体,推动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提质增效。推进扩中提低行动,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2.2万人次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培育“共富工坊”36家,力争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7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二是着力打造“七优享”标志性成果。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建设一批示范性学校,培育一批特色学科,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同发展,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全力争取邵逸夫医院分院区落户慈溪,全面推进市中医医院扩建工程,启动慈林医院二期扩建等工程。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300张。完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000套,新增公租房保障家庭800户,新(续)建安置房项目10个。

三是做优做强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万亩以上。增强重要农副产品保供能力,确保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次、能繁母猪存栏保持1.55万头、水产品产量5万吨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以上。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大力实施水稻良种繁育等种业项目,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力争创成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四是夯实现代化基层治理。启动实施争夺“二星平安金鼎”三年行动,巩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建设成效。深化镇级社会工作站建设,实现城市社区分类治理全覆盖。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启动建设雪亮工程四期,建成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7%左右。